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

中美:人形机器人领导地位之争

潘文和 DNUM_BHZACZCACF 10:13

能够模仿人类形态和动作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引领机器人产业的新纪元。中国和美国作为该技术领域的两大先行者,正在激烈竞争,争夺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1月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25年消费电子展(CES)上,美国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发表重要演讲,宣称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在他身旁,14个代表着该领域最先进成果的人形机器人,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向观众挥手致意。

仅仅几周后,在超过10亿人观看的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宇树机器人公司以不同的方式表演。

Ảnh minh họa
插图照片。

他们的 H1 人形机器人被称为“第一个与人类兼容的机器人”,得益于云计算和先进的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它可以表演完美同步的民间舞蹈。

这两个里程碑为2025年奠定了基调,这一年全球机器人制造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国家的公司正在加速量产和商业化,雄心勃勃地希望在蓬勃发展的机器人行业中抢占市场份额。

虽然没有哪个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但中国和美国显然处于领先地位。在CES上展出的14个机器人中,有6个来自中国,4个来自美国,凸显了两个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中国拥有规模、速度和成熟供应链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与此同时,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有潜力催生出类似特斯拉或OpenAI这样的新兴科技巨头,重塑整个行业。

机器人技术的未来:谁将胜出?

预计2025年将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转折点,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生产的领导者将决定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和美国都有各自的战略,究竟哪个国家最终会胜出?随着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答案将逐渐揭晓。

浙江省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国)首席科学家徐学成评论道:“美国的目标是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探索尚未解决的技术挑战。而中国则专注于优化和整合现有技术,以便最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践。”

他说,中国企业优先开发能够在现实环境中操作的人形机器人,而美国企业则专注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有时远远超出当前行业的实际需求。

就在宇树机器人推出新产品线之前,科技界正为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的发布而兴奋不已。DeepSeek推出了大型语言模型R1,震惊了科技界。该模型的性能堪比OpenAI的先进产品,但开发和运营成本却远低于OpenAI。

DeepSeek AI 模型的推出动摇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训练先进 AI 系统需要巨额资本支出的观点。这一事件引发了竞争对手股票的抛售,并迫使投资者重新评估其在 AI 领域的投资策略。

“DeepSeek 的算法创新鲜明地提醒我们,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我们的技术优势并非不言而喻,人工智能行业需要不断优化才能变得更加有效,”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Ảnh minh họa1
宇树机器人(中国)的G1人形机器人参加比赛。图片来源:互联网

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竞赛中仍然占据重要优势。美国大学不断引领潮流,不断取得突破,开拓研究新视野;而美国企业则在支撑该行业的“软”技术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每个人形机器人都融合了高度先进的“大脑”,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传感器,用于感知和响应周围环境;以及精密的“躯体”,由轻质材料制成,并集成灵活的关节,以实现自然运动。这种紧密集成的系统使机器人能够灵活地模仿手势、语音并与周围环境互动。

在 CES 主题演讲中,Nvidia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推出 Cosmos,这是一个先进的 AI 平台,有望为下一代人形机器人提供动力。

据国际投资银行高盛(美国)旗下研究部门高盛研究部报告,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已基本完成,摄像头、马达、力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池等重要部件已准备好实现商业化。

该银行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将会更快地进步,特别是在操纵和交互等能力方面。

许多公司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这标志着优化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不仅在传统领域,也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持续巩固其制造业强国地位。数以万计的企业参与到从零部件制造、组装到原型设计的供应链中,中国正逐步将其“世界工厂”拓展到机器人领域。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23年,全球安装的机器人中有一半以上将部署在中国,这将使国内企业在进军人形机器人市场时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竞相降价抢占市场份额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何亮表示:“如果企业今年不能将价格控制在20万元人民币(约合27,825美元)以下,他们的产品就会很难推广。”

他还领导着一家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并表示这些企业的利润率非常低,迫使他们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才能生存。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价格战,”他补充道。

当杭州宇树机器人公司宣布计划以仅 99,000 元人民币(约合 12,520 美元)的价格批量生产 G1 型号时,竞争变得清晰起来,与竞争对手 500,000 元人民币(约合 69,560 美元)的标准价格相比,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创始人王星星透露,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并计划每年出货数十万台机器人。

与此同时,总部位于上海的初创公司Agibot于12月宣布将开始量产其多用途机器人。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累计生产了962台轮式双足机器人,其中200多台供内部使用,近700台已发货,主要用于服务和制造交互。

不仅中国企业正在加大产量,美国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目标是到2025年生产数千台多功能擎天柱机器人,之后每年产量将达到数百万台。

他预测生产成本可能会降至 20,000 美元以下,但最终售价将取决于市场需求。

此外,另一家美国领先公司Agility Robotics已从亚马逊获得1.5亿美元投资,并在美国俄勒冈州建造了RoboFab工厂,产能为每年数万台Digit机器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速度和快速部署正成为制胜的关键。何亮教授认为,重点不再是攻克单个技术难题,而是优化整个系统。

“如果你在100个技术领域中,有30个落后,没关系,只要你在剩下的70个领域领先就行,”他强调道。“目前,我认为没有什么挑战是无法克服的。最终,在这场游戏中,快鱼会吃掉慢鱼。”

人形机器人竞赛:中国和美国塑造科技的未来

部署速度是关键,美国和中国企业在生产规模、财力和人才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特斯拉凭借强大的计算平台和雄厚的资金,能够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它每年可以销售数百万台机器人,而中国企业则拥有生产成本明显较低的优势。

然而,中国凭借其庞大的企业数量,累计产出可以与美国竞争对手持平,甚至超过美国竞争对手。

“这就是问题所在,”何亮说。“卖得越多,从真实的客户场景中收集的数据就越多。这些数据与强大的计算平台相结合,就能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

从长远来看,这种创新循环可以扩大领导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行业成熟的情况下。

上海清宝发动机机器人公司董事长王雷警告称,中国企业不应步特斯拉的后尘。该公司到2024年已售出数十台机器人。

Ảnh minh họa2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正在为顾客提供饮料。图片来源:互联网。

他强调:“一旦特斯拉在某个领域开辟了道路,我们就不应该抄袭他们。他们开的是火箭,我们开的是飞机,如果我们试图追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与已在电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的特斯拉不同,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探索尚未开发的利基市场。

王建宙表示:“如果我们只是追逐特斯拉,我们将永远只是追随者。”他强调,打造独特的细分市场对于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中美科技竞赛升温,华盛顿正在加强对战略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芯片的控制,这给北京的高科技雄心带来了更大压力,并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产生了疑问。

上个月,美国前总统拜登宣布了限制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的新规定,针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

该措施是在拜登 1 月 20 日离任前夕颁布的,将彻底切断向四个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出口该技术,同时确保美国的亲密盟友能够不受限制地获取关键部件。

不过,深圳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院长陆汉成表示,目前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尚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主流芯片仍然足以满足训练需求。然而,随着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当行业从以数据为中心转向需要卓越的计算能力时,真正的挑战就开始了,”陆奇说。

然而,在地缘政治紧张和激烈竞争中,也有一个亮点:两国之间的学术合作基本没有中断。

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徐学成表示:“在探索阶段,中美两国倾向于共同拓展人工智能前沿,而不是单独竞争。”

他还指出,两国合作项目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机器人智能开发、脑模型设计等领域。

此外,世界顶级的机器人会议至今仍记录着两国科学家的参与,许多研究论文由两国专家合作撰写。

据《南华早报》报道
复制链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中美:人形机器人领导地位之争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