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地”到义安省最大的火龙果园

天鸿 November 8, 2020 08:58

(Baonghean.vn)- Bai So 村曾经是“狗吃石头,鸡吃砾石”的土地,一半的村民不得不离开去寻找另一个居住地。如今,在村民不懈的努力下,Bai So 村不仅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典范,而且有望在未来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

关于“狗吃石头,鸡吃碎石”的地方

11 月初的一天,我们去了 Bai So 村(Tam Quang 公社,襄阳正值农历新年,这里的人们正忙着采摘今年最后一批火龙果。“今年雨水太多,虫子太多,我们没能全部抓到,所以果实外观不太好看。不过总之还不错,品质还是不错的。”57岁的童文建先生手里拿着一颗近1公斤重的红肉火龙果,兴奋地说。

Gia đình ông Chiến vừa thu hoạch lứa thanh long cuối cùng trong năm. Ảnh: Tiến Hùng
钱先生家刚刚收获了今年最后一批火龙果。图片:Tien Hung

钱先生是第一个将火龙果种植模式带到白苏乡乃至整个三光乡的人。他也是为复兴这片干旱土地、让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白苏村位于兰河左岸,地势平坦。村民主要来自低地,其中大部分来自南丹县。大约半个世纪前,一些人携家带口来此从事新的经济活动。还有一些人是干部,他们被提拔到这里工作,然后选择这片土地定居。

这片河畔地区乍一看肥沃,实则条件极其恶劣,人们过去称之为“死地”。“这里的土壤表层很薄,底层多为岩石。如果种玉米,因为缺水,过不了多久就会干涸。” 董文建先生说道。

Ông Chiến là người đầu tiên đưa mô hình thanh long ruột đỏ về xã Tam Quang. Ảnh: Tiến Hùng
钱先生是第一个把红肉火龙果模型带到三光乡的人。图片:田雄

20多年前,整个白苏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有水井。这些家庭都住在森林附近,地下水源较浅。挖这些水井并不容易,因为地下覆盖着几十米厚的岩石。找到水源后,他们必须雇人挖一个月。据村民介绍,当时挖一口井的成本相当于建一栋房子的成本。因此,在过去,从生活用水到饮用水,大多数白苏村人都要去拉姆河挑水。这里的村民说,幸好过去拉姆河还很干净。如果像现在这样被污染了,整个白苏村的人都会生病,因为他们常年使用这条水源。

由于缺乏日常用水,土地贫瘠多石,在选择白苏作为新经济特区二十多年后,人们再次被迫大批背井离乡。钱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这里大约一半的村民被迫离开家园。他们大多前往西原谋生。钱先生也不例外。“我也攒了钱,在嘉莱买了地,打算搬过去。但我一直拖延,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他说。

和这里的其他家庭一样,钱先生小时候也跟着家人从低地来到白索。长大后,他参军入伍,退伍回乡,在公社当矿工。然而,微薄的工资仅够糊口,钱先生决定利用现有的土地,发展农业致富。90年代,他不断“南来北往”,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寻找合适的苗木。找到苗木后,他就开始带回来试验。然而,多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破产了。那段时间,他辞去了矿工的工作,做过许多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

2000年,钱先生决定选择荔枝作为经济模式。他一路跋涉到兴安,买了70多棵树苗准备种植。起初,他几乎整天都在照料这些树苗。汲取以往的经验,这次钱先生解决了水源问题。这不仅解决了家人的日常生活,也解决了花园的灌溉问题。“那是在2001年,我决定买一条水管,从山上的溪流引水。我不记得具体花了多少钱,只记得当时很多,不得不借了很多钱,”钱先生说。

Thanh long ruột đỏ hiện rất được ưa chuộng. Ảnh: Tiến Hùng
红肉火龙果现在很受欢迎。摄影:Tien Hung

这条水管长达1.5公里多,从钱先生的菜园一直延伸到山上,途经许多居民家。由于严重缺水,沿线居民多次割断水管,偷水自家。钱先生不得不号召其他居民凑钱,投资修建一条更大的水管,供更多家庭使用。最初,购买水管的钱全部由钱先生出资,之后居民们陆续付钱给他。

钱先生在荔枝园投入了巨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没想到再次失败。“没过多久,树就养活了,长得茂盛漂亮。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果子这么少?我为70棵荔枝树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每年却只赚到100多万越南盾。”钱先生失望地摇了摇头。

吃火龙果致富

尽管屡屡失败,钱先生并没有气馁。十多年前,一位熟人给了他15种火龙果树他从平顺省引进了一棵白荔枝,带到自家花园试种。仅仅几个月后,这种树就开始结果了。Chien先生意识到火龙果很适合这片土地,于是开始研究。期间,他忍住眼泪,雇人挖掉70棵他费尽心思照料的10年树龄的荔枝树。为了研究火龙果,他两次前往平顺省,后来又去了北方学习经验。

假设红火龙果新品种经济价值更高,2013年,钱先生决定购买30棵这样的品种进行种植。仅第一年,他家就卖出了300万越南盾,是整个荔枝园70棵树收入的两倍。第二年,钱先生卖出了价值3000万越南盾的火龙果。继续扩大投资,第三年,他家赚了9000万越南盾。从那以后,钱先生家每年的火龙果收入都超过1亿越南盾。

Xã Tam Quang đang mở rộng mô hình trồng thanh long ruột đỏ, không chỉ để làm cây ăn trái mà còn nhằm phát triển du lịch sinh thái. Ảnh: Tiến Hùng
三光乡正在推广红肉火龙果种植模式,不仅用于水果种植,还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图片:Tien Hung

Chien 先生拥有 10 个果树,是目前 Tam Quang 乡火龙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家庭。Chien 先生说,他家的 700 个火龙果树每年收获 7 到 8 茬,从 3 月到 11 月。有些月份,他们收获多达 2 次。平均而言,他家每年售出约 7 吨红肉火龙果。“幸运的是,这种水果的来源也很好。每次我们收获时,只需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就会有人询问,然后卡车就会来收购。每公斤最好的品种可以卖到 25,000 越南盾,其余的在 15,000 到 20,000 越南盾之间,”Chien 先生说,并补充说种植火龙果并不太难。虽然他家有 700 棵树,但他不需要雇用工人。钱先生只需要在旱季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浇灌,并定期修剪树枝即可。

“最难的还是昆虫,尤其是蜗牛。有时候,我不得不整夜在花园里拿着手电筒去抓蜗牛。但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决定不使用杀虫剂,”钱先生肯定地说。

Một góc ruộng thanh long ở Bãi Sở. Ảnh: Tiến Hùng
白索火龙果田一角。摄影:Tien Hung

看到钱先生家靠红肉火龙果“发财致富”,村里其他许多家庭也纷纷效仿。据三光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氏贤女士介绍,目前全乡约有50户家庭大规模种植红肉火龙果,总面积约6公顷。三光乡也选择这种果树作为重点经济模式,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来自大型火龙果园。

目前,三光乡每年销售超过120吨红肉火龙果,主要产自白索(Bai So)。这里曾被认为是一片“死寂之地”。如今,三光乡已成为义安省最大的火龙果粮仓。三光乡领导最近决定拨款2亿越南盾,用于支持当地居民发展红肉火龙果种植园。许多山区乡镇也纷纷来到三光乡学习,希望能够复制这一模式。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从“死地”到义安省最大的火龙果园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