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权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监控变得更加强大。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监控变得更加强大。
河内市民接待处“禁止拍摄和拍照”的事件,或许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对错定论。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从宪法、《市民接待法》到政府监察院的文件。但我更多地思考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核心问题仍然是信任。
![]() |
河内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德忠在河内市民接待处接见市民。图片来源:THANH HAI/PL City |
许多公民公开或秘密地录制视频和音频,目的是“万一发生意外”时将其作为证据。与此同时,河内表示,上述规定的主要原因是维护官员的尊严和形象,以及避免歪曲和利用。双方都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保持警惕。
当然,信任——尤其是对国家机器的信任——并非自然而然。它部分是通过监控而建立的。人们或许不需要知道,但如果他们想知道,他们有工具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幼儿园的监控摄像头虽然无法让家长整天观看直播,但可以让他们安心地随时查看孩子的情况。
在前数字化时代,除了公开会议或领导人秘密视察外,监控十分困难。这或许让官员们更容易上手,但同时也造成了权力真空,逐渐加剧了民众的不满。许多封建王朝兴盛一时,最终因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局势的控制而覆灭。
这就是监督的重要含义:当人们被赋予权力时,监督机制一方面限制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又像一根烟雾弹,向公众传递着他们关心的国家问题。近年来,有很多政策变化的例子源于民众自录的片段,比如交警收受路人钱财的处理。现在没有人再相信,像七年前一位少将说的那样,收受几十块钱不算腐败了。至少,收受贿赂不再像以前那样公开进行。还有很多司机因为被别人记录的违规行为而被“罚款”。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监控更加强大。2010年,突尼斯一名菜贩自焚的形象和故事成为震惊北非的导火索。
当然,权力越大,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过去两年来,虚假新闻浪潮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混乱。或许这也是政府决定禁止在接待室未经官员同意进行拍摄的主要原因。河内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德忠在被问及上述规定时提到了“内容被剪切并上传到网上用于其他目的”的风险。
但是,如果歪曲信息、发布虚假新闻、煽动暴力等行为都受到其他法规的监管——甚至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那么为什么仅仅因为极少数人造成的风险就限制这么多人的权利呢?这就像因为少数鲁莽司机在街上造成事故而禁止汽车上路一样。政府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每个拍摄视频的人都心怀恶意。
因此,如果市政府愿意,也可以直接规范上述令人担忧的行为,比如要求市民在工作时态度严肃端正,甚至拒绝与那些故意制造麻烦的人合作。我相信国家机构有能力这样做,而且已经多次这样做了。
进一步说,这是一个国家服务人民还是人民服务国家的问题。河内的规定给官员带来了便利:当人们请求拍摄或拍照时,他们有权表示不同意;即使人们要求从接待室提取数据,双方也必须“书面”同意内容。这意味着,如果民众和官员的理解不同,民众不能利用该记录向其他机构投诉。
这种担忧又让我们回到信任问题。国家或许是对的,但正确的政策只有在得到民众支持,而非依靠国家权力工具时才能有效实施。为了获得这种支持,除了国家机器必须透明之外,民众还需要拥有自己的监督工具。民众有自己的理由:如果国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害怕被拍摄或拍照呢?
令人担忧的是“恐民”心态。根据《青春报》的快速调查,全国有32个省份在接待民众的内部规章制度中规定禁止拍摄和拍照。而针对各部委和分支机构,这一数字只有6个。
对我来说,这些数字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公众信任和国家保密是成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