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蘑菇农场主的“不同寻常”的销售心态
(Baonghean.vn)——通过采用韩国技术,发明机器和工具来自动化蘑菇生长阶段,特别是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Thuong Tan Loc 公社(Nam Dan)的一名教区居民成功建立了清洁蘑菇生产模式。
偷偷学习技术,发明机器以降低成本

“在国外工作了 10 年,我积累了不少资本,但让我更加富有的是我的商业经验”,南丹 (Nam Dan) 上新禄 (Thuong Tan Loc) 公社教区居民阮文光 (Nguyen Van Quang,51 岁) 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时间回溯,光先生从2003年开始在台湾打工。2005年,他因意外事件回国。回国后,身无分文,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收入维持生计并非易事。于是,2007年,他继续接单,前往韩国打工。在韩国的10年里,他只为一位种植芹菜和有机蘑菇的业主工作过。
“那里的蘑菇种植方式与我们通常种植蘑菇的方式不同。大部分生产步骤都是在18-20摄氏度的冷藏室里用机器完成的。这样一来,产量和产量比传统的手工种植方法翻了一番。蘑菇全年种植,品种多样,月产量可达26-30吨,年产量可达300吨。”张光先生说道。

他一边打工赚钱,一边攒钱,每个工作日都仔细观察每个步骤和工序,试图“偷师”他们的蘑菇种植技术。晚上,他把这些细节整理成册,记在笔记本上。他还仔细记住了蘑菇种植过程中各个机器的组装方法和操作原理,并把它们画在笔记本上。
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后回到家乡,他决定在家乡创业,采用韩国技术,建造了一个洁净的蘑菇生产车间。他从公社租了块土地,投资近30亿越南盾,建造了工厂并安装了蘑菇种植架。“我们省有很多蘑菇种植模式。我是后来才来的,所以我只需要‘想出新点子,做些不同的事情’,就能盈利,”陈光分享道。
于是,他运用自己在韩国一家蘑菇工厂工作十年的知识和经验,自己绘制图纸,购买零件组装机器:原料搅拌机、包装机和锅炉。据他估算,通过自行组装和生产,他节省了近10亿越南盾的机械设备成本。最重要的是,自行组装和生产是根据工厂的规模和产能进行的,可以节省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

蘑菇农场被划分为16个封闭的房间,每个房间面积为18平方米,并用隔热板隔开,以确保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灌溉、喷洒和导热系统也都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得益于此,第一批产出15000袋菌种的蘑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这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去扩大规模和产量。
“独特”的销售方式
目前,张先生平均每天向市场供应约1.5公担(约1.500吨)的蘑菇。要吃掉这么多蘑菇实属不易。他分享道:“我落后于其他人,而且蘑菇并非我们熟悉的食物,在很多人的日常饮食中也并不常见。因此,要想占领市场,也需要一番“脑力激荡”。

为了以最低的价格将蘑菇送到消费者手中,并确保新鲜度,他没有通过中间商进口,而是亲自留下冷藏车,将蘑菇直接运送到客户那里,这些客户是餐馆、酒店、小吃店、市场代理商和有机食品商店。
光先生说:“对于那些生产产品供应市场的商家,我不会随意定价;我不会按照经销商的订单量供应。相反,我总是‘计算’出经销商每天可以消费的最精确的蘑菇数量来供应。”

因为如果进口量大于销售量,就会出现蘑菇积压,影响蘑菇品质,不仅给经销商造成损失,还会损害消费者的信誉,间接影响工厂的蘑菇品牌。万一出现积压的蘑菇,导致品质下降,我愿意帮客户回收换货,哪怕这些蘑菇袋装的蘑菇要扔掉。
具体来说,除了滚动划分每个蘑菇种植区的采收和消费区域外,Quang先生还会计算具体的季节,以调节合适的蘑菇产量。因此,在农历七月、初一和十五期间,随着人们对素食的需求增加,蘑菇的消费量也会增加,因此有必要调整以在这个时间采收大量蘑菇。在严重干旱季节或持续暴风雨导致市场上绿色蔬菜供应稀缺时,对蘑菇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调节和注意确保在正确的时间采收蘑菇非常重要。

由于懂得规范市场、讲信誉,张先生每天采摘的蘑菇,无论多少,都能卖光,每年带来近5亿越南盾的收入,并为4名当地工人创造就业机会。
迈向绿色生产

目前,阮文光先生正在尝试用塑料罐种植蘑菇,而不是用一次性包装菌种的塑料袋。“塑料罐的初始投资成本很高,但可以重复使用数十次,而每次收获后,塑料袋中的菌种都必须丢弃,既浪费又影响环境,”阮文光先生说。
另一方面,Quang还使用溪白水灌溉蘑菇,这种水清洁且富含矿物质,因此蘑菇生长均匀,色泽鲜艳,品质更高。此外,他还在研究将锯末与玉米芯粉混合制作蘑菇菌种。如果成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副产品,还能为该地区的玉米种植者创造额外收入。

为了有效利用平菇菌种废弃物,采收后,将菌种袋用石灰处理、消毒后混合,继续种植木耳菇。木耳种植产生的废弃物混合后,供应当地居民种植蔬菜,确保清洁农产品的产出。
“蘑菇种植废弃物可以用作蚯蚓的食物,蚯蚓粪便可以用作种植蘑菇的基质……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回收废弃副产品的方法,同时还能限制污染环境的废弃物,”Quang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