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睡一族的觉醒者
(Baonghean.vn)- 丹莱族人过去生活贫困,习俗恶劣……但如今,丹莱族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们正自信地融入其他民族。为此,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些生活在乡村的教师们,他们日夜传授知识,为丹莱族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跨越瀑布进入森林,教授识字
1998年毕业后,魏氏菊背着大米和鱼露,涉过江河逆流回到她的村庄。丹莱人(义安省昆强县蒙山乡)的Cuc老师。她进村那天才21岁。和Cuc一起前往这个“偏僻之地”的还有另外6位同事。他们都二十多岁,未婚。每个人都背着大约10公斤的行李,包括大米、食物和足够多天用的个人物品。Cuc和她的同事们逆流而上,越过瀑布,追寻着水牛和奶牛的足迹,最终进入了村庄。
![]() |
Vi Thi Cuc 老师在课堂上。照片:Thanh Cuong |
这是一天雨季,每个人都得带着一根绳子,请一个会游泳的人把绳子绑在树上才能过河。Cuc试着数着自己趟过了多少急流,经过了多少瀑布,每经过一个瀑布就捡起一块小石头再数一遍。但艰辛的旅程,手中的小石头,也成了Cuc早已扔掉的负担……
魏氏菊老师吐露心声:“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辛才来到学校……进来之后,只有绝对必要、不能缺课的时候才会出来。有时候三个月才回来一次。每次看到外面来的人,我都像捡到金子一样开心。”
2001年,Cuc结婚了。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她被调到外地学校。两年后,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孩子10个月大时,Cuc被分配回“khe”(Co Phat)。
![]() |
漂流穿越江河。图片:Dao Tuan |
2004年8月初,新学年开始,江河水位依然上涨,湍急。Cuc怀抱10个月大的女儿,与另外三人一起乘独木舟返回学校。在试图渡过湍急的河道时,他们遭遇了强烈的漩涡,船身摇晃,灌满水,随波逐流。船上的人互相呼喊,想把水舀出来,却无济于事。船越来越重,逐渐下沉。直到船头的两名男子来到溪边的一棵竹树旁,才将船停了下来。Cuc和母亲仿佛死而复生。
这次回到古发(昆强县蒙山乡),库克女士留下来教了四年书。“在孩子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几乎不在家。他们小时候没有妈妈,就被送到祖父母家。”——库克女士伤感地回忆起往事。
据传说,丹莱族起源于京族。据村里长老说,丹莱族的祖先在逃离华官暴君的暴政时,被迫找到100棵金竹和一艘带顶的划艇,否则全家都会被屠杀。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全村人互相扶持,逃入深山。他们一路奔逃,直到到达江河上游,再也听不到人声,才敢停下来。从那里,一个新的部落——丹莱——诞生了。他们在深山老林里,过着艰苦落后的生活,度过了数百年。
当时,古发学校位于村子中央。教室是用竹子搭建的,屋顶是茅草,三面有围栏。老师们的住所是一栋茅草屋,分成四个房间。每年,由于白蚁侵袭,学校都要重建一次。
这里的老师每天上课一节课,另一节课则跟着村民进山采竹笋、去溪边捕鱼,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艰苦,尤其语言不通。丹莱人生活封闭,不敢与外界交流。
![]() |
丹莱村的孩子们见到陌生人会害羞。图片:Thanh Cuong |
“人们不会说京语。他们明白我的话,但他们只会说丹莱语,这在沟通和教学中造成了一道无形的障碍,”魏氏菊女士说道。
为了学习丹莱语,魏氏菊老师和其他老师经常在晚上去村里玩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学习当地语言。教学期间,菊老师还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重新学习丹莱语。用丹莱语交流和教学,学生们会感到更加亲近和友好。这样,他们也能逐渐吸收知识,熟悉书写和计算。
“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
今天来到古发学校,发现了很多新亮点。学校建筑宽敞坚固,功能齐全,包括一排教室、教师宿舍、公共厨房……老师们上学再也不用步行、涉水或翻越瀑布了。有了一条连接公社中心和古发村的土路,交通也更加便利了。不过,情况比以前好多了,但在土路上行驶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雨天。
![]() |
阳光明媚的日子,通往Co Phat村的道路。图片:Thanh Cuong |
以前,这条路很难走,老师们得趟过溪流才能上山。现在有了路和桥,路况好多了。然而,每逢下雨,路面就湿滑,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几乎无法通行,老师们也经常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比如去年,库克女士骑着摩托车上坡时,掉进了一个洞里,卡在了一棵树上,自行车也滑下了悬崖。村民们互相呼喊,砍树把她救下来。村里还为她举行了仪式。
今天,Vi Thi Cuc 女士和 Co Phat 学校校长 Vi Thi Bay 女士必须乘船去学校。几天前,Bay 女士在路上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摔了三次,到现在浑身酸痛。这次她不得不租船去学校。
贝女士是来自蒙山乡中心区的泰国人。她第一次来到古发是在2009年。当时正值雨季,洪水泛滥,船只无法通行。她来到学校,一待就是17天。晚上,她会哭泣,想念孩子们。但只要想到那里的学生们,她就会努力克服。
我出生在山区,也成长在山区,我理解这里孩子们的艰苦生活,所以我非常爱他们。刚入学的时候,我哭得眼泪都流干了。有一次,我在森林里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习惯了。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 |
“要教一个学生读书写字,老师要付出比在外面多五六倍的努力。” 图片:Thanh Cuong |
激励Bay老师、Cuc老师和这里老师们继续教学的最大动力就是丹莱学校的学生们。他们甘愿留在这里,哪怕吃不饱饭、睡不好觉。
前些年,人们生活依然艰苦落后,不敢与外界接触,子女的教育也得不到重视。书籍和学习用品也十分匮乏。上课铃声响起,只有几个好奇的学生走出来。学生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留。
为了改变孩子们每天带孩子去上课的习惯,学校和老师们决定每年出资为学生们购买所有书籍和学习用品。老师们被派去各家各户,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养成晚自习的习惯。在每一次社区活动中,老师们都积极参与,提醒家长,鼓励他们学习。看到缺课的孩子,老师们也会去到家长家鼓励他们。在老师们的坚持和辛勤付出下,家长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们也开始更加努力学习,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除了主课教学外,Co Phat学校的老师们还会在下午组织课外活动。每周有两到三个晚上,学生们会聚在一起进行辅导。“在这里,要教一个学生读写,老师们要比在外面付出五六倍的努力,”Bay女士说。
![]() |
Co Phat 学校 - Mon Son 3 小学。照片:Thanh Cuong |
2020-2021学年,古发学校共有65名学生,升学率为97%,只有2名一年级学生留校;五年级学生100%升入六年级。过去,许多学生不识字,但近年来,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课程。
“你们是我的恩人”
从马来西亚回国后,古发村的罗文泰(1993年出生)继续前往平阳,在一家皮鞋制造公司找工作。泰是魏氏菊老师的第一个学生。在菊老师和学校老师们的坚持和热情帮助下,泰学会了读书写字,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江下游。小学毕业后,泰继续在中心读初中和高中,然后大胆报名应聘出国工作。泰成为古发村第一个出国的丹莱族人。继泰之后,古发村又有4个孩子也出国了,为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生活。
或者像罗文山(1992年出生)那样,小学毕业后,又高中毕业,Son去了荣市学习烹饪。目前,Son是昆强县一家大型餐厅的主厨。Son说:“如果我没有学习读书写字,我可能现在会在清章县安山市的森林里采竹笋或剥槐树皮,受雇工作。”
除了Son、Thai……Co Phat村的许多其他Dan Lai族人也外出在工厂和大型工业园区就业。
![]() |
正是在偏远地区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才得以成长,学会了读书、写字、计算,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知识之路。图片:Thanh Cuong |
不得不说,这里的老师不仅勤奋,而且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孩子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老师们耐心地辅导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识字会算数……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继续学业,或者外出打工。对古发村的人们来说,老师们就是恩人。
感谢偏远地区的教师每一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会了读书、写字、计算,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条通往世界的知识之路。丹莱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正在一天天改变。以前坐着睡觉的孩子,不再半夜跑出来,他们正在逐渐进步。
丹莱人蒙山公社主要聚居在古发村和邦村,共有220多户,1200多人,其中近贫户1户,其余均为贫困户。两村仅有14多公顷土地,种植水稻和玉米。最大的一户有1亩地,其他户大多只有小块地,水牛耕地时难以转身,无法种出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