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下放与授权:国家治理的重大转折点
2025年6月,我国行政史上发生了罕见的事件:政府同时颁布了28项关于地方分权下放的法令。

这不仅仅是一项行政技术举措,更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展现了国家治理的强大创新思维。如果认真落实,同步推进,这将成为迈向现代化、有效、高效的政府的转折点,正如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那样。
一前所未有的努力
此次同时颁布的28项关于地方分权和授权的法令,是对各级部委、部门和机关大量任务和权力进行梳理的结果。据官方统计,共审查了6738项任务和权力,其中2718项重点任务拟予以明确:1470项任务已下放至地方政府;1248项任务已在省级和乡级之间划分。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系统性努力的体现,它为解决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的“中央替我们办”、“地方等指示”、“要了就要给”的局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私人的新思维:授权创造力量
从制度角度来看,权力下放是建构主义治理模式最明显的体现。在这一模式下,国家不再将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而是主动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以便地方政府更贴近民众,更好地理解民众,并更快地采取行动。
简政放权不仅是“放权”,更是“责权”,地方不再只是“行政命令的执行者”,而是成为行动主体、创新主体、成果主体。
特别是这次改革,把公社层面置于了地方分权的中心位置,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止步于省级。这明显体现出一个必然趋势:政府越贴近群众,治理越有效。– 当且仅当公社层面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采取行动。
肥料强有力——但不是任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法令并非简单的“行政授权”,而主要是权力下放和分权,对任务、范围、职责和监督机制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种模式有助于避免现有行政体制中存在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等弊端。
放权而无监督,容易导致专断。而监督而无权力下放,又会导致权力过剩和效率低下。因此,同时发布28项法令,表明政府努力在自主与自律、活力与管控之间取得平衡。

那些不小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不想让这个转折点变成“失策”,就需要坦然承认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执法能力地方能力差距还很大,有的地方有能力承担新的任务,但有的地方人手不足、财力不足,做事摸不着头脑。
二是支持分权的制度体系尚未同步。如果权力下放,但预算、人力资源和监督体系尚未配置,那么权力就只是“纸上谈兵”。正如越南总理范明政反复强调的那样,放权必须与资源配置、提高下属执行力、设计加强检查监督的工具相结合。
三是畏首畏尾、不敢担当的心态依然普遍。很多地方官员习惯于听令,不做决策,不承担责任,如果不转变观念,放权就只是一种形式。
奖不落窠臼的权力下放方法
要让如此庞大的法令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同步推进多项解决方案:
1. 提高当地员工的能力:权力不能交给没有能力的人,必须大力投入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尤其是在承担许多新任务的公社一级。
2.完善财政预算制度: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地方自主支出和利用地方资源,同时确保公开和透明。
3.加强检查、监测和结果评估:监督不是为了收回权力,而是为了调整——鼓励优秀绩效,纠正不良绩效。有必要建立基于输出结果(KPI)而非仅仅基于输入程序的评估体系。
4. 全系统领导和管理思维的创新:中央不能养成“执政不松”的习惯,地方不能养成“向上请示”的习惯。正如总理在6月14日的会议上所说,只有全系统一致、同志式、同步、统一、同步,才能有效分权。

范围有远见的公共行政
可以说,28件法令同时发布,是一次历史性的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前行政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构建现代、高效、亲民的政府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功,这将是迈向稳固的两级地方治理模式的第一步,为精简机构、减少中间层级、提高基层管理能力(即让人民直接接触政府)铺平道路。
在国家进入深度发展新阶段、实现强国富强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改革是开启未来的关键。
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涉及组织——它还一信仰宣言。相信地方政府,相信体制能力,最重要的是相信国家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能力。现在是时候赋予信任和赋能了——这样各级政府才能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强大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的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