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安族少数民族始终在胡志明主席心中。
虽然胡志明主席没有机会访问义安省山区,但那里的人民始终在胡伯伯的心中。
胡志明与他的家乡恩格安
对胡志明主席而言,祖国是“深沉的爱与眷恋”。尽管他很早就被迫离开故土,但祖国始终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尽管他曾在世界各地工作,胡伯伯依然保持着祖国的性格、精神和语言。

1957年6月,胡志明第一次回到家乡。到家后,他静静地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才进屋。他抬头望着新修的祭坛,伤感地说:“以前我家很穷,祭坛是用竹子做的,没有腿,只有两根木条钉在柱子两边支撑着,加上竹架和上面的木席……”说完,他走到院子和花园里转了一圈,然后告诉大家:“以前花园里种着漂亮的番石榴树、柚子树和槟榔树。”

胡伯伯在与家乡人民交谈时,总是劝诫大家团结友爱,弘扬革命祖国的传统,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他说:“人们回到家乡,既有喜悦也有悲伤,但我这次回到家乡,只有喜悦,没有悲伤,喜悦是因为我的祖国摆脱了悲惨的奴役。”
1961年12月,胡志明主席第二次访问家乡荣市,走访了荣镇(现荣市)、荣机械厂、义安山地师范学校、义丹县东孝农场、安城县荣城合作社等地,与当地干部和人民进行了交谈。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亲切地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并劝勉和提醒干部和党员要树立榜样,做先锋,为建设政权和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奋斗。

作为一名为国家牺牲家庭的人,胡志明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只回过家乡两次(1957年和1961年)。然而,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一切发展,及时写信表扬和鼓励家乡取得的成就,并批评和提醒家乡的不足和缺陷。
从 1930 年到去世,胡伯伯共向义安寄送了 9 篇文章、10 篇讲话、1 篇序言、31 封信件和 3 份电报。
对于家乡义安省,胡志明主席始终怀着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念之情,他始终期盼着家乡富强繁荣,成为“北方最繁荣的省份之一”。在他写给家乡的信件、电报、文章和讲话中,他为干部和党员取得的进步和发挥的模范作用感到欣慰和激动,赞扬他们的成就,分享活动经验,鼓励“来自义安省的同志们”努力奋斗,带领人民完成革命任务,并且始终不忘提高干部和党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素质。
他坦率地批评了各种不足和缺陷,并始终提醒他的“地方同志”要以身作则,践行革命伦理。也就是说,要以身作则地领导革命运动,做到公平公正,关心人民和国家,远离负面表现,懂得自我批评,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和建议等等。
在胡志明在宣读《独立宣言》两周后写给义安省同志的第一封信《致家乡同志的信》中,他没有使用主席的头衔,“只是以一位老同志的名义写信,与该省的领导人分享一些经验”。
在信中,胡志明告诫“省内同志”立即改正自身缺点,包括滥用职权,同时提醒干部和党员警惕腐败。他指出:“我们许多干部‘鞠躬尽瘁’,对工作和政府极其忠诚……但也有一些贪污腐败,假扮革命官员,或专断独行,或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他们甚至利用公法进行报复,导致人民怨恨政府和工会。”[1]。
1969年2月3日,《人民报》发表了题为《完善革命道德,消灭个人主义》的文章,三个多月后,1969年5月19日,胡志明主席将自己的画像寄回家乡,并附言:“干部和党员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树立榜样,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赠送画像两个月后,胡志明向义安省委执行委员会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责任感和思念之情。信的开头,他“很高兴看到全省各级各部门干部初步纠正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努力贴近人民群众,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
他特别强调了与人民一起实践民主、关心人民生活的工作。他在信中用了大量篇幅提醒省委“更加积极地与人民一起实践民主”。他详细指示了如何让人民在各项事务中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的建设和讨论。为此,干部和党员必须以身作则,进行自我批评,鼓励人民批评,虚心听取人民的意见。信的结尾,他写道:“我衷心希望全省人民和同志们努力把义安省建设成为北方最好的省份之一。”[2]。
秉承胡志明主席的思想,义安人民始终走在革命运动的最前线。义安为抗击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的两次战争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为国家争取了独立。
在建设和革新国家的过程中,特别是贯彻胡志明主席“努力使义安省迅速成为北方最繁荣的省份之一”的指示,义安省党委和人民团结一致,增强内部力量,克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经济、国防安全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使义安省日益繁荣文明。
胡志明主席与各民族人民在一起
恩格赫族是少数族裔

胡志明叔叔一生中对泰族、苗族、科木族、托族、奥杜族、丹莱族等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他没有机会到访义安山区,但那里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1961年,胡志明第二次回到家乡义安,虽然时间有限,但他还是于1961年12月9日访问了义安山地师范学校,与师生们亲切交谈。胡志明对义安山地师范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和指导,饱含着他对他们生活和进步的深切关爱、理解和关切。这也体现了胡志明对义安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

在第二次回乡期间,胡志明于1961年12月10日访问了东孝农场。在那里,他不忘告诫农场的干部和工人要学会内部团结,要学会农场与当地人民团结……“农场有责任团结和帮助当地人民。农场的技术比较先进,所以当地人民要和农场团结起来,学习农场的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社会主义……”[3]。

胡志明主席在访问义安山区师范学校时发表的讲话,表达了他对该省少数民族的关爱、照顾和期望:
“看到你健康快乐,我非常高兴。我去了你的卧室,很干净。每天都这么干净吗?还是听说我要来,你特意打扫了一下?”
这里有多少个民族?你们为什么都穿得像京族人一样?
托族的孩子们在哪里?他们为什么穿着京族人的衣服?
泰国的孩子们在哪里?
Thanh的孩子们在哪里?
泰穆伊族的孩子们在哪里?
泰海家的孩子们在哪里?只有一个孩子吗?为什么没有女孩?下次一定要有个女孩。
丹莱家的孩子们在哪里?
老挝的孩子们在哪里?
你们彼此理解吗?
你们能互相交流吗?你们说什么语言?
过去,西方殖民者和封建君主挑拨离间,使各民族互相仇恨,芒族憎恨京族。如今,各民族皆兄弟。人口较多、较为进步的民族应当帮助其他民族,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发展,团结如手足。这能做到吗?你们在这里究竟在竞争什么?我劝你们好好学习。怎样才算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意味着要将政治文化与劳动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取得进步,为了团结各民族。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是繁荣。还有什么?它是团结、健康和幸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必须学习、工作、团结。我们还要做什么?我们必须提高产量,生产更多的大米、土豆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大量的布料能让我们保暖,大量的大米和土豆能让我们吃饱。我们还要做什么?我们必须储蓄。提高产量会让我们拥有更多,但我们也必须储蓄。
你想建设社会主义吗?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节俭。苏联用了20年时间建成了社会主义,但却遭受了两次入侵的重创。现在,我们借助苏联、中国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比过去的苏联要容易一些,因为我们有朋友的帮助,但我们仍然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你在这里吃饭要自己付钱吗?我们的人民,工人和农民,现在都在勒紧裤腰带建设社会主义,而你在这里免费学习、免费吃饭、免费睡觉,你已经生活在共产主义政权下了。为了报答我们的恩情,你不必留在这里学习,但必须回去帮助你的人民。
我来看望你,祝你一切顺利。[4]。
1965年,桂峰山区第一个五年文化补充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当地干部和人民收到了胡志明主席的表扬信。信中,胡志明主席对桂峰地区少数民族取得的成就表示非常高兴,并亲切地询问了该地区老人、青年和儿童的情况。
胡志明主席1966年4月12日致桂峰县各族人民和干部的信。 T亲爱的义安省桂峰县各族同胞和干部们
他非常高兴地表扬了全区各民族群众和干部为提前一年完成五年文化教育规划所付出的努力。他希望全区群众和干部努力拼搏,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取得更多成就,做好战斗准备,继续为人民服务。继续学习,取得更大进步,为对抗美国、拯救我国人民的事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叔叔向老人、青年和孩子们问好。
致以最诚挚的问候,祝你好运!
河内,1966年4月12日
胡伯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