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势和外部影响导致了1930-1931年革命的高潮以及义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多年里,世界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进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越南历史的进程,是导致 1930-1931 年革命运动和义静苏维埃爆发的外部原因。
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法兰西帝国将法国国内的危机全部转嫁给了殖民地。印度支那也被卷入这场危机,并遭受了惨重的后果:农民破产,甚至饿死;工人的剥削和失业日益加剧;新生的资产阶级被法国资产阶级扼杀。
法国殖民者的镇压和恐怖统治遍及各地,造成了紧张的政治氛围。越南人民与法国殖民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迫使越南人民奋起反抗,更加顽强地与敌人作战,争取生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西欧,这不仅瓦解了自19世纪末以来相对稳定的权力秩序,也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被视为西欧至高无上价值的社会、文化制度和道德信仰。因此,即便在激烈的国家间冲突尚未结束之前,整个欧洲就已经被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浪潮所席卷。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诞生。此后,许多国家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斗争运动蓬勃发展。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许多西欧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日益壮大。1919年3月19日,作为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战斗指挥部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欧洲的起义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1918 年至 1923 年期间,在匈牙利、德国、奥地利、土耳其、波兰等许多地区,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按照俄国苏维埃模式建立了革命政府。
面对革命运动的强势爆发,欧洲反动帝国主义势力立即联合起来,企图包围并摧毁年轻的苏俄,镇压其他国家的起义运动。直到1923年底,尽管苏俄仍然存在,苏联也于1922年诞生,但大多数苏维埃政权和欧洲其他革命国家都被反动帝国主义势力击败。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快速复苏和发展时期。

为了抚平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在镇压宗主国革命运动的同时,也试图剥削和掠夺殖民地。殖民国家在非洲和东南亚大多数殖民地推行的殖民剥削政策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方面,它们加大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投入,将殖民地从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转变为工业出口市场,甚至是资本主义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它们一方面加强了对当地人民一切抵抗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又试图系统地推行民粹主义政策,以期获得“上层阶级”的合作。精英新形成的本地。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约二十年间,东南亚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尤其催生并发展了三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些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反殖民运动以新的形式、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政治方向向前迈进奠定了社会基础。

1905年俄国革命后,亚洲开始觉醒,民族运动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民族主义运动日益趋向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1920年5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成立,成为亚洲最早的共产党。随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迅速赢得了数千万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此后数年,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日益增强,进一步壮大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
旁边越南革命青年协会阮爱国于 1925 年 6 月创立了许多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革命组织,这些组织也出现在菲律宾、缅甸(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为上世纪 30 年代上半叶该地区一系列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做好了准备。[2]。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使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运动发展突飞猛进。1926年12月,印尼共产党在巴丹岛发动了激烈的武装起义,次年又在西苏门答腊岛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它震撼了整个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国家,为1927年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城乡地区也蓬勃发展。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国民党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蓬勃发展。人民新三原则“[3]第一个全国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并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苏联的支持。革命力量日益壮大,组建了许多数万人的革命军队,对军阀集团进行了多次打击,为中国南北多省爆发农民起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右倾军阀蒋介石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联盟在中国逐渐瓦解,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镇压起义,攻击并屠杀了上海、天津等多个省份的共产党据点。在此背景下,共产党干部领导工农群众在湖北、河南、武汉、广州等地发动起义,建立了效仿苏联模式的革命政府。
共产国际为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共产国际成立之初,便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列宁东方大学和其他共产国际培训学校相继建立,每年为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革命运动培养数百名干部。

1927 年末至 1930 年代,在亚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国民党-共产党联盟瓦解的背景下,1928 年夏天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是一件重要事件。[4] 根据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和衰退的迹象,大会预测,一场强大的革命运动可能会而且肯定会在世界各地爆发,尤其是在殖民地和附属国。
因此,共产国际指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共产党立即终止与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一切联系与合作,同时加强“布尔什维克化”,即加强党的工人性质,彻底消除党内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从而加强党的革命性和先锋性,做好领导群众革命运动的准备。[5]从 1927 年底到 1928 年底左右,共产国际还组织了高级专家小组,紧急研究和总结了以前革命和起义的经验,同时为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开设了许多军事指挥干部培训班。[6]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还经常指示欧洲各国的共产党,特别是那些在东方拥有殖民地的共产党,加强宗主国工人阶级斗争与殖民地反殖民斗争运动的结合。
在莫斯科,共产国际设立了各种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协助各方面工作,包括就殖民地共产党的战略战术路线发展、组织和斗争提供建议。通过这些方法,共产国际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为亚洲殖民地和属地民族解放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
就在共产国际号召并指导各国共产党为预言中的革命高潮做好准备之际,1929年10月底,美国爆发了大萧条,迅速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个金融、银行和货币体系。这一信号进一步强化了共产国际对世界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判断。莫斯科更加坚定地指导和鼓励各国共产党准备领导和发动新的革命高潮。[7]。
殖民地和附属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的起义运动和苏联的建立;共产国际的新革命战略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强烈影响1930-1931年越南革命运动和义静苏维埃政权爆发的国际因素。
[1]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也成立了。参见:Embree, Ainslie T. (编):亚洲历史百科全书第 1 卷,查尔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社,纽约,1998 年,第 327-333 页。
[2]如上所述,第 1 卷,第 336-337 页。
[3]“人民新三原则“孙中山先生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提出的,其内容通过三个口号表达出来:”俄罗斯、共产主义联盟、支持工农“。”
[4]有三名越南人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其中包括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阮文陶。参见:杜伊克,威廉·J.:胡志明——一生Hyperion,纽约,2000 年,第 157 页。
[5]同上,第156-157页。另见:Tran Van Giau:该作品荣获胡志明奖。第 1 卷,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03 年,第 521-522 页。
[6]共产国际最重要的概要文件之一,也是共产党军事指挥官培训课程中使用的文件,是这本书。德·贝瓦夫内特·奥夫斯坦《武装起义》于1928年以德文出版,由A. Neuberg编辑。阮爱国撰写了该书的第12章,并与他人合编了另外两章。(欧洲出版社,法兰克福,1971年。)
[7]关于1929年末至1930年初共产国际极左革命路线对印度支那共产党宣传文件的影响,请参阅:越南共产党:完整的政党文件,第 1 卷。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2 年,第 571-58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