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惠同志——德寿县的坚定共产党员
1930-1931年义静苏维埃运动期间,潘文惠同志与党支部和安河-安同省人民一起勇敢地站起来直接对抗敌人,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
河静省德寿县同英公社以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是潘廷丰、裴阳历、范文银等著名爱国人士和学者的诞生地,也是越南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富同志的故乡。
潘文惠同志(同安公社)是德寿家乡乃至河静家乡的典型共产主义战士之一。
潘文惠同志(又名潘忠惠)于1909年9月8日出生于河静省德寿县越安乡(现同安乡)[1] 安东乡安海村。潘文惠同志是一位爱国爱乡、富有同情心的人,亲眼目睹法国殖民政府及其爪牙对祖国人民的残酷压迫,他很快加入了当地进步爱国组织。1926年,潘文惠同志成为福越德寿-香山祖师团成员之一。在潘文惠同志和祖师的积极活动下,进步爱国思想得以在人民中广泛传播。 1929年底,面对革命运动的新发展和青年协会活动的影响,潘重清、潘文惠同志迁往安同加入青年协会。

1930年初,越南共产党成立后,陈友绍同志(又名赖忠善)受中部省委派往河静建立党的根据地。他和陈兴同志[2]一起前往德寿县了解情况。陈兴同志是直接到越安工作的。陈兴同志了解到潘重清、潘文惠、裴淑惠等同志是具有进步爱国思想的青年,积极参加当地斗争运动,便主动去接触他们,宣传党的成立。1930年3月底,在陈兴同志的主持下,召开了成立越安河、越安同两个公社党支部的会议,成立该支部,领导这两个公社人民的斗争运动。值得一提的是,陈友绍同志也出席了成立该党支部的会议。越安党支部成立时,共有五位同志:潘重清、潘文惠、裴淑惠、陈廷兰、裴淑祺。潘重清同志被选为支部首任书记。1930年4月,潘文惠同志被增补为支部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越安党支部书记。
越安党支部是德寿县首批成立的五个党支部之一。该支部的成立标志着越安河、安同两个乡革命运动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支部成立后,潘文惠同志及其同志们立即开展了党员宣传教育工作。在同志们的积极参与下,仅几个月时间,支部就发展壮大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
在潘文惠同志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安河—安同省人民继承和发扬先辈不屈不挠的斗争传统,勇敢地站起来与敌人直接斗争。
193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之际,为贯彻落实德寿临时区委的政策,潘文惠同志率领越南安河-安同党支部在当地农村开展散发传单运动。在支部的指挥下,红色的镰刀锤子旗迎风飘扬,反对压迫、要求减税、反对强制劳动和征兵、工农团结、支持国际工人运动等内容的传单从文虎村的庙宇一直散发到德寿区首府。潘文惠同志不仅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也是直接在当地散发传单的人。党旗的首次亮相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群众的注意,鼓舞了人民的战斗精神。
1930年8月,趁着粮食歉收,一些村庄的农民严重饥荒,潘文惠同志和越安党支部领导群众发起“借米”斗争,以救济饥民。这场斗争取得了胜利,共向群众发放了3600公斤大米。这场斗争的领导者是潘仲清、潘文惠和梅仲丹同志。
接下来,在国际反帝日(1930年8月1日)到来之际,为贯彻落实河静省委关于组织“示威游行必须具有政治性质并要求一定经济权利”的指示,潘文惠同志和越安党支部的同志们迅速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结果,在支部的领导下,河越安乡和安同乡的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了集会。1930年8月1日傍晚,红色的镰刀锤子旗再次出现,在同泰乡大院上空骄傲地飘扬。群众在支部的指挥下,从四面八方开始向木云[3]聚集。
听完潘文惠同志和其他党员的发言后,大家立即高呼斗争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战争”、“打倒剥削”、“打倒镇压抗议”、“废除人头税和市场税”等等。之后,大家继续游行示威,散发传单,营造出浓厚的斗争氛围,使地方当局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
自1930年9月起,为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潘文惠同志和越安党支部指导开展宣传工作,建立爱国群众组织。在同志们的密切工作下,短短时间内,红色农民协会、妇女协会、青年协会、红色救济协会、红色自卫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在支部的领导下,越安河-安同人民积极参加地方重大斗争,如:在安同圣祠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的示威游行集会(1930年11月7日),数百人参加;与安河、盛果两族人民配合,在广州公社成立纪念日(1930年12月12日)举行集会,随后以近2000人的规模向县府进发;……
除了领导安河-安东公社的斗争运动之外,越安党支部还向安忠[4]、冯公[5]等其他地方以及安河-安东公社的许多其他地方做好了宣传和发展党的工作。
面对越南安河——特别是安同地区以及义静人民的斗争浪潮的强劲发展,法国殖民者和傀儡封建政府采取了许多恐怖手段,企图镇压这场运动。在帮派系统和傀儡秘密警察的不懈追捕下,1931年2月,潘文惠同志和一些党员落入敌人之手。敌人用尽各种手段都无法击垮潘文惠同志的意志,于是将他从灵锦监狱转移到香溪县监狱,目的是将潘文惠同志从当地革命运动中孤立出来[6]。。
1936年,潘文惠同志获释后,继续联系党员和前政治犯,开展活动。1936年9月,得知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准备派代表团前往印度支那殖民地考察情况后,党中央委员会主张开展收集群众心声的运动,并向考察团汇报。为贯彻这一方针,尽管德寿县尚未恢复组织,党员和前政治犯还是在裴舍积极组织召开会议。会议成立了由8名同志组成的德寿县印度支那大会党动员委员会。潘文惠同志是动员委员会8名委员之一,积极参与动员群众参加示威游行的活动,收集民意,制定《人民心声》,并向考察团汇报。
潘文惠同志不仅积极参与全县运动,还回到家乡进行联络,恢复党组织。1937年7月,潘文惠、乔友草、乔玉龙同志在安河越同重建党支部。这一事件标志着在义静苏维埃运动中被敌人镇压并暂时解散后,成功恢复了第一个越安党组织。
1941年8月,潘文惠同志第二次被敌人逮捕。在这次逮捕过程中,敌人决定将他从河静监狱转移到承天李希拘留营,以彻底孤立潘文惠同志与河静革命运动(1941年8月至1942年11月)。
1945年5月19日,义静跨省越盟动员委员会成立,并颁布了新形势下的行动纲领,其中就包括“促进越盟阵线的建立”的任务。1945年6月,在义静跨省越盟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德寿县越盟联络委员会成立。潘文惠同志是德寿县越盟11名委员之一,受命负责管理驻越盟。
1945年8月,为贯彻落实越盟跨省义静总起义的方针,成立了越安起义委员会。潘文惠同志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潘文惠同志和起义委员会的领导下,越安人民与各乡人民配合奋起,抓住时机推翻封建殖民政府,在全县建立人民革命政府。
1945年10月25日,德寿县党员干部会议召开,选举了由潘文惠同志等5名同志组成的临时县委执行委员会。1946年4月,德寿县党代表大会召开,旨在完善执行委员会,讨论党在新形势下的工作策略。鉴于潘文惠同志的贡献和威望,大会选举他为县委书记。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潘文惠同志受党和国家委托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如:河静省委副书记(1947年12月-1948年12月)、河静省第一支部书记(1949年5月-1949年6月)、河静省财政部部长(1951年3月-1951年12月);河静银行行政组织部部长(1956年10月-1959年9月)、中央银行金银手工业公司经理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上,这位德寿家乡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总是努力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被交付的任务。
鉴于潘文惠同志对民族解放运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评价潘文惠同志,授予他许多崇高勋章:二级抵抗勋章(1961年)、三级独立勋章等。潘文惠同志的一生活动值得几代人学习和效仿的光辉榜样。
------
笔记:
[1] 1945年八月革命前,越南安河乡辖2个村:同英、郑原;安东乡辖3个村:同泰、安海、安内。
[2] 教宗,来自 Vinh Khanh 村
[3] 现河静省德寿县新丹乡 Can Ky 村附近
[4] 现属河静省德寿镇
[5] 现隶属于河静省德寿县和乐乡
[6] 据潘文惠同志的党史资料显示,刑期不详。
参考:
- 《德寿县委史》,国家政治出版社,1998年。
- 同安公社党委史、河静印刷企业史,2004 年。
- 党员简历及潘文惠同志亲属提供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