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u Hanh 中的有趣故事......
(Baonghean.vn)——捐地开路、点亮乡村道路……的故事在本省许多地方早已不再新鲜。然而,在归州县周行乡,许多关于这项事业的生动实践故事依然在当地人民心中流传,令人感动。
有一户人家自愿捐出2000多平方米土地,建起文化屋。
来到位于周行(归州)的明仙村——泰族人口占比超过98%的村庄,许多人都会惊叹于这里社区文化馆的宏伟建筑。明仙村社区文化馆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功能区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宽敞通风。

这里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文化机构体系,是全村157户居民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馆占地近4000平方米,其中2000平方米的土地是由一户人家捐建的,这户人家就是关氏蝶女士(1969年出生)的家人。
明仙村村长罗春文先生(1977年出生)表示,关氏叶女士家的土地面积近3500平方米,包括住宅用地、甘蔗地和农场开发用地。

2023年,明仙村制定了一项建设社区文化馆的政策。由于原有的土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无法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各种会议和活动,因此大家都感到担忧。目前,村里的政策是扩大文化馆的面积,并动员周边居民捐献土地,以完成该项目。
为了支持村里的政策,叶女士主动捐出了家里2000平方米的甘蔗地,用于扩建文化屋的土地。捐出土地后,她家的耕作和生产面积大大减少。
很多人感到奇怪,问叶女士:“捐这么多地,是不是太可惜了?”叶女士笑着肯定地说:“如果可惜,我就不捐了。为了全村人的共同利益,就算捐多一点,我家人也愿意。”

叶女士的精神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化馆建成后,所有远离家乡的村民和子女又额外捐款7600万越南盾,继续修建文化馆前的游乐场。
此前,村民已捐款2.29亿越南盾,支持1245个工作日修建该村乡村道路。此外,村民还自愿捐款7800万越南盾,用于安装乡村道路照明工程。
“以前,天黑没电的时候,村里的狗和鸡还是会被偷。事故和车辆相撞也是难免的。但自从整条道路都改造好了,安装了照明系统后,这些情况就完全消失了,大家晚上也更有安全感了。”村支部书记郎氏垸女士说道。

这里的人们如此齐心协力地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家园,绝非偶然,因为他们始终有着强大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来自于这里的村干部队伍。
例如,罗春文村村长捐献了1000多平方米的园地用于扩建村里的文化馆,捐献了70多平方米的住宅用地用于修建村内道路。此外,村支书和村党员也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当地大大小小的运动和宣传活动。正因如此,从干部到村民的共识逐渐增强,明仙村已跃升至2022年同步完成新农村建设标准的目标。
消除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态。
在动员民众落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故事中,周幸福公社党委书记万红表示,泰国人民为建设文化屋、扩建乡村道路、开展社区工作等做出贡献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确实非常精彩。不仅明仙村,而且像克榜村、明州村等纯泰国村或泰国人口较多的村庄也非常引人注目。
例如,在克邦村,村民们没有等待或依赖国家援助的心态,而是依靠国家,尝试自力更生开展公共工程。过去一年,村民们捐款超过6500万越南盾,用于建设“点亮乡村”项目。同时,他们还捐献了数千平方米的土地,用于修建村内和田间交通路线。在明州村,村民们捐款6800万越南盾;行仙村共捐款2.03亿越南盾,其中1.17亿越南盾以现金形式捐赠,8600万越南盾以工作日形式捐赠,用于开展社区工程……
记得2021年实施河岸防冲堤工程时,周行乡的村民们同时捐献了大量农田、菜地……用于实施。格榜村村长朗仲坎先生说,村民们捐献了大量土地。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例如格榜村党支部党员朗文泰先生,他捐献了3000多平方米的农田用于实施该项目。
和泰先生一样,许多农户也愿意捐出数百甚至数千平方米的耕地。“对于农户和当地来说,捐赠的土地总面积非常大。但为了共同利益,大家都同意支持国家的政策。” 郎忠坎先生分享道。

凭借着积极进取、热心公益的精神,周行族人民逐渐改变了祖国的面貌。与此同时,他们的经商之道也日新月异。2023年,周行族人均年收入超过4640万,比2022年增长7.66%。
周行县人口超过8000人,其中泰族占95%以上。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人们,不再等待和依赖国家政策,而是怀揣着摆脱贫困、合法致富的愿望。正因如此,这片土地日新月异,逐渐呈现出繁荣富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