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当流同志革命笔下的苏联精神
革命战士——记者潘当流克服一切困难,不断探索、奋斗,把笔变成战斗的利器,他的榜样永远闪耀着光芒,具有感动和激励人民的力量。
潘邓六同志于1902年5月5日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安城县长城乡关化乡(现和城乡)董村。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许多为祖国和国家争光的名人、英雄和英雄人物的诞生地。

出生并成长于遭受外国侵略者奴役的祖国大背景下,亲眼目睹被奴役人民的苦难,优秀青年潘当流很快便对革命产生了兴趣,并积极参与当时的爱国组织,如:加入福越协会(1925年)、任新越革命党总局常委(1928年)……
1929年9月,潘当流同志被法国秘密警察逮捕,并被关押在荣市监狱。尽管用尽各种手段,仍无法获得任何线索,义安省南方法院于1930年1月21日以第二号判决书判处潘当流同志七年劳役和七年软禁。枢密院根据1930年3月7日和27日第94号和第146号决定批准了这一判决。(1)以及新越革命党的一些高级领导人,如孙光披、陈廷清等。1930年10月底,他被流放到邦美蜀。(2)。

邦美蜀监狱隶属于皇家监狱系统,是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建造的最残酷的拘留和流放场所之一,其目的是摧毁越南中部共产党员的力量,扼杀他们的斗志。正如“流放”监狱的本质一样,他们的阴谋和罪行不仅体现在饮食、住宿、惩罚和对囚犯劳动的极度剥削上,也体现在他们利用囚犯的方式上。
邦美蜀监狱是法国殖民者“分而治之”阴谋的典型体现。在这里,敌人除了使用法国军官外,主要使用的也是埃德族的狱警。法国殖民者利用京族和山岳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向当地民众灌输共产党囚犯的坏形象,以此分裂民族,并将狱警变成看守和殴打囚犯的机器。
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的同志们转危为机,利用坐牢的时间开会学习理论。这再次证明,敌人极其野蛮的恐怖政策不仅没有阻碍革命的进程,反而成为试金石的烈火,锻炼了革命者更加坚强……” (3)。
不甘于敌人的毒打和阴谋,潘当流同志和“互助会”的同志们(4)灵活转变活动,把帝国监狱变成革命学校。
潘当流同志识破了法国殖民者的阴谋,迅速学会了埃德语,每次与当地士兵交流时,他都会背诵埃德语。几个月后,他就能熟练掌握埃德语,并把埃德语教给其他同志,让大家能够与当地士兵交流,并影响他们。
对于潘登琉同志的勤奋和聪明才智,黄叔康先生在1935年1月2日出版的《中刊》第757期上也这样评论道:……他是个热爱研究的人:在邦美蜀生活多年,精通“我”的语言、“我”的词语,甚至“我”的习俗。就连德村的知识分子也不得不敬佩他。…”。

为了在狱中开展政治活动,潘当流同志特别重视军队宣传工作。他凭借在“关海同盟”工作期间锻炼出来的敏锐思维和笔力,(5)潘当流同志创办了一份用埃地语写的报纸,名为《Yuăn-Êđê》(即京语-Êđê)。这是一份秘密周报,既是启发埃地士兵的工具,也是内部宣传文件。
文章讲述了亡国之耻,讲述了同在一个国家的埃德族和京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讲述了政治犯的爱国事迹以及革命犯本人对被迫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埃德族人民的同情……报纸用简洁、朴素、通俗易懂的语言,唤醒了土保军认识法国殖民主义的本质,钦佩囚犯的善良本性和为祖国和国家做出的高尚牺牲精神,大大改善了囚犯与土保军之间的关系。
在日益匮乏、艰苦的监狱条件下,潘当禄同志的笔下却似乎燃起了更多的火焰:“……他捡起每一张旧报纸的碎片……即使在做苦工的时候,他看到草丛里扔着报纸碎片和脏书页,他也会把它们捡起来,洗干净,再把它们拼凑起来……”(6)。
潘当流同志撰写的关于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和英雄牺牲的文章,既犀利又灵活,成为囚犯们修身养性、政治启蒙和培养战斗精神的宝贵工具。潘当流同志的写作以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为邦美蜀监狱囚犯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继续前进、奋勇拼搏做出了积极的鼓舞和激励。
潘当流同志不仅在狱中奋战,还用法语撰写了大量文章,秘密寄出,谴责监狱的残酷统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33年,狱警发现了这份秘密文章,对他施以极其残酷的酷刑:“…吕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让我寄给《西贡舆论报》,谴责邦美蜀监狱的残酷统治。然而,发表这篇文章却很困难……我提议把它放在帽子里,但吕先生不同意。吕先生和我商量后,同意把凉鞋的鞋底拆下来藏起来。,然后关上了。我们离开前,他们仔细检查了三遍。他们还把肥皂切成小块。我当时已经坐在车里,突然警卫把我叫了出来,他们扯掉了我的凉鞋,立刻拿出了我和卢先生藏起来的那张薄薄的波鲁亚报纸……”(7)。这件事发生后,潘当禄同志“……因匿名、虚假、恶意告发,另判五年……”(8)。
1936年中,争取自由民主的运动迫使法国殖民者释放了一批印度支那政治犯,其中包括潘当六同志。出狱后,潘当六同志受党委任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如中部党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1936年)、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7年),并被指派负责领导顺化和越南中部的公开和半公开斗争运动。
潘邓琉同志以清晰的政治眼光和柔和而锐利的文笔,与黎笋、阮志耀、裴山等同志一起领导了顺化和越南中部的民主斗争,取得了许多胜利。
顺化是党极为重视的阵线之一,因为这里是当时法国殖民者和南朝封建政府的神经中枢。潘当流同志将报刊视为公共和半公共斗争阵线的平台和最合适的武器,他的革命精神和标志体现在各种角色中:创办和领导报纸,直接撰写文章,以及培养、团结和凝聚新闻力量,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
潘登琉同志以陈强、披榜、同通、木小、常心等别名在《人民日报》、《丹报》、《丹进报》等报刊上发表的社论、评论和短剧,既有品位又有战斗精神,出色地表达了党的观点,同时动员了当时的群众起来参加印度支那越南中央代表大会运动。
特别是作家宜迪(潘当流)在1937年7月10日出版的《祖国报》第4期上发表的《向民族揭露内脏》一文,直接指出并揭露了出卖人民、危害国家的叛徒,同时为党选出18名候选人进入越南中央众议院做出了贡献。
随后,潘当当鲁同志在《丹报》上发表的表达敏锐思想和论证的文章,与人民代表委员会的活动相结合,推动了反对高税负、重税、压迫、不公正以及要求群众言论自由的运动蓬勃发展。公开和半公开的斗争击败了中央区驻地委员会提出的人头税和土地税提案,动摇了中央区驻地委员会总部的统治机构。
我党评价这一时期斗争的成果如下:“……在那次选举中,我们的同志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行动纲领。我们在河内、西贡的候选人,以及在越南中部18名倾向于人民阵线的候选人的当选,对我们党来说是非常辉煌的胜利……”(9)。这一胜利,潘当流同志的领导、指导以及他那支出色的斗争武器——笔,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937年至1939年期间,潘当六同志除了积极从事新闻工作外,还向读者介绍了政治理论和文学理论著作。对当代和后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如:《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和新世界》、《越南爱国同志的诗歌和文学》……潘登琉同志的革命精神和犀利的文笔对当时义静、顺化一带的革命同志,如:孙光披、郑光春、苏友、阮志清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潘当流同志受党中央委任,负责指导南溪各省的运动。肩负党赋予的新的重大任务和责任,潘当流同志继续在制定党的路线、战略,改变革命方向等方面作出许多贡献。潘当流同志与南溪省委一道,将南溪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高度,直至1941年8月26日在嘉定县霍门乡春泰西村(现胡志明市霍门县春泰上社)荣休路口牺牲。
潘当流同志的一生和革命事业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毕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富强奋斗和牺牲的精神,在越南民族辉煌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从帝国主义的囚禁中到1936年至1939年的民主运动中,这位革命战士——记者潘当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奋斗、将笔杆子练成利器,始终光彩夺目,具有感召和激励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力量。
笔记:
[1] 关于潘当禄同志的判决日期和刑期,目前仍有许多文件存在不同的数字。据潘当禄:传记 - 作品,顺和出版社,1998 年,第 27 页;潘当鎏个人资料,国家政治出版社-真理,2015年,第100页,都同意潘当六同志的判决日期是1929年11月21日。另外根据潘当禄:传记 - 作品,顺和出版社,1998 年,第 27 页;潘当鎏个人资料,国家政治出版社-真理出版社,2015年,第100页;乂安省-共产党员榜样,第1卷,义安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一致同意判处潘当流同志3年劳役。
在本文的框架内,作者依据枢密院判决书,即一份法语原件,上面有莱昂·蒂博多 (Léon Thibaudeau) 签名的红色印章,现保存于义静苏维埃博物馆库存保管库,为读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新的信息来源。
[2]孙光披:《关于坚定的革命知识分子潘登琉同志》,《历史研究》1972年第147期,第11页。
[3] 胡志明:全套,第10卷,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2年,第4-5页。
[4] 1932年10月,邦美蜀监狱的共产党囚犯联系部分监狱医务人员,秘密成立了“互助协会”,主要任务是帮助生病的囚犯,鼓励他们保持精神,并在他们遭受殴打时一起抗议……
[5] 兴南会进步书报出版机构。
[6] 裴山:《潘当禄的一些特点(回忆录)》,《历史研究杂志》,1978 年第 4 期(181 页),第 50 页。
[7] 杜克涵:《红旗下》,义安出版社,2019年,第76-77页。
[8] 根据义静苏维埃博物馆中潘当禄同志的法文档案,这是越南中央秘密警察局长松尼于 1933 年 10 月发给荣市秘密警察局长的一份秘密通告。
[9]《党的全部文件》第6卷(1936-1939年),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