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消除党员发展“瓶颈”
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然而,这项工作面临困难,因此,义安省各级党委决心,越是困难,越要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意识形态的“突破”
在发展党员方面,长期以来,除了资源匮乏之外,群众对入党的畏惧心理也是重要因素,这也是党组织认为需要从思想上“突破”的“瓶颈”。
裴氏本女士从外地嫁到德春村(琼吕县仙水乡)。在妇联和村党委的鼓励和推动下,裴氏本女士逐渐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变得更加成熟。之后,她入了党,并被选为村妇联副主席。裴氏本女士坦言:“我非常幸福,也非常感谢那些在各方面给予我成长指导的人。”
田水乡德春村党支部书记阮文清同志认为,发展党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党支部每年都会组织专门的党员发展活动,积极选拔优秀党员,并指派党员对他们进行监督和培养。如果群众对争取入党的思想“不理解”,党支部和其他组织就会想办法解决,动员团、协会和党支部等组织直接接触、宣传和鼓励优秀党员。

秉承这一理念,德春村党支部每年吸收2-3名新党员。特别是通过发展党员,完善支部和青年团的执行委员会。各支部和青年团每年吸收1-2名新党员入党。良好的党员发展机制使党支部更加“年轻化”,14名党员中,40岁以下的占8名;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的健康、热情和直接参与生产生活的领导能力。
在资源匮乏、群众入党意愿不强的形势下,安城县光清公社光龙村党支部在党支部会议上就党的发展工作进行了详细讨论。党支部书记邓国越透露: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家都在为生计发愁,要说服党支部每个同志,就要以当地有很多干部、公务员居住或有很多当地党员参加村村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党支部每个人、村村每个党员的具体工作和活动,动员群众争取入党。

得益于此,尽管当地劳动年龄人口很少,约300人,但自2020年以来,党支部每年都持续发展1-2名党员,目前党支部党员总数为34人,约占当地现有劳动力总数的12%。

在困难地区坚定不移
除了在农村、行政机关、公共服务单位等传统领域发展外,多年来,义安省委和各级党委决心消除“瓶颈”,在困难地区发展党。
乂安省委常务委员会颁发了1号项目和95号结论,关于继续在尚未建立党支部和党员的街、村、村以及面临失去党支部风险的街、村、村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的项目。据此,从省委到各级党委,各级党委都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动员全政治系统参与。
如同琼吕县一样,县委常委除了成立指导委员会、支持组、检查组外,还将项目实施责任落实到县基层工作组。琼吕县委组织部部长乔文成同志表示:通过落实指导委员会和基层工作组每个成员,包括分管该县的县委常委成员的具体责任,针对每个村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解决方案。结果,经过8年的实施,琼吕县100%的村寨建立了党支部,减少了2个面临没有党支部风险的村寨;减少了2个没有党员的村寨。

对于安城县,除了指导委员会的责任外,安城县委常委会还责成县委宣传部负责宣传工作;指导祖国阵线和群众组织制定在基层群众组织实施项目的计划;指导项目范围内的基层组织制定每个村庄的具体计划。2016年,全县有42个村庄,属于项目范围内的22个公社。目前,全县只有20个村庄,属于项目范围内的13个公社,其中5个村庄的党员人数增加了100%;9个村庄的党员人数增加了1%,6个村庄面临失去党支部的风险。
省委和各级党委也加强了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党员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工作,仅2024年上半年,全省就发展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工人和劳动者党员134名。

义安省还主张在高中、职业学校和大学等招生空间较大的地区促进党员发展。为此,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运动,对工会会员和青年进行革命理想、道德、生活方式,包括意识和争取入党的意志的教育。这对高中学生入党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仅2024年上半年,全省就吸收了近1100名学生党员。
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和指导,在各党组织中发挥创造力和良好做法的同时,许多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省整体发展做出贡献。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吸收党员2752人,比2023年同期增加421人。
省党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2020-2025年任期的决议提出每年发展党员4500-5000名的目标。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整顿和建设、提高党员素质的第21号决议要求2020-2025年期间每年发展党员率要达到党员总数的3-4%,全省要发展党员6000名以上。这带来许多困难,需要各级党委、工会的努力。因此,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继续出台许多具体措施,同时创新发展党员工作领导和指导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