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静苏维埃运动中具有革命意志和对党的信仰的范文友烈士
尽管生活艰难困苦、危险重重,但范文友同志一家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走革命道路,坚定对党的信念。
范文友烈士(别名范泰)于1905年出生于越南义安省义禄县义新乡文禄村的一个爱国家庭。他的父亲范文清曾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幼年时被法国殖民者杀害。他的母亲潘氏茂是一位有责任心、心地善良的女性,她总是教导孩子们人性。

范文友幼年时被父母送往乡里的小学校,跟随老师学习中文。后来,父亲又将他送到好友阮南景(阮南景,又名阮南景)那里接受教育和抚养。1923年,阮南景因参与同忧运动被法国殖民者杀害,范文友不得不辍学回乡帮补家计。在家乡,他被陈文当(当时任教于高宣德荣学校)的老师带到荣市,在那里谋生、传授知识,并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7月,义静省爱国知识分子在荣市聚集,成立了“福越协会”(后改名为“兴南协会”),其使命是传播爱国思想,凝聚抗法力量。在该协会的领导下,要求特赦潘佩珠的运动在荣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吸引了包括范文友在内的各界人士参加。
1928年,福越协会更名为新越党,并在各地广泛开展活动。范文友同志、阮氏春同志、阮氏绍同志、阮氏雅同志很荣幸地受到阮氏明开同志、阮氏敏同志和黄文心同志的劝说、启发和接纳,加入了新越党。范文友同志被委以印刷文件、传单和革命报纸等任务,为号召群众斗争的宣传工作服务,他为此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运动中。
范文友和黄文心在家开了一家裁缝店,作为新越党员联络的场所。裁缝店成了村里男人聚会聊天的地方。顾客中既有文禄村的村民,也有不少来自其他村庄的人。他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缝纫。他们身上的破裤子、破衬衫和碎布,只是他们见面、联络、商讨工作、发出指示、交换传单和文件等的借口。
1929年7月,宜禄新越党的著名党员阮实文、黄文潭、范文拓、阮氏善、阮氏绍、阮氏雅等自愿转移到印度支那共产党中部地区。
范文友同志的任务是缝制旗帜,并和其他同志一起,把旗帜悬挂在集体住宅的屋顶上、高大的树木上、家庭教堂上、乡村道路两旁以及人流密集的地方。
1929年11月,在俄国十月革命12周年之际,印度支那共产党荣市支部散发传单,呼吁:“工农兵团结起来,效仿俄国十月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推翻南朝封建政权,建立印度支那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把熔炉交给工人,把土地交给农民!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同时,主张发动民众组织集会、示威,悬挂红色镰刀锤子旗,散发传单。
越南共产党诞生后,1930年4月,在中央省委和荣省委的领导下,宜禄县委成立,阮淑敏同志任书记。范文友同志和黎辉叶同志受命负责宣传、动员和发展党的根据地,为1930年5月1日的斗争做准备。
1930年5月1日上午,宜禄县人民举行示威游行,数千人参加。范文友同志英勇地率领文禄村数百名农民,与各乡联合,聚集到康玛侬(宜长乡)进行抵抗。县长孙世焕惊慌失措,调集军队镇压。面对暴风雨般的群众力量,他们不得不撤退,但派人潜入示威队伍,获取名单并逮捕领导人。
1930年7月,阮淑敏同志被敌人抓获,区委办公地点从东珠村迁至万禄村黄文家祠堂。为防止印刷厂暴露,范文友同志在被搜查前迅速将文件和印刷工具从黎辉叶同志家搬到黄文家祠堂,独自负责印刷工作。尽管秘密警察在搜查,范文友同志印制的党的传单、文件和报纸仍由黄氏智夫人趁着老市场集会时间秘密转交给阮氏雅同志,并及时转交给党支部,鼓舞和激发了群众的战斗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党在黄文家教会的印刷厂也面临暴露的风险。为此,范文友同志与黄文心同志商议,尽快将其转移到范文友同志家中,以便于操作。在此期间,黄氏智夫人风雨无阻,日夜操劳,协助丈夫进行印刷工作,并为党员干部提供掩护。
她每天打理生意养家糊口,同时还要负责联络工作,把党的传单和文件送到县级根据地去散发。由于范文良同志夫妇的积极行动,党的传单、文件和指示才得以及时送达根据地和群众。尽管生活艰辛、艰辛、危险,但范文良同志一家依然保持乐观,坚定走革命道路,对党坚定信念。
1930年10月8日,宜禄县人民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后,殖民和封建当局大力搜捕革命根据地。在范文友同志的家中,宜禄县委的印刷厂被揭发。当局销毁了所有印刷设备和没收的文件后,下令将范文友同志押往上舍派出所进行情报工作。
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包括色诱、酷刑,却始终无法从这位万禄故乡的坚定共产主义战士身上获得任何口供。在敌人的毒打下,范文友同志于1930年10月16日牺牲,给县党委和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悲痛。
范文友同志出生并成长于具有深厚爱国革命传统的宜禄县,家境优渥,父母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名忠诚、不屈不挠的共产主义战士,毕生致力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1960年,他被国家追授抗法烈士称号,并被授予“祖国感谢状”证书。
-----
参考:
- 义安省——共产党员的榜样,第 5 卷;乂安省委宣传部;乂安出版社;2015 年
- 乂安省委史(1930-1945)第1卷;乂安省委执行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