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阿洛渔民将船上的垃圾运到岸边,以保持海水清洁。
垃圾在船上进行分类,每次出海后,Cua Lo 的渔民都会将其带上岸,大大减少了排放到海洋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量。
“将垃圾运上岸”的先驱

冯巴图先生是一位拥有30多年航海经验的资深渔民。对他来说,大海不仅提供虾和鱼,养活了无数人和一代又一代的渔民,更是他的家,他的故乡,与每一位渔民息息相关。
“我从15岁起就跟随父亲和哥哥出海,从事这个职业已经30多年了。我在海上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多。所以,大海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地方,更是一个像血肉一样亲近而亲密的东西。”图先生分享道。
.jpg)
每次出海,除了渔具,还有食物和饮料:啤酒、软饮、糖果、方便面、蔬菜、水果……作为漂流期间的食物和补给。瓶子、罐头、牛奶盒、塑料袋……每次使用后都会被扔进海里,被海水带走。有机垃圾还能分解,但固体垃圾和塑料垃圾会漂得很远,直到大浪和强风将它们卷起,冲上岸。
“这都是‘随手扔’的习惯造成的。我以为大海那么辽阔,扔掉瓶子和塑料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一个罐子也就几百越南盾,扔了也没觉得可惜。然而,塑料垃圾无法分解,慢慢地堆积成了海洋里的一座垃圾山。每逢雨季和风暴季,海面风浪大的时候,垃圾就会被海浪冲上岸,有些垃圾流甚至绵延数十公里。”冯巴图说道。

垃圾污染了海洋环境,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了海产品的栖息地,这也是虾、鱼、鱿鱼等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丰富的原因。
更何况,垃圾有时候会漂浮在水面上,被螺旋桨卷入,卡在网里,导致网破损,不仅不安全,还需要更换网,费用相当昂贵,这让Thu先生很担心。
作为一名渔船船主,他指示船员对船上的垃圾进行分类。有机垃圾被放入单独的垃圾桶,而塑料垃圾(啤酒罐、软饮料、塑料袋、塑料盒等)则被放入另一个垃圾桶。

然后大家聚集起来,把鱼带回岸边。一开始,因为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渐渐地,大家互相提醒,一起做,就成了习惯。
“仅我们两艘船就有20名船员。每次出海大约会产生30个罐头、15-20个塑料袋和10个牛奶盒。我们会把这些垃圾全部收集起来,装进网袋,然后放在船顶。大约7-10天后,这些垃圾会被运上岸,作为废品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帮助困难的船员。”图先生说。

回收废料是Thu先生的船队在过去5年里一直进行的工作。除了每年通过出售废料和向弱势船员赠送礼物获得约400万至500万越南盾的经济价值外,最重要的是这位船长改变了回收废料的习惯以及船员们对待海洋的态度。
海上洁净,岸上温暖
库阿罗镇义水坊有96艘渔船,其中41艘为远洋渔船。海鲜开采为当地600多名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每次出海作业通常持续1-2天,有时甚至3-4天,每艘拥有10-15名船员的渔船产生的垃圾量相当可观。

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扔进海里,日复一日,塑料垃圾和海洋污染的问题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从冯伯秋先生的开创性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宣传和动员渔民通过收集固体废物并将其带上岸的实际行动来保持海洋环境清洁是“必须立即采取的行动”。
因此,该坊渔业协会协同农会、妇女协会,推出“固体废弃物从海里收集到岸上”模式,实施“留着废料,不排放到海里,在岸上兑换,支援贫困户”的运动。

因此,所有船只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运回岸上。“平均每位船员每天消耗1罐啤酒,所以一支由2艘船组成的船队就有20罐啤酒,更不用说在渔获丰收、航程顺利以及船员庆祝的日子里,啤酒罐的数量还会增加4到5倍。”
“如果我们就这样把垃圾扔进海里,会非常危险。自从我们开始把垃圾运上岸以来,平均每艘船每周可以卖出价值约30万至50万越南盾的废品,”船员冯巴雄说道。
所有废料在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将被收集到岸上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资助有需要的水手,并为病房里的穷人购买礼物。

“如果彻底清理渔船上的塑料垃圾,我们每年可创收约4000万越南盾。除了改变渔民的捕鱼习惯、为保护海洋环境做出贡献以及渔船拆解产生的收入外,我们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于更好地开展该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当地正在考虑并评估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该地区的96艘渔船。”宜水坊农民协会主席阮进利先生说道。
船靠岸后,满载鱼虾的货舱被运到岸上卖给商贩。船员们忙着清扫船只,把垃圾收集起来,倾倒到指定的地方。

义水坊渔民阮德权先生说:“现在,每当看到海面上漂浮着垃圾,我都会感到不安,不得不找张网捞起来。绳索、破网和其他类型的垃圾也不应该被随意丢弃,而应该被收集、分类并运上岸。保持海洋清洁,也意味着我们渔民的生计得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