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安省各少数民族永远活在胡伯伯的心中。
尽管胡志明主席没有机会亲临义安山区,但人民永远活在胡伯伯的心中。
胡伯伯与家乡义安省
对胡志明主席来说,祖国是“一份伟大的爱与眷念”。尽管他很早就背井离乡,但祖国始终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和心中。尽管胡伯伯在世界各地工作,但他始终保留着祖国的性格、灵魂和语言。

第一次回家乡(1957年6月),胡伯伯回到家后,在院子里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才走进屋里。他抬头望着刚刚重建的神台,伤感地说:“以前我家穷,神台是用竹子搭的,没有腿,只用两根木条钉在柱子两边支撑着神台,还有竹架,上面铺着木垫……”说完,他走出去,环顾了一下院子和花园,然后告诉大家:“以前花园里有美丽的番石榴树、柚子树和槟榔树。”

胡伯伯在与家乡人民交谈时,总是劝勉大家要团结互爱,永远弘扬祖国的革命传统,把祖国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他说:“人们回故土,有喜有悲,而这次我回故土,只有喜,没有悲,喜的是,我的祖国终于摆脱了悲惨的奴役。”
1961年12月,胡志明主席第二次回家乡,先后到荣市、荣机厂、义安山地师范学校、义丹县同孝农场、安城县永清合作社等地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每到一处,他都亲切询问大家的身体健康,勉励干部党员要树立榜样,当先锋模范,为建设政权、建设强国而奋斗。

作为一位为了国家、为了家庭而牺牲的人,胡伯伯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只回过家乡两次(1957年和1961年)。然而,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一切发展,及时发来信函,对取得的成就表示赞扬和鼓励,对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也提出批评和提醒。
从1930年直到去世,胡伯伯共发表了9篇文章、10次谈话、1篇序言,谈到他的家乡乂安省,并给乂安省寄出了31封信和3封电报。
对于家乡义安,胡志明主席始终怀着远方儿女的心酸,始终祝愿家乡富强发展,成为“北方最繁荣的省份之一”。在写给家乡的信、电、文章和讲话中,他为干部党员的进步和模范作用感到高兴和激动,赞扬他们的成就,分享活动经验,鼓励“来自省里的同志们”努力奋斗,带领人民完成革命任务,始终不忘提高干部党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
他坦率地批评缺点和不足,并时刻提醒他的“省级同志”要模范践行革命道德。即在领导革命运动中要模范带头,要公平公正,要心系人民、关心国家,远离不良表现,要善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人民的批评和建议等等。
胡伯伯在宣读《独立宣言》两周后给义安省写的第一封信是《致家乡同志的信》,信中他没有使用国家主席的头衔,“只是以一位老同志的名义写信,与家乡的领导人们交流一些经验”。
胡伯伯在信中告诫“全省同志们”立即纠正自身缺点,包括滥用职权,同时提醒党员干部警惕腐败。他指出:“我们许多干部‘鞠躬尽瘁’,对工作、对政府极其忠诚……但也有一些贪污腐败的人,他们冒充革命干部,或专横跋扈,或以公权谋私,甚至利用公法报复,以谋取私利,引起人民对政府和工会的不满。”[1]。
1969年2月3日《人民报》发表《提高革命道德,铲除个人主义》一文三个多月后,1969年5月19日,胡伯伯将自己的肖像画寄回家乡,并附上文字:“党员干部要在一切工作中树立模范榜样,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赠予画像两个月后,胡伯伯向义安省党部发出了最后一封信,信中饱含着对祖国的深切感受、责任和思念。信的开头写道:“高兴地看到全省各级各部门干部已初步纠正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努力贴近群众,组织动员群众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
他特别重视对人民实行民主,关心人民生活。信中他用了大部分篇幅提醒省委“更加积极地对人民实行民主”。他详细指示,要确保人民在一切事务中都能行使民主权利,讨论并参与党的建设。为此,党员干部必须模范地进行自我批评,鼓励批评,虚心听取意见。信的最后,他写道:“我衷心希望全省人民和同志们努力把宜安省建设成为北方最好的省份之一。”[2]。
响应胡伯伯的倡议,义安人民在一切革命运动中始终“冲锋在前”。义安人民在两次抗法抗美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在建设和革新国家,特别是落实胡伯伯“努力使宜安省早日成为北方最繁荣的省份之一”的劝告的过程中,宜安省党委和人民团结一心,增强内功,克服困难和挑战,努力在经济社会、国防安全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使宜安省日益繁荣昌盛、文明有序。
胡伯伯与各族人民
义安少数民族

胡伯伯生前对泰族、蒙族、高木族、托族、乌都族、丹莱族等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他没有机会亲临义安山区,但这些地方始终在他心中。
1961年,胡伯伯第二次回乡时,虽然时间不多,但他还是于1961年12月9日看望了义安山区师范学校的师生,与他们亲切交谈。胡伯伯对义安山区师范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和嘱托,饱含着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和进步的热爱、理解和关心。这也是胡伯伯对义安少数民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1961年12月10日,胡伯伯第二次回乡探望同孝农场。他不忘叮嘱农场干部职工要懂得团结农场内部、团结农场与当地人民……“农场有团结和帮助当地人民的义务。农场的技术比较先进,当地人民要团结农场,学习农场的工作方法,搞好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裕,这就是社会主义……”[3]。

视察义安山区师范学校的讲话饱含着胡伯伯对我省少数民族的深情、关怀和期盼:
“看到你这么健康快乐,我真是太高兴了。我去看过一间卧室,里面挺干净的。每天都这样吗?还是听说我要来,你才打扫的?”
这里有多少个民族?为什么你们都穿得像京族人?
- 托族的孩子们在哪儿?他们为什么穿得像京族人?
- 泰国的孩子们在哪里?
- Thanh 的孩子们在哪里?
- 西梅家的孩子们在哪里?
- Tay Hay家的孩子们呢?只有一个孩子吗?为什么没有女孩?下次一定要生个女孩。
- 丹莱家的孩子们在哪里?
- 老挝的孩子们在哪里?
- 你们互相了解吗?
- 你们能互相交谈吗?你们说什么语言?
过去西方人和封建国王搞得各民族互相仇视,芒族仇视京族。现在,各民族都是兄弟,哪个民族大,哪个民族多,哪个民族进步,就要帮助其他民族,使各民族平等进步,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起来。能行吗?你们在这里争什么?我劝你们好好学习。什么叫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就是政治文化要和劳动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团结各民族。学习还为了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繁荣昌盛。还有什么?就是团结、健康、幸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必须学习、劳动、团结。我们还必须做什么?我们必须增加生产,生产更多的大米、土豆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大量的布料可以让我们保暖,大量的大米和土豆可以让我们吃饱。我们还必须做什么?我们必须节约。增加生产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我们也必须节约。
你想建设社会主义吗?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节俭。苏联用20年时间建立了社会主义,但却遭受了两次入侵的重创。现在,我们在苏联、中国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帮助下建设社会主义。比起当年的苏联,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因为我们有朋友帮忙,但我们仍然需要勒紧裤腰带。
你们在这里吃饭要花钱吗?我们的人民,工农兵,现在都在勒紧裤腰带建设社会主义,而你们在这里免费学习、免费吃饭、免费睡觉,所以你们已经生活在共产主义政权之下了。为了报答我们的恩情,你们不必在这里学习和留在这里,而是必须回来帮助你们的人民。
我来看望你并祝你进步”[4]。
1965年,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文化补充计划后,桂风县山区干部群众收到了胡伯伯的表扬信。信中,胡伯伯对桂风县各民族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高兴,并亲切询问该县老人、青年和儿童的情况。
胡伯伯致桂风县各族人民和干部的信,1966年4月12日。 T尊敬的义安省桂风县各族同胞、干部们
他非常高兴地赞扬全区各族人民和干部的努力,提前一年完成文化教育五年规划。希望全区人民和干部在发展生产、准备战斗、继续服务等方面再创佳绩。继续学习,不断进步,为抗美救国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叔叔向老人、青年、儿童问好。
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祝你好运!
河内,1966年4月12日
胡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