虾酱——拉姆河下游的特色菜
林江下游的兴原县人民世世代代都喜爱蚯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将蚯蚓加工成美味佳肴,其中蚯蚓酱是当地著名的特色菜。
对于“穀穀村”的人们来说,种穀穀的主要目的是耕田,种稻是其次。夏秋季节,即使不种稻,他们也会翻耕,施肥。据村民说,这样做可以使田地深耕,尤其是在收割的时候,去除大量的残茬,加上腐熟的粪肥,使土壤疏松,田里的穀穀就会很多,又大又肥,又黄又肥。
过去,每逢露水季节,人们都要制作火把、点上油灯,用竹篓捞露。现在田野里铺满了网,人们也学会了编篓捞露,捞露的难度也降低了。退潮时,露水会从地下爬出来,顺着水流进入竹篓,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游动。
每次蚯蚓出土,沿河有田地的家庭每户可收获蚯蚓10—30公斤,田地较多的家庭每季可收获蚯蚓1—2担。

兴原沙虫可以用来做很多营养丰富的菜肴,比如沙虫卷、红烧沙虫、沙虫酱等等。过去,这里的人们收集了很多沙虫,但吃不完新鲜的。由于没有冰箱保存,他们想出了制作鱼露的办法,慢慢地就用上了。
过去,虾酱只是一种乡村食品,当地人主要将其用于家庭餐。随着市场对虾酱的需求增加,许多家庭开始专注于制作虾酱用于商业用途。在周仁(Chau Nhan)和兴利(Hung Loi)等盛产虾酱的乡镇,似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虾酱。制作虾酱的家庭会腌制几公斤虾;这些家庭既自用,也按公斤出售。
阮氏灵女士(48岁)是周仁乡富春村的一名有几十年虾酱制作经验的妇女,她说,每到捕虾季节,她家能捕捞数百吨虾,大部分都卖给了商贩,只剩下30公斤左右的虾酱留给家人吃,过年时再卖出去。

据林女士介绍,制作虾酱并不难,但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和技巧。为了做出美味的虾酱,当地人说,虾必须是新鲜的,刚从野外捕捞回来的,不要用腐烂的虾来做酱汁。捕捞后,虾会用井水清洗干净,然后放在篮子里沥干水分。如果虾里还残留着很多水,或者虾正在发酵,虾酱就会变质,变得不美味。
兴原人不像西南人那样把整只虾用盐腌制,而是把它们和葱、陈皮、姜、辣椒粉等调料一起磨碎。过去,没有料理机的时候,人们常常把虾放在陶罐里,用两根大竹筷子用力敲打,直到虾碎为止。如今,有了各种各样的多功能料理机,磨虾变得更加简单。

虾酱的调料每家每户都不一样。林女士家通常按照10公斤虾酱、2公斤盐、1公斤葱姜、0.8公斤米糠、1把陈皮的配方制作鱼露。将磨好的浓稠虾酱,用少许盐和米糠调味,倒入陶瓷罐、玻璃罐或干净的塑料容器中,密封,置于阴凉处保存。
第一周,每天早上都要打开罐子加入盐和米糠,确保7天后按计划加入所有盐和米糠。发酵期间,偶尔将罐子取出,从下往上搅拌。大约一个月后,鱼露成熟时会变成红棕色,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洪原虾酱采用天然香料和独特的发酵方法,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不是每个乡村都有的。
平均而言,10公斤虾酱可以制作10升鱼露(20瓶,每瓶0.7公斤鱼露)。虾酱可以“生吃”,即从罐子里舀出,加入辣椒、南姜等香料后立即食用,或者炒洋葱,加热鱼露后再食用。虾酱常用作猪肉、羊肉、沙拉、肠粉、腌茄子、腌洋葱等菜肴的蘸酱。所有菜肴都美味诱人。

以前,虾酱只是一道土菜,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深受各地市场的青睐。虾酱成熟时,也正是农历新年,人们会把虾酱拿出来装瓶,每瓶售价50万至60万越南盾。
珠仁乡富春村的武忠直先生说:“我们家每季都会用五六十公斤的新鲜鱼子来做鱼露。平时,我们家只接农村和南北两地熟人的订单。每逢春节,鱼子酱就卖光了,根本卖不出去。”
据悉,目前在周仁乡和兴利乡有很多虾酱生产企业。每个虾季,一家企业都会加工数百吨虾来制作虾酱。据当地人介绍,虾酱制作行业收入颇丰,收入可以使投资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