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村丹莱群众脱贫致富新方向
在新的土地上,昆强县陆达乡丁村的丹莱族人民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但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漫长的“逃亡”之旅
在丁村一栋仍在建造的房子里,72岁的罗文福先生回忆道:“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华关地区(现为清章县)。饱受压迫和剥削,为了生存,我们祖先们不得不穿过森林,逆流而上,逃到江河上游——也就是现在的昆强县孟山乡。
在普马特荒野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不容易。严酷的自然、疾病、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匮乏,使得丹莱人生活在山水之间,生活岌岌可危,常年面临饥饿和贫困。

但国家建国后,党和国家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诸多政策放在优先地位。丹莱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投资;丹莱族人得到帮助,迁出了大森林的核心地带,扩大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30多年前,我们中的一些人被帮助迁出了江河上游的溪康村,来到溪坎河畔的丁村定居。”福先生说。
这片新土地——溪莫村三队、薄村居住区——成为了人们安居之所。起初,这里只有几户人家,但渐渐地,上一代人邀请了更多的兄弟和族人来到这里,建村拓土。

至今,丁村共有38户人家,40栋房屋,178人。生活比以前轻松了一些,但贫困依然存在。目前,丁村95%以上的家庭属于贫困户。然而,改变的迹象已经显现……
福先生透露:在最初20年的定居生活中,丁村的生活仍然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直到后来,国家、县和公社在溪坎河上修建了一座临时桥,将丁村与茶兰镇-溪坎公路连接起来,并开通了更多公社间的道路,丁村的生活才开始改变。人们开始经商,提高了认识,孩子们上了中学和高中,然后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不再局限于采集食物或依靠贫瘠的小稻田为生。

特别是在2021年初,在孔强县人民委员会和志愿者团的共同努力下,横跨溪坎的坚固桥梁正式落成。信仰从此,雨季交通不再中断,农产品不再停滞,孩子们上学的路也更加宽阔。许多家庭购买了摩托车,延伸了新的旅程。现在,丁村的丹莱人真正有了更加光明的方向。
开启新发展思路
电力、道路、学校、车站不断扩建,丁村发生了积极变化。不良风气逐渐消退,童婚现象减少。村民实行计划生育,儿童教育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过去,丁村的学生只读完小学就辍学了。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读完了高中。村里曾经在外省做过搬运工和金合欢树采摘工的年轻人,如今都成了工业园区的工人,其中两人还去了国外工作——其中一人就是福先生的侄子。

然而,现实也表明,要想让丁村的丹莱人真正摆脱贫困,发展问题需要更根本的解决。生产用地有限、教育水平低下、大量但大多未经培训的年轻劳动力……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挑战。然而,从长远来看,丁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旅游业方面。
陆多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氏贤女士表示:“地方政府为配合丁村群众消除饥饿、减少贫困、融入现代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扶持生产贷款、指导农牧业技术、推动劳务输出,到动员贫困户修缮和新建房屋……两年来,在政府和志愿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丁村已修缮了6栋房屋,新建了1栋房屋。”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日益优越。7号国道至溪坎瀑布旅游区的线路已完工,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也为游客带来了便利。蒙山—陆多—溪坎线路正在建设中,即将竣工,届时,丁村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枢纽。
班廷村(Ban Thin)拥有溪坎溪(Khe Kem)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保留了丹莱族(Dan Lai)许多美丽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村里的一些房屋已开始翻新,改建成民宿,接待宾客。

尤其是A&B集团正在推动对Khe Kem瀑布旅游区的投资,该旅游区占地5公顷,拥有连锁五星级生态度假村,包括豪华帐篷度假村、越南民族文化村、健康保健旅游、绿色科技原料林……度假村的形成将带动社区旅游服务的需求,为Thin村的发展开辟巨大的机遇。
陆达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氏贤女士表示:“为丁村村民发展旅游业,制定发展规划、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投资和指导是必要且充分的条件。转变生产观念,将为丹莱村民摆脱饥饿和贫困创造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