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广达战场归来的战士与和平时代的美好生活之旅

叶清 DNUM_ABZAJZCACF 08:32

在国庆80周年(1945年9月2日—2025年9月2日)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记忆、归来的战士们的日常生活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独立、自由的可贵。在广大战场浴血奋战的范仲松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ảnh ema

在国庆80周年(1945年9月2日-2025年9月2日)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记忆和归国战士们的日常生活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独立、自由的可贵。在广大战场浴血奋战的范仲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内容和技术:Diep Thanh

伤员的“奇迹”

这位满脸伤疤、身材瘦小的伤残军人,就是范仲松先生(1956年生),他目前与妻子阮氏丽女士(1957年生)住在乂安省永禄坊。他和妻子的感情,在一个仿佛只有战争伤痛和记忆的地方——乂安伤残军人疗养院——开始萌芽。

2.png
范仲松先生和妻子在乂安省荣军疗养院附近的小杂货店里。照片:叶青

宋先生出生于兄弟之家,他和哥哥长大后都自愿参军。临阵脱逃之际,他意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他仍然坚持参军,决心追随哥哥的脚步,保卫祖国。他被分配到324师2团11连,在广达战场作战。1974年,在一次进攻敌方基地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一颗M79子弹击中,失去了所有臼齿、一侧鼻翼和一只眼睛。那生死攸关的时刻,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

“真是个奇迹,”宋先生谈到自己从昏迷中苏醒时说道。后来他得知,一位勇敢的医生在他口鼻堵塞时打开了他的呼吸道,救了他一命。就在他以为自己已经失去希望的时候,正是医生的举动救了他一命。

4.png
宋先生(左二)参观古战场。图片来源:NVCC

从战场归来,宋先生身心俱疲,每逢天气变化,就得忍受阵阵隐痛,但他从未让痛苦压倒求生的意志。在乂安省荣军院——收容了来自各省市的1000多名伤病员的地方,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找到了爱和幸福。

“当时宋先生体格瘦弱,体重只有30多公斤,而且伤势严重,脸部变形,所以很少有人敢和他说话,不敢直视他的眼睛,”李女士回忆道。“但他性格开朗,勤奋好学,富有同情心,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这就是我爱他的原因。”

ảnh ema
战争伤残军人范仲松与妻子的爱情源于爱与尊重,这种爱与尊重是他们在乂安战争伤残军人疗养院服役期间培养起来的。图片:NVCC - Diep Thanh

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家族兄弟和朋友的热烈支持。护理中心但遭到了李太太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美丽健康,出身富裕家庭,追求者众多。在家人眼中,她的爱情以及嫁给像宋先生这样贫穷、残疾、身体状况不佳的退伍军人的决定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担心女儿受苦,担心下一代会受到橙剂/二恶英的毒害。但尽管如此,李女士还是决定将自己的一生与那位残疾男子紧紧相连。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的婚礼就在中心举行。“朋友们各自捐了米、肉、烟,换来了面条、鸡肉和茶,作为婚礼的筹备。我们的蜜月房是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其余的都是战友们共用的。谁会相信像我这样的残疾军人竟然能结婚?这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奇迹。”宋先生动情地回忆道。

6.png
战争伤残人士范重松与年轻一代分享他的战争记忆。摄影:叶青

自结婚那天起,李太太就一直陪伴丈夫,陪他无休止地去医院。天气一变,他的旧伤就加重,发高烧,不得不住院。他已经做了14次大大小小的手术,重建了下颌骨,修复了面部,恢复了基本的活动能力。他的胳膊和腿上布满了面部植皮手术留下的疤痕。

春节假期,夫妻俩没能团聚在一起吃顿饭,而是去了医院。健康的妻子不仅是他的精神支柱,更是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之后,三个孩子出生了,这是一份真挚、朴素、执着的爱的结晶。

值得过的生活

宋先生在义安省伤残军人护理院工作的50年间,不仅因与李女士的美好爱情而闻名,而且他是一位充满活力、有经济头脑的伤残军人,懂得管理,富有创造力,不仅养家糊口,还帮助周围的人。

5.png
自从从战场归来后,宋先生一直心系战友,投入大量时间参与感恩工作,关爱战友。图片来源:NVCC

70年代末,生下第一个儿子后,他意识到自己需要额外工作来养家糊口,生活拮据。尽管身为战争伤残军人,他仍然为部队运送粮食和煤炭。闲暇时,他在荣市到会口的路上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亭。他不仅自己做,还教当地许多年轻人修理自行车。后来,这些年轻人过上了稳定的生活,经常来看望他,并感激他这个老师。

看到中心里很多残疾军人有技术却失业,宋先生积极联系当地协会和团体,引进合适的生产项目。他加入了省盲人协会,投资了牙签生产机器,为残疾军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他还联系学校销售牙签。中心附近有一个工贸部的手工艺作坊。宋先生请残疾军人负责牙签的上漆和烘干环节。这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也为他们带来了快乐。这些收入不仅让他的三个孩子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还帮助了​​许多残疾军人及其亲属找到了工作……

7.png
对义安伤残军疗养院的伤病员来说,宋先生是一位挚友,他总是关心、支持、鼓励他们。照片:叶青

凭借不懈的努力,宋先生因其在工作中取得的诸多成就、克服困难、克服残疾以及为社区做出的积极贡献,获得了总理颁发的奖状。年近七旬的他依然坚持这条路。他不再直接参与生产,而是参与中央荣军院和病残军人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咨询支持,帮助兄弟们解决政策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并鼓励困难群众。2024年,响应总理的号召,宋先生决定登记入伍。器官捐赠对他来说,这是让他身体的一部分继续生存、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

ảnh ema (1)
战争伤残人士范仲松登记捐献器官,希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生命。图片来源:CSCC

“战争的创伤一直让我活在痛苦之中,很多个夜晚,痛苦折磨得我失眠,但我承受的,与战友们承受的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宋先生哽咽着,声音哽咽:“每次我回到故地,看望老战友,或者去墓地为战友们上香,想起他们的牺牲和失去,我都难以承受。战争的伤痛,不仅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的记忆里,也在他们的子孙后代身上。那是最大的伤痛……我始终相信,我拥有的生命,我遇到的幸运,都是战友们给予的。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活得有意义。”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广达战场归来的战士与和平时代的美好生活之旅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