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聆听丹莱人的创新故事
(Baonghean.vn)——我曾多次前往蒙山(Con Cuong),探访位于布玛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溪邦(Khe Bung)和溪康(Khe Khang)的丹莱族人。每次的感受都不同,但对这个“坐卧不宁”族群的变化和突破的感受却越来越深刻。
历史性迁徙
年底,我回到了孟山,春意盎然。这的确是记录芒果土地变化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芒果的革新故事。丹莱人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事,经常提到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几十年前,丹莱人还被认为是深山老林里的“原住民”……
然而,气温低于 12 摄氏度的恶劣天气对我们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因为我们必须在河上行驶 20 公里才能到达江河上游丹莱族的两个村庄,即 Bung 和 Co Phat。
在孟山乡人民委员会门口迎接我的是乡党委副书记黄一山,他三年前被派到孟山乡担任边防军官。得知我执意要去古发,这位身穿绿色制服的副书记搓了搓手,止住颤抖,说了句“好冷”,然后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从帕莱水坝脚下的渡轮码头登上一艘铝制船,沿江而上,驶向布玛村的核心地带。这个季节,江河水位依然很高,浪花拍岸,发出沙沙的声响。船尾的螺旋桨时而升起,时而落下,卷起白色的泡沫,瞬间搅动整条河水,最终消失在深邃寂静的山影绿意之中。
山先生介绍说,目前蒙山乡共有14个村,近2400户,9600人。其中,有两个纯种丹莱族村,分别是Co Phat村和Bung村。这两个村共有近250户,1000多人。以前,从乡中心Xieng村到这两个村的道路没有损坏时,出行比较方便。然而,近年来,经过多次洪水,道路已经破损,水土流失严重,只能乘船出行。

虽然刚被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但Son先生多年来与孟山族和丹莱族人交往,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他表示,20多年前,丹莱族人聚居在普马特森林的核心地带,主要以狩猎、采集、群居和通婚为生。由于面临种族退化的风险,并影响普马特森林的保护,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将丹莱族人迁出普马特森林核心地带的项目。

21世纪初,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评估,居住在溪康和溪邦地区的200多户丹莱族家庭中的首批36户被迁移至位于蒙山乡中心地带的Tan Son和Cua Rao安置点。2006年,政府批准了“布玛国家公园核心区丹莱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此后,除了先前迁出的居民外,数十户家庭被迁移至石岸乡的石山和巴哈安置点。

脱贫申请
丹莱族迁徙的历史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仿佛一下子缩短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抵达了溪康地区,这里是科帕村丹莱族人聚居的地方。
古发村现有126户,516人。在安置户搬迁到新安置点后,剩余的村民基本实现了稳定居住。与我们交谈的是古发村党支部书记罗文灵先生,他在这个“偏僻山村”当了30年的“干部”。罗文灵先生出生于1963年,是村里的长辈,也是古发村最“进步”的人之一。从20岁起,他就被边防部队和地方政府组织起来,参与村里的社会活动。在担任了多年的村组长和村长之后,如今他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带领着14名党员。

谈及丹莱族人的变化,林先生分享道,自从国家出台政策将核心区的丹莱族人迁移到安置区以来,到现在,他们的生活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丹莱族人懂得种植水稻,饲养水牛和奶牛,现在有些家庭甚至购买了拖拉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是以前所有丹莱族家庭都想不到的。
据林先生介绍,过去村里的人只是在康溪附近徘徊,在溪水里捕鱼,在森林里寻找根茎和果实为生。现在,许多人都上学了,到很远的地方工作,有些人甚至成为了公社的老师和干部。特别是,村里所有的孩子都上学了,其中60多名孩子在公社中心外的中学就读,还有3名孩子在读高中。

就连林先生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堪称典范。除了种植水稻,粮食自给自足外,他家还饲养了5头奶牛、6头水牛以及许多鸡鸭。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这位支部书记一家主动向孟山公社人民委员会提交了脱贫申请书,要求退出贫困户名单。他说:“一辈子贫困,真是丢脸。虽然和全社总体水平相比,我们家还比较困难,但我们有房子了,生活也改善了。但村里有很多特别困难的家庭。我脱贫致富,是为了分享给其他家庭,同时也是其他家庭脱贫致富的榜样。”

林先生自豪地说,他是昆强县仅有的两位刚从河内回来的人之一。他很高兴能参观胡伯伯陵和首都许多他从小到大从未去过的地方。但他相信,丹莱的孩子们将来能更多地走出村子。目前,村里有十多名年轻人参与劳务输出,还有数十名年轻人在工业区打工。
除了林先生一家,去年底,古发村的黎春阳先生家也申请脱贫。和林先生一样,黎春阳家现在建起了三间房,养了10头水牛、奶牛和数百只鸡鸭。他自愿写了一份脱贫申请,因为他不想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负担。

回来的路上,黄一山乡党委副书记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除了古发村的灵先生和杨先生,2023年在新山村,还有四户丹莱族家庭提交了脱贫申请。他们是罗文宝先生、罗文泰先生、罗文华女士和黎氏华女士。这对当地政府来说真是个好兆头。

在黎氏花家走访时,我们了解到,她家是21世纪初首批安置的36户家庭之一。安置时,黎氏花还是个5岁的孩子。结婚搬出去后,黎氏花和丈夫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一度陷入贫困。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夫妻俩攒钱建起了一套还算不错的房子。目前,黎氏花的丈夫在南方打工,月薪1000多万越南盾。黎氏花自己则在家务农、饲养水牛,照顾两个孩子。2023年,黎氏花家申请脱贫,以便将这项政策惠及其他更加困难的家庭。

走向国际舞台
尤其是在蒙山乡,近一年来,人们都在传颂着阮拉维娜的故事。她目前就读于蒙山乡第一少数民族中学,并在2023年3月泰国举行的T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银牌。阮拉维娜是蒙山乡人民议会副主席阮世涛的长女,也是蒙山乡丹莱族人民的骄傲。

Thao的家庭被比作“联合国大家庭”,因为他的父亲是京族人,母亲是泰国人,妻子是来自溪康族的丹莱族人。更令人惊讶的是,Thao的妻子名叫La Thi Hang,也是自1995年以来首批在义安少数民族中学就读的丹莱族学生之一,目前在蒙山乡担任小学教师。
虽然没有像低地朋友那样系统学习英语的机会,但阮拉维娜仍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T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考试,为自己、家庭和学校赢得了荣耀。

杭女士分享说,能够读书并回来抚养丹莱的孩子们,对她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对于女儿阮拉薇娜,她也希望她有条件读书,提升自己的知识。虽然她并不奢望女儿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她在T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牌,这本身就是一项值得的成就。这也是一种鼓励,帮助丹莱的孩子们树立自信,在未来不断开拓新的视野。
我们最担心的是,由于丹莱族居民居住在普马特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土地分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为居民提供的近400公顷居住和生产用地至今尚未完成。因此,许多扶持政策,例如公安部去年实施的住房扶持政策,都未能得到落实。这对民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
谈到丹莱族人民的变化,昆强县人民委员会主席卢文草表示: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参与下,在各单位特别是孟山边防站的支持和陪伴下,丹莱族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发展。
除了祖国阵线“奶牛银行”的支持外,孟山边防站官兵还积极深入群众、深入村庄,帮助群众饲养牲畜、种植农作物,逐步改变群众的狩猎采集习惯……这些不仅对丹莱人民,而且对孟山政府和群众都是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