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寺,又名关富图寺(武庙),位于荣市洪山坊。该寺由义安省省长阮廷雄捐资兴建。寺内原为三国时期忠勇将领关文长之所。关文长死后,被包括越南在内的多国人民尊为圣人。目前,洪山寺还供奉着众多神祇,例如:佛祖、雄王、陈国俊、三圣茅庐、黄梅关……经过多次修葺和装饰,这座寺庙如今由上殿、中殿、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组成。每年,寺庙都会举行许多重要的仪式,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农历三月初三的“母幸祭”和三月初十的“雄王祭”。1984年,洪山寺被列为国家级历史遗迹。图为洪山寺山门。正门后的两旁小路青苔覆盖,古色古香。寺院内绿树成荫,榕树、榕树和无花果树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树已有近200年历史,经过精心照料,散发着阵阵清香。虽然寺庙靠近公路和荣市,但它依然保留着寺庙清新静谧、深邃神圣的氛围。大门后面的院子里有两棵古老的鸡蛋花树,已有数百年历史,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为人们提供着遮荫。寺庙外院两侧,分别设有钟楼和鼓楼,并配有固定吊架。据史料考证,悬挂于洪山寺的古钟原为义安文庙的铜钟,后调至此保存。铜钟重522公斤,底径0.77米,钟身高1米,钟身周长1.28米。钟上镌刻汉字“钟铭”,清晰地记载着:“此钟于1813年(桂戌年)七月七日铸奏”。较小的寺钟悬挂于上殿。洪山寺内,除了铜钟之外,还保存着一系列珍贵文物,例如:雕像、石碑、石锣、铜钟、皇家法令以及许多其他祭祀物品……具有独特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寺内还有两块用汉字镌刻的石碑,石碑的开篇清晰地记载了该寺的历史:“还州是一片圣地,在城池的东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圣山。那是汉代的关府都督廷后寺。该寺始建于明命十二年(1831年),由城池官员阮廷雄先生……”。离洪圣寺不远,是宫湖畔一片清凉的绿地,那里有古老而庄严的下马寺,坐落在湖边,掩映在张氏坊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内。下马寺属于荣市张氏坊,由上宫和下宫两座建筑组成,建于黎忠兴年间,为祭祀德宗安蓝大王而建。相传安蓝大王是阮富仲乡上村人,聪明伶俐,善于武艺,曾护黎灭莫立功,被朝廷封为安蓝侯。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骑马返回开春村(今荣市张氏坊),然后下马长眠于此。人们把他埋葬在 Dam Mu Nuoi(现荣市雄勇坊),后来在他下马的地方建了一座寺庙,名为哈马寺。在现存的河马庙中,后宫中央供奉着安澜侯,其头衔写着:“地方守护神。安澜大德,德保忠兴,利召嘉丰,美嗣上党旦”。安澜大德,姓阮,名澜,生卒年不详,出生于雍贵乡上村(现荣市长氏坊)。河马庙占地1200平方米,由两座房屋组成:上殿和河殿,呈“一二”字形。庙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文物,例如皇家棺椁、宝座、牌位……以及传统习俗,有助于在现代都市中心保留包括河马庙会在内的传统文化特色。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为庙会,此日也是安南圣人的忌日。相传安南大王去世后,为了表彰他对国家复兴的贡献,朝廷命令雍桂郡的民众将他的遗体运回故乡,即如今的潭姆诺国家历史遗址——荣市雄勇坊,并在他去世的安勇上村为其修建庙宇。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人们都会以此为纪念日来祭拜他。哈玛庙上殿屋顶的雕刻建筑。桂花公主祠及陵墓是一座建于16世纪左右的历史文化遗迹群。祠内供奉着桂花公主和黎如家族的先祖。该祠于2015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桂花公主是黎如家族的一位女儿,她放弃皇室生活,与贫民生活在一起,带领村民开沟引水、修路,发展莎草编织工艺,在过去为冯安县当村(今兴化县)的人民带来了繁荣的生活。巴科祠内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例如:国王赐予桂花公主的敕令、国王赐予的帽子、牌位、轿子、大型碑文、古代对联……尤其是在荣市,有很多红色遗迹,对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与1930-1931年义静苏维埃运动相关的遗物系统。那就是志里亚寺(又称禄达寺,兴禄乡),它是义静苏维埃运动的标志。治亚寺守护者黄文如先生说:“1930年5月1日,治亚寺和Coi市场是30-31游行示威的起点。黄仲治同志指挥禄多及邻近地区1200名民众向滨水游行示威。1930年10月26日晚,治亚寺举行了大规模集会,阮爱国同志在1931年2月19日致共产国际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1995年6月26日,治亚寺遗迹被文化信息部(现文化体育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图中:治亚寺是红色地址,旨在教育年轻一代学习革命传统。黄氏宗祠(兴禄乡)——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1930年至1931年间曾是中共中央省委、荣市-滨水省委的办公所在地。义静苏维埃时期,许多党的高级领导人曾来此工作,受到人民的保护和爱护。滨水枢纽遗址位于林江左岸,魁山脚下,距义安省荣市东南5公里。五一游行示威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义静苏维埃运动开端的重要里程碑,是工农团结的感人画面,是永垂不朽的不屈典范。为了纪念1930-1931年光荣岁月的先辈们,这里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工农兵纪念碑,也是魁山林园旅游区的景点之一。每年国家周年纪念日,年轻一代都会来到这里重温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