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综合友谊医院创造奇迹,挽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义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刚刚运用“指令性低温疗法”救治了一名心脏和呼吸骤停的患者。目前,患者已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义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阮德福医生表示:“刚刚获救的患者是PVH先生(48岁,居住在荣市义富乡)。这位患者此前身体状况良好。然而,2024年8月31日,患者PVH突然陷入昏迷,脸色发紫,被家人送往急诊室。”义安综合友谊医院。

入院时,PVH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紫绀、呼吸暂停、心脏骤停。急诊科立即启动全院报警系统,紧急进行抢救。经过10分钟的持续抢救,PVH患者心跳恢复,但病情仍然危重。患者继续处于深昏迷状态,需要机械通气,并持续使用两种升压药来维持心率和血压。
PVH 患者接受了紧急头颅 CT 扫描。结果显示未发现病变。随后,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以确定心脏骤停的原因。根据临床和准临床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心脏骤停后昏迷,监测心律失常情况,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紧接着,患者接受“控制性低温治疗”。低温贴片贴于皮肤,机器控制体温,结合积极复苏措施、机械通气、镇静及肌松药物、血压控制……低温过程持续约72小时。
PVH患者经4天治疗后恢复意识,能够呼叫和理解,瘫痪症状消失。患者入院后第4天拔管。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于9月9日出院。
阮德福医生介绍说: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很低,即使抢救过来,患者仍然要面临严重的脑损伤,如偏瘫、癫痫、记忆丧失,甚至昏迷、植物人状态。
为了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特别是意识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指令性低温”是一种有助于降低循环停止后的死亡率和脑损伤的先进技术。
指令性低温疗法是一种利用冷却技术将患者体温降至约33摄氏度并维持24小时的方法,以防止心脏骤停后出现细胞代谢紊乱。心脏停止跳动后,血液不再泵送以滋养身体,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尤其是脑细胞。受损的脑细胞难以恢复或容易留下后遗症。指令性低温干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并预防细胞紊乱,从而限制患者的后遗症。
Nguyen Duc Phuc 医生 - 重症监护科主任,
义安综合友谊医院

副教授、Nguyen Van Huong 博士 - 主任义安综合友谊医院表示:“应用指令性低温技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充分体现了医院对设备的投入,以及对培训和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视。义安综合医院应用的指令性低温技术,迅速挽救了众多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为了高效进行低温治疗,需要专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协作。心脏骤停患者必须尽快送往医院,并迅速、积极、按方案进行心肺复苏,以尽快恢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