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义安报社倾诉
(Baonghean.vn) - 我很早就和报纸结缘了,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和报纸结缘是因为1953年至1954年,我和一个朋友在杜良卖《人民报》和《九国报》。最难忘的是奠边府大捷后,我们在荣市的集会上卖报纸的那些日子。
几十年后,直到1981年,我才有机会再次与这家报社合作。从那时起,这家报社就逐渐演变成义静报,后来又演变成义安报,甚至一度还改名为义安警报和义安劳动报。借此机会,值此义安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乂安报从创刊之初每月出版8期,到如今每天出版,并增设了《乂安周末报》,版面由4页增加到8页,印刷方式由黑白变为彩色,报社工作人员由9人增加到75人,包括记者、技术人员;出刊数量由每期2000份增加到每期16000份。
每月、每年,乂安报都在成长、成熟,在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与全国报刊一起融入现代报刊潮流。乂安报不愧为越南共产党在乂安省的喉舌,是乂安省党、政府和人民的声音。
![]() |
乂安报社作者。摄影:Thanh Le |
非常特别的是,乂安报社被党和国家授予“革新时期劳动英雄”称号。乂安党、政府和人民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又有一位成长起来、革新创造的“孩子”,令人感到无比自豪。
工作期间,我有机会走访不同的省份。每到一处,我都会请朋友们带我去阅读他们当地的报纸。看到“家乡报”丝毫不逊色于“朋友报”,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欣慰,甚至可以说,“家乡报”是真正的“老大哥”。我衷心希望义安报能够继承和发扬一代又一代父老兄弟留下的经验和成果,绝不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
乂安报社今日的骄人成绩,首先要归功于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在政治、思想、组织、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对乂安报社的悉心关怀。正是在这份关怀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干部、记者、编辑……尤其是第一代人,不辞辛劳、忘我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付出一切牺牲,为乂安报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来自各个基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数千名合作者和情报人员为义安报的成就所做出的贡献。尤其要感谢省内各族人民对义安报的保护、庇护和爱护,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岁月里。所有这些都是义安报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根源。
以上感想是为了与义安报社分享喜悦。这里所说的感想是为了与大家分享忧虑,使这份“家乡”报纸更具吸引力,做出更有效的贡献,为按照省党部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议,到2025年将义安省建设成为本地区小康省做出贡献。
“乂安省党委和政府的声音”很响亮,也很好。但乂安人民的声音需要继续增强。乂安报社是否应该开设一个“民声”专栏?这里提到的“民声”指的是那些日复一日、每时每刻在田间地头、在企业、在机关、在基层单位等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们。通过这个专栏,人民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之间将有更多的对话渠道。至于如何开设这个专栏,我想直接与编辑部讨论。
![]() |
2018年,义安报与合作伙伴见面。摄影:Duc Anh |
报社和省委宣传部督促并提醒至少100%的从基层到全省的各级干部和部门了解和阅读义安报,懂得如何利用和运用报社的所有信息,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阅读报纸,尤其是阅读义安报,也是一种学习。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实践。办好多份报纸固然重要,但学会正确、有效地利用这些报纸则更为重要。
近年来,义安报已不再将名词(地名、人物、事件等)翻译成越语,而是主要用英语撰写。很多读者看不懂,所以你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义安报不懂英语”。
众所周知,“振兴西部”对义安省来说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课题。多年来,西部地区一直备受关注。或许,在义安省报纸的经济版上,应该开设一个专栏“给西部的建议”。秉承“三个皮匠等于一个皮匠”的精神,通过这个专栏,我们可以动员众多知识人士的知识贡献,帮助各县乃至全省制定出适合西部地区突破的政策、机制和战略。
义安省周末刊每周都会推出一个名为“山区——民族”的专题版块。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估这个专题版块的有效性。民众,尤其是从村、村组到公社、县的干部,是否喜欢这个专题版块?他们喜欢的程度如何?它是否有用?它是否有助于他们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义安省报社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以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改进,必要时创新专题版块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专题版块给读者带来的实际效果。
我记得,从1962年到1967年,我们省有《义安西部报》,《义安西部报》所做的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思考,我们可以把山区民族专版做得更好、更有用、更有效。
感情是用来分享的,感情是希望缘分能更美好,就像诗人胡春香的诗句“如果是缘分,那就再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