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要小心昆虫引起的皮肤病。
由昆虫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经常在雨季出现的疾病,有时会成为一种流行病,给患者带来困惑和焦虑。
这种疾病的引起和传播是由于昆虫,学名隐翅虫。
疾病的罪魁祸首
隐翅虫(Paederus)是甲虫科(Ataphylimidac)的一种昆虫,约有1400-20000种,常见的有P. literalis、P. fuscipes、P.caligatus和Paederus,隐翅虫体长,长7-10毫米,乍一看很像蚂蚁,所以我们国家的人常用很多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野蚁、针蚁、斜眼蚁、米蚁、颏对蚁、锁蚁、弯臀蚁……
这种蚂蚁有3对分节的腹足,其中一节呈红色。它飞行和奔跑速度都很快。它们常栖息在稻田边缘、茬地周围、草坪、水边、菜地、建筑工地等地……蚂蚁体内含有一种名为Pederin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导致皮肤灼伤,类似于毛虫体内的斑蝥碱和昆虫体内的磷。
连日暴雨和洪水淹没了田野和池塘,蚂蚁们纷纷追随着昆虫和灯光飞进房屋。在灯光下工作的人们,脖子、脸上和身上都落满了昆虫。他们不小心抬手捏碎了昆虫,昆虫体内的“百得灵”就粘在了皮肤上。
有时,昆虫会掉进浴缸或淋浴间,或者粘在毛巾或衣服上。患者没有注意,摩擦了昆虫,导致水疱性皮炎(也有患者杀死昆虫并将其摩擦在皮肤上,从而导致疾病的情况)。
认可的迹象
接触昆虫后,患者感到患处瘙痒、灼热、发热。6-12小时后,皮肤出现红色、微肿的斑块,大小1-5厘米,宽3-4毫米,呈条状。1-3天后,皮肤出现红色斑块状水疱,继而出现水疱、脓疱。
据统计,100%的病例表现为患处红肿、灼热感;80%的病例皮损位于头、颈、面部及上身;60%的病例皮损在晨起;3.82%的病例双眼睑肿胀、水肿。部分病例影像对称,相互吻合。
损伤进展
初期,患者会感到疼痛、轻微瘙痒、灼热感,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6-12小时后,出现轻微肿胀、发红、条纹状区域,红色区域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直径为1-5毫米。
1至3天后,出现水疱、脓疱,此时疼痛加剧,可能伴有发热、乏力、不适、淋巴结肿大以及受伤部位对应的腋窝、腹股沟部位疼痛等感觉。
如果伤口靠近眼睛,双眼可能会肿胀,5-7天后愈合。腹股沟可能会出现疼痛的淋巴结肿大,导致行走困难。4-5天后会出现水疱和脓疱,然后结痂,痂脱落后会留下深色的皮肤痕迹。
部分病例患者出现红斑,伴有轻微瘙痒的小水疱,皮损3-5天后消失,不再形成水疱或脓液。雨季患者可发病2-4次,群体中感染率可达10-12%,病程可持续5-20天。
损伤治疗原则
如果仅有红斑或红点,患者只需在家治疗:每天用9%稀释的盐水冲洗3-4次,以中和昆虫毒素,避免用太多水清洗,避免擦洗使皮肤脱皮。
如果疼痛剧烈,可到皮肤科门诊检查,用专门的药物治疗4-6天,治疗后即可痊愈。
如果感染性皮损化脓,可使用染料溶液:米利安、亚甲蓝、稀释的高锰酸钾。4-5天后,皮损炎症消退,痂皮脱落,可使用抗生素乳膏或软膏,或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果出现发烧并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可将抗生素与合成抗组胺药和温和的口服皮质类固醇联合使用。
疾病预防
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有必要清理房屋周围的灌木丛,避开昆虫栖息的地方。晚上睡觉时,应关好门,并在蚊帐下睡觉。晾晒衣物时,应尽早收起来,以免昆虫藏匿其中。如果发现昆虫在皮肤上爬行,应使用纸巾或将其吹走。切勿捕捉、揉搓或杀死昆虫,因为这些会造成损伤,并导致更多分泌物接触皮肤。
如果发现居住区域附近有昆虫,应关上门或使用小型蚊帐,防止昆虫进入房屋或房间。睡觉或穿衣前,应检查床上用品、毯子和衣物,然后再使用。如果发现衣服上有昆虫,请勿再穿,并清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