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乡村的灵魂

October 24, 2015 17:09

(Baonghean) - 为了保存和维护乂安省歌筹、毗、岩民歌,近年来,演州省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经久不衰的 Ca Tru 旋律

在演员们热情练习的铃铛声和唢呐声中,田安乡10村的范台宽先生兴奋地讲起家乡的歌筹艺术:这一带的歌筹是陈氏家族传承下来的,掌门人是著名的王家教团(即在宫廷里演唱的歌筹团)负责人陈玛先生。

如今,陈氏宗祠仍保存着12道敕令,授予家族中杰出的管理者。丁斋是宗祠仅存的“见证者”之一。每逢祭祀神明、晋升官发迹,以及河静省古潭、吉岸、阁岩等各大宗祠之间交流的场合,这里总是回荡着琴声和演员的歌声……在宗祠里,至今仍流传着三个词:“聚聚”(chieu-ky-van,意为文化活动聚集)。

CLB ca trù Diễn Châu biểu diễn.
演州歌筹俱乐部 (Dien Chau Ca Tru Club) 进行表演。

十岁时,宽先生就听祖父母和父母唱歌筹,歌筹渐渐地融入了他的灵魂。2004年,县文化中心发现他擅长弹唱,便送他去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歌筹培训班。回国后,他意识到祖先留下的歌筹艺术是一笔无价的遗产,年轻一代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它。从那时起,他就鼓励妻子和孩子练习歌筹。

凭借着热情和毅力,他们创办并成立了一个拥有4名歌手和3名演员的歌筹俱乐部。歌筹俱乐部成员Hanh女士分享道:“以前我不太喜欢歌筹,但自从Khoan叔叔热情地来鼓励我,教我唱歌和敲板之后,我渐渐觉得歌筹很有趣。我还鼓励我的丈夫也加入。”

在演州郡恢复和发展歌筹艺术的运动中,还必须提到演莲乡1村的阮公水和阮氏梅父女。2010年,年近八旬的阮公水先生学会了打鼓、敲板和弹古筝。经过半年的学习,他掌握了单日琴,成为一名音乐家,为女儿伴奏。

在全国歌筹艺术节上,麦女士曾荣获1个银奖、1个金奖,并在省级艺术节上斩获多个A级奖,并定期在各俱乐部授课。麦女士怀揣着将这门艺术广泛传播给年轻一代,首先是家人的梦想。儿子拥有优美的歌喉,父亲则演奏着深情而宁静的丹田琴,无论苏伊先生和父亲在哪里演出,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

歌筹在演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该省唯一保留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地区。过去,歌筹很少演出,主要由少数几位年长的艺人在少数几个村落和寺庙里表演。然而,如今,随着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恢复,特别是俱乐部活动的大力推广和推广,演州的歌筹有了更多的演出空间。因此,演州从2001年成立的仅有1个县级俱乐部发展到如今拥有6个俱乐部,会员超过100人。

传播民歌

与歌筹一样,渭歌、延歌等文化遗产也在演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大力弘扬,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成为每个人心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特产”。

关于奠平——这里被认为是奠州地区维族和延族民歌的发源地。每月月圆之夜,奠平乡的维族和延族老年民歌俱乐部都会组织活动。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依然对延族民歌和延族摇篮曲充满热情。生活中的烦恼和喜悦,都被老人们用流畅的民歌韵律传达出来。

奠平镇及岩民歌俱乐部成员谭光鸿先生表示:“自1970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义静民歌的亮点,并代代传承。为了让民歌焕发新生,奠平镇老年协会至今仍保留着一个由25名成员组成的俱乐部。我们怀着对民歌的热情,将这份热情传承给年轻一代,现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唱民歌了。”

Một buổi luyện tập của CLB Dân ca Diễn Bình (Diễn Châu).
奠平民歌俱乐部(奠州)的练习课。

演州县教育培训局也成功将维族民歌和岩族民歌带入校园。目前,该县126所学校成立了“我爱民歌”俱乐部,超过1260名学生参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民歌学唱比赛,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歌旋律的理解,还能发现典型人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才能。正因如此,轻柔流畅的民歌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

演化小学五年级学生潘氏姮说:“以前我觉得民歌很难唱,但多亏了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我才能够唱很多民歌。现在学校里每个人都会唱民歌了。”

民歌、维歌和琴歌在各村落影响深远,有近500个民歌团体定期举办活动。除了5位获得越南民间艺术协会表彰的民间艺术家外,在演州,各村落还有数百位深受民众敬仰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是传承和弘扬义河民歌的中坚力量。除了默默收集老歌之外,艺术家和民歌爱好者还创作了数百首贴近民俗、触动人心的新歌。

演州省文化信息厅副厅长陈士鸿表示:“近年来,演州省文化厅大​​力推动全民唱响民歌运动,在居民区恢复民歌表演场所。我们成立了维族和岩族民歌俱乐部,并投资购置乐器,并支持其运营。每年的群众艺术节,组委会都要预留30%的表演时间用于民歌表演。此外,还举办俱乐部间的民歌演唱比赛和社区民歌活动。”

迈江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保留乡村的灵魂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