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珠——英雄、民族天使
(Baonghean) - 19世纪末,芹王旗被法国人压制,最终走向彻底失败。历史对当时的爱国志士提出了新的、极其紧迫的要求:找到一条新的、合适的救国之路,继续完成民族解放事业。潘佩珠正是在此时出现。他的形象如同最耀眼的明星,受到亿万越南人民的信赖。
潘佩珠本名潘文山,绰号南骚,1867年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南丹县丹连乡南骚村(今春化乡)。潘佩珠在充满爱国精神和学习传统的农村长大,仅用三天时间,这位少年便背诵了数百页的《三字经》。潘佩珠好学不倦,聪慧过人,16岁时就三次荣登省状元榜;17岁时,他撰写了《平西守北》的诏书。
![]() |
爱国者潘佩珠。 |
1898年,潘石屹被诬陷“衣服里藏文件”,被判处“终生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后,收拾行囊前往顺化当老师,但实际上他想拜见京城的著名学者和身居要职的达官显贵,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在翰林院,潘与同学作诗一首:“拜石如兄”。这首诗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丈夫不言放弃,大丈夫不动摇!”
天柱,永恒道德的典范
声音回荡在大地,唤醒了两个地方的文坛!……”。
这首诗让乔南静十分钦佩,并请求法庭撤销对潘文山“hoai chieu van tu”的判决。
1900年,潘回到家乡义安参加科举考试,以“一榜上榜,文坛闻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以潘佩珠的名字正式踏入革命生活。
越南革命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双目光直视大海,渴望新的地平线,新的救国理想。潘佩珠高举维新旗帜,奉行武装暴力政策,构建民族团结:“燃起热情,大海干涸;依靠团结,天空补好。”
为了传承这种精神,1905年初的一天,潘与他的两位朋友邓子敬(Dang Tu Kinh)和邓八和(Tang Bat Ho)启程,开始了长达20年的流浪,寻找救国之道。潘来到了樱花之乡——日本——当时亚洲最繁荣的国家。维新会的宗旨从求助转变为求学,这标志着日本一场新运动的形成:同教运动。
潘佩珠发起的同渡运动在海外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国主义运动。数百名青年“抛下书本、抛妻弃子,背井离乡,跨越千山万水,不顾一切艰辛危险,远赴日本和暹罗留学,筹划抗法战争”。
在日本,这位越南爱国志士遇到了许多愿意支持潘佩珠爱国之路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奥村文太郎、柏原文太郎,尤其是浅叶佐木太郎医生。当法国殖民者强迫日本驱逐所有同渡学生时,他们几乎走投无路。当时,浅叶医生救了潘佩珠和他的战友们。潘佩珠对此深怀感激。九年后,当潘佩珠回到日本感谢医生时,他已因重病去世。潘佩珠悲痛欲绝,后悔不已,回到家乡,立了一座石碑,以表达对这位伟大朋友的感激之情。石碑上写道:“我们因国难逃难至富唐国。您钦佩我们的意志,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不求回报。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侠义之举,是一份内外兼修的伟大仁慈。您的馈赠如同天空般浩瀚,我的收据如同大海般丰盈……”
面对潘佩珠的巨大影响力,法国殖民者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位领袖。1925年6月,潘佩珠在从杭州前往广州(中国)的途中被敌人俘虏。然而,法国殖民者暗杀潘佩珠的阴谋被揭露。当时,全体越南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声势浩大的运动,要求释放潘佩珠。在这种压力下,法国殖民者不得不废除终身监禁,但却强迫潘佩珠被软禁在顺化,不允许他返回祖国。
![]() |
潘佩珠纪念地(南丹)全景。摄影:Duc Anh |
尽管身处古都本努古,身处“笼中鸟,钵中鱼”的境地,潘佩珠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救国意志。他没有直接前往革命现场,而是通过吟诵诗句,或聆听渊博学识的儒家学者的讲学,汲取文笔的精髓和雷霆万钧之力,继续着自己的事业。潘佩珠在各地发表演讲,将自己的救国热情传递给当时的年轻学子。他的讲学有着一种奇特的感染力,激励着他们奋起,为祖国贡献力量。
潘先生在顺化十五年,在边乌老人简陋的茅草屋里,创作了许多涵盖不同流派的宝贵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引起了强烈反响,是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尤其是潘先生于1937年完成的《社会主义》一书,更清晰地展现了潘先生在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所展现的进步思想。
最终,当他力气耗尽时,他颤抖着在自己的“遗像”上写道:“救国存种,吾有志而无才。今吾永别国土。吾罪孽深重,愿国人宽恕。” 一个对国家命运充满责任感的灵魂,那挥之不去的忧患,实在是高尚而感人。1940年10月29日,潘佩珠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在民族历史上,潘佩珠的身影在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地平线上熠熠生辉。正如胡志明主席的崇敬之情:“潘佩珠是一位英雄,一位天使,一位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英雄,受到两千万被奴役人民的崇敬。”
庆如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