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胆小”的鱼,许多家庭改变了生活
近年来,通过捕捞蛤蜊这种“胆小怕事”的动物,许多家庭改善了生活,增加了收入,也让整个江边的居民区“面貌焕然一新”……
谈起广宁省同朝县剑河一带的捞蛤蜊这一职业,有经验的人还说,捞蛤蜊这一职业由来已久,一代传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但在过去,没有人靠捞蛤蜊发财。过去这里的捞蛤蜊的人就像蛤蜊一样,整天脚上沾满泥巴,在河岸边跋涉。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蛤蜊已经成为一种高价值的特产……
人们在田地边缘摆放蟹笼来捕捉螃蟹。
当蛤蜊成为特色菜时
讲述着靠捕捞蛤蜊谋生的故事,广宁省春山坊春锦地区的阮氏竹女士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田野,眼神里充满了怀念:“在流经同朝的剑江两岸,过去人们的生活只靠稻谷维持,一年两熟。而这一带,剑江下游靠近河口的地方,是一片酸田,水是咸的,稻子长不出来,所以每逢收割之后,闲着没事干,人们就到田里去捕捞蛤蜊,改善伙食,卖掉赚点外快……”
“以前,很少有人吃蛤蜊,就算给蛤蜊也没人要。但现在情况变了。曾经被‘扔掉’的蛤蜊,如今的价值比大米高出几十倍。蛤蜊‘盛行’的时代,也改变了捕捞蛤蜊人的命运。很多人靠捕捞蛤蜊致富。” 楚克女士分享道。
人们收集沉甸甸的鱼篮。
Truc女士表达了我们想亲眼见证捕蟹的愿望,并带我们去田野收集蟹笼。放置蟹笼的地方就在河岸边。看似简单,但前往那里却并非易事。我们沿着剑河的河岸走到了蟹笼那里。
这里的泥巴湿漉漉的,黏糊糊的,每次我们把脚放下来,都感觉像被吞没了一样,很难抬起来。要走路,我们必须抓住山坡上生长的野灌木。偶尔,如果我们抓住一根细弱的树枝,就会滑倒,向前摔倒,衣服上沾满泥巴。
蛤蜊比较难捕捞,所以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有“胆小如蛤”的说法。蛤蜊只要远远看到动静,就会钻进洞里。泥泞地区的蛤蜊洞非常坚硬,几乎是垂直的。传统的捕捞方法仍然是用鱼捞或用笼子捕捞。
捕捞蛤蜊的主要季节是农历三月到九月。为了设置捕捞陷阱,像Truc女士这样的“蛤蜊猎人”必须从清晨天还没亮就开始去田里设置捕捞陷阱,用麸皮烤熟的蜗牛壳作为诱饵。根据Truc女士的经验,当潮水上涨时,蛤蜊会离开洞穴寻找食物,并爬进捕捞陷阱。上午时分,你必须把捕捞陷阱收起来带回来。不要把陷阱放在烈日下太久,否则蛤蜊会死掉。
获得“神明的庇佑”的喜悦。
特鲁克女士提起一个篮子给我看,里面是肥美的黄背蛤蜊。特鲁克女士把篮子收起来,均匀地摆放在扁担的两端,准备带回家。回到家后,她把捕捞到的蛤蜊全部倒进一个重达15公斤以上的大盆里。
像竹女士一样,剑河沿岸的许多家庭也捕捞蛤蜊,日产量在15到20公斤之间。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蛤蜊的平均价格也在每公斤8万到10万越南盾之间。如果潮汐不好,蛤蜊稀缺,售价可以高达每公斤15万越南盾。简单计算一下,我们可以算出,捕捞蛤蜊每天可以带来数百万越南盾的收入。说同朝的许多人因为蛤蜊而“改变了生活”,这并不为过。
保持“天赐福”
回到特鲁克女士的故事,自从蛤蜊卖出好价钱的那天起,她每个季节都靠卖蚯蚓攒钱,帮助家人维持生计。她说:“蛤蜊和蚯蚓就像上天赐予剑河沿岸居民的礼物,但这份礼物并非天赐,而是天赐。现在,很多人长期捕捞蛤蜊和蚯蚓,最终都会枯竭。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依赖于蛤蜊,以便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能够拥有蛤蜊来发展……”
于是,楚克女士便萌生了这个想法,她和家人商量,用积攒的钱,在河边竞拍了5公顷多的冲积地,用来建田养蚯蚓和蛤蜊。在田地里,她修建了高高的堤岸,方便蛤蜊挖洞。堤岸上,她种植了一些香蕉、菠萝蜜、火龙果等果树,以增加收入。
此外,在稻田区域,她不使用任何农药,以确保鱼类生存的水质和土壤质量。
贻贝在干净的环境中生长,食物充足,因此生长发育良好。目前,竹女士还开了一家小餐馆,出售自家种植的特色菜。好消息传开了,许多顾客来到她的店里,品尝用泥虫和贻贝制成的同朝特色菜。
剑河蛤蜊是一道特产,可用来制作许多美味佳肴。
春山乡1村的阮氏春女士一家也投资改造低产稻田,为河蚌和蚯蚓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她家拥有近15年的河蚌捕捞经验,熟悉这种河流水生物种的生活习性,为河蚌和蚯蚓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Chuyen女士每年种植水稻,但不喷洒农药或使用化肥。她只等到稻米收割,让土地充满稻香,然后蛤蜊和蚯蚓就会过来。收割后,她家会翻耕稻田,为蚯蚓创造生存空间,并修建高高的堤岸,并在堤岸上种上草,为蚯蚓提供栖息之所。反过来,蛤蜊和蚯蚓也因此有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帮助家人获得了高额收入。
春山乡农民协会主席阮文义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户除了养殖蛤蜊,还开办餐馆,供应当地特色菜,或者接待客人参观田间,体验抓蛤蜊的乐趣。蛤蜊塘、蚯蚓塘服务已初见成效,帮助很多农户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