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精神在监狱里闪耀
义安共产党战士的钢铁意志从未在监狱制度下如此闪耀。在囚禁和折磨中,他们把监狱变成了一所革命学校,在那里,他们为1936-1939年和1939-1945年的革命高潮播下了红色种子。这种精神已成为义安的象征,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子孙后代培育革命精神。
严酷的监狱制度
凡是路过荣市道新街的人,一定会好奇地驻足,驻足于荣市监狱看守所的遗址前。虽然这座看守所的建筑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它见证着越南历史上一段辉煌的岁月,尤其是在义静苏维埃运动时期。
在义安省文物管理局了解到这个岗亭后,才知道这是荣市监狱仅存的建筑。这座建筑建于1804年,封建和殖民政府曾在这里关押过一代又一代爱国革命将士。这里曾是反抗严酷监狱制度的激烈斗争之地。一代又一代的囚犯,尤其是政治犯,虽然生活在“人间地狱”般的环境中,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非凡的决心。

与河内的火炉监狱、西贡的坎伦监狱和顺化市的承富监狱一样,荣市监狱是殖民时期监狱体系中最重要的监狱之一。1928年至1929年间,当饱受苦难的人民群众准备奋起反抗压迫和剥削时,荣市监狱成为殖民者和封建主义者应对新政治形势的有效工具。
当义静苏维埃运动在义安、河静等省份多地爆发并蓬勃发展时,殖民封建政府疯狂推行白色恐怖,试图镇压革命运动。至1932年,义安省共有6681人被捕入狱,1500人遇害。

乂安省委宣传部2005年出版的《荣市监狱》一书中,对这段时期有过如下描述:“荣市监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狭窄、肮脏、闷热。除了单独监禁的牢房,其他政治犯的牢房里关押着不下一百五十人,每人配发六个木托盘、三十六个陶碗和四口陶罐,里面盛着饮用水。囚犯们连站立的空间都没有,连抬手喂饭的力气都没有……”
荣市监狱的政治犯们到处干着苦役,遭受着极其残酷的殴打。在监狱里,殖民封建政府使用了许多残酷的酷刑,例如:用电击殴打囚犯的身体;强迫囚犯脱光衣服,然后在他们的肚子上浇肥皂,再用带钉子的鞋踩踏他们的肚子,直到口鼻流血。他们不仅用鞭子抽打囚犯,还用钉子钉在木棍上抽打囚犯,每次抽打木棍,囚犯的皮肉都会随着鞭子抽出,被打的地方血流如注,浸湿了地板。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荣市监狱,来自义静省的苏联士兵也被逮捕、判刑并流放到全国各地的监狱,其中包括昆嵩监狱(又称昆嵩流放地)。
据义静苏维埃博物馆的文献记载,1930年12月至1931年4月,法国殖民者将中部各省监狱中的一批政治犯,主要是荣市监狱和河静监狱,流放到昆嵩。
到1931年4月,这里的囚犯总数已达295人。这里的囚犯必须经受极其严酷和野蛮的劳动制度,并随时准备在建筑工地和监狱里使用暴力残忍地杀害政治犯。

在敌人的残酷镇压和酷刑下,共产党员——义静的子民——坚定不移、不屈不挠地战斗。他们把监狱变成了革命学校,磨练钢铁意志,铸就坚强的意志,让苏联的火焰在最黑暗的地方继续燃烧。
克服困难在监狱设立党支部
克服狱中千辛万苦,1930年6月,荣市监狱党支部成立,黄仲智同志任书记。荣市监狱党支部的活动增强了政治犯的自信心,在领导反抗法国殖民主义野蛮统治和南朝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监狱外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巨大的鼓舞和动力。
在荣市监狱党支部的领导下,监狱内的斗争运动蓬勃发展,形式多样,例如:绝食抗议、为改善囚犯生活而斗争等……此外,还注重宣传工作。在荣市监狱服刑期间,革命战士们创作了数百首感人肺腑的诗歌。这些诗歌既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也揭露了法国殖民主义和南朝封建主义的阴谋诡计。

尤其是口述报纸的诞生,这种“无需印刷、书写,却能迅速、敏感地传达给读者的报纸”,仿佛增添了力量,受到狱中众多政治犯的热烈欢迎。胡同茂和阮维桢同志以口述报纸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血滴》,后来被改编成剧本,由荣市监狱的同志们演出,非常成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培养爱国传统和革命情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昆嵩监狱历经艰辛,终于在1930年9月25日成立了昆嵩监狱党支部,由河静省芹禄县吴德德同志担任书记。这是昆嵩监狱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这一天也成为昆嵩省委的传统节日。
党支部成立以来,昆嵩监狱的斗争运动组织严密,既达到了斗争目标,又减少了损失和牺牲,增强了政治犯的团结统一,也启发了普通犯人乃至狱警的爱国主义情怀。
深化苏联士兵不屈不挠的精神
“双手被锁,双腿被铐,浑身酸痛
衬衫和裤子黏糊糊的。
看着监狱里的饭菜,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饥饿的蚊子整夜不眠……”
这是义安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边水坊——革命斗争史》一书中引用的诗句,其中讲述了中部地区党委优秀女联络兵阮氏宁同志(Vi Ninh)和其他政治犯在荣市监狱所遭受的苦难。
在荣市监狱关押期间,殖民者和封建主义者使用了极其残酷的酷刑手段,使她全身肿胀,双腿青紫,皮肤溃烂,浑身生蛆。 即使用最残酷的手段折磨她,也未能套出任何情报。敌人浑身颤抖,咬着牙惊呼道:“哇,这个共匪真是胆大包天!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勇敢的女人,死了也不肯说一句话。”这些话都记录在义安出版社出版的《共产主义镜像》第二卷中。虽然 她浑身都是伤,但她仍然努力活下去,继续战斗。

关于黎越策同志——1931年担任中部省委书记。殖民者和封建主义者在严刑拷打下,无法获得任何信息后,逮捕了他的父亲——黎文贤的老师——并将其投入监狱。书中写道“乂安省委宣传部“荣监狱”写道:”他们当着父子俩的面互相拷问,试图动摇黎越术的意志。然而,当他站在饱受毒打折磨的儿子面前时,他强忍着痛苦,大声说道:“这个人不是我儿子!你们错了,我儿子黎越术去年在林河溺水身亡了。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秘密警察闻讯后,当着黎越术同志的面,将他毒打致残。黎越术同志父子被关押在荣市监狱,遭受酷刑折磨,直至致残。黎越术同志父子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令敌人闻风丧胆。此事传遍荣市监狱,让政治犯们无比敬佩,成为他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荣市监狱还有很多政治犯的榜样,如:黎景蓉、黎景彩、阮维贞、萧海、阮氏福、孙氏桂、阮氏绍……尽管被囚禁、被锁链锁住、遭受酷刑、浑身是伤、吃不饱、饥寒交迫、不断遭受病痛折磨,荣市监狱的共产党战士们始终乐观向上、互相信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战斗,打败敌人,也战胜自己。
在昆嵩监狱,据昆嵩省委宣传部网站报道,政治犯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1931年6月,雨季来临,法国殖民者将幸存的囚犯关押在昆嵩监狱,其中包括吴德德、邓太选、阮辉龙、张光中、黎越良、裴山……等党的骨干同志。在这里,这些囚犯继续忍受着法国殖民者及其爪牙的残酷迫害,其生存条件丝毫不亚于达宝和达贝。

尽管遭受残酷对待和残酷杀害,政治犯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却愈发高涨,尤其是义静苏维埃战士。他们积极宣传、动员、教育人民和士兵,使他们更加清楚、正确地认识政治犯。因此,人民对政治犯的感情更加亲近。士兵们对待囚犯的态度和行动也比以前更好。一些士兵开始反对指挥官,在囚犯被迫在星期天劳动或反对压迫囚犯时,他们站在囚犯一边。1931年7月初,监狱管理委员会成立,组织力量,制定计划,反抗殖民政权的残酷统治政策,恢复政治犯的生存权和自由;反对敌人消灭共产党的阴谋,用法语、巴纳语和嘉莱语等通用语言撰写宣传文章。

1931年12月12日,囚犯们一致关闭牢房,高呼反殖民统治的口号……坚决拒绝再次进入多佩特工地,斗争异常激烈。囚犯们团结一致,继续高呼口号,手持棍棒抵抗,不让敌人进入,逐一逮捕并带走。在这场斗争中,张光仲同志勇敢地挺身而出,迎敌作战,英勇牺牲。敌人也疯狂开枪,造成8人死亡,8人受伤。
接下来是抗议道路建设和残酷杀戮的绝食抗议。意识到无法动摇政治犯的战斗精神,1931年12月16日上午,法国殖民者再次开火,造成7名同志死亡,8名同志受伤,并立即驱散了剩余的囚犯,试图平息斗争。
由于惧怕政治犯的斗志,法国当局被迫释放了50名政治犯,改变了劳动制度,取消了殴打囚犯的措施,并为患病的囚犯提供休息和药物。1932年12月,敌人彻底停止派遣政治犯修建14号公路。1934年4月,昆嵩监狱被废除,所有剩余的政治犯都被送往邦美蜀监狱。
回顾荣市监狱和昆嵩监狱的斗争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共产党战士,特别是义静省苏联红军战士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爱国军人的气节和为祖国独立、为人民和平、富足、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永远长存,如同神圣的火焰照亮今天的革命道路。
据《乂安省委乂静苏维埃》记载,1930年至1931年时期的革命战士成为1936年至1939年和1939年至1945年高潮时期的活跃核心。
至1931年5月,全党已有党员2400人。其中,乂安省党委907人,河静省党委376人。(乂安省和河静省两省党委的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53.5%)。在实际斗争和监狱生活磨练中,许多党员被培养出来,成为当时典型的红色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