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边境公社从本土动植物发展成为竹鼠特产。
在义安省西部边境地区,朝阳县谭光乡凭借人民的潜力和活力,实现了家庭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从本土动植物到竹鼠特产,每一种模式都讲述了一个可持续减贫的故事。
竹鼠——一种受欢迎的特色食品
曾经被视为“奇特”动物的竹鼠养殖,如今在谭光乡已发展成为一项风潮,并被当地政府定位为未来重点商品。引领这一模式的是白索村的童文谦先生一家。除了像其他许多家庭一样饲养牛羊鸡只外,童先生还大胆投资养殖竹鼠,规模已超过100对。

“养殖竹鼠成本低,疾病少,而且饲料易得,例如竹子、甘蔗、玉米、木薯等,因此非常适合当地条件。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习性,因为它们是野生动物,非常怕光怕声,”钱先生说道。
每年,钱先生家养殖的竹鼠售价约为每公斤35万越南盾,不仅能带来稳定的收入,还能通过出售种鼠获得收益。他的经验也受到许多家庭的借鉴和效仿。

自2019年首个养殖项目启动以来,谭光乡已有7户人家开始养殖竹鼠,为当地发展新兴产业开辟了机遇。谭光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氏贤女士表示:“竹鼠养殖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饲料充足,养殖方法简单,无需大量投资建设鼠舍,而且市场需求旺盛,因此乡政府鼓励推广这一模式。这对于发展商品经济而言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目前,市场上观赏竹鼠的供应量尚未能满足需求。”
计量树——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谭光乡不仅畜牧业发达,还以米竹而闻名。米竹是当地特有的树种,与泰族有着深厚的渊源。这种树不仅在雨季会产出竹笋,而且竹材也是土木工程和手工艺品制作的重要材料。

梁氏宝女士在谭莲村的家中目前拥有超过5公顷的竹林。宝女士说,要想拥有高产的竹林,就必须从竹笋生长季开始精心照料:“粗壮饱满的竹笋会留着长成大竹子,其余的则收割出售。在竹林下,他们家还饲养当地鸡和肉牛。”鸡肉售价为每公斤18万越南盾,竹子年产量可达数千棵,这种模式为宝家带来了相当稳定的收入。
谭光乡的数据显示,全乡目前拥有618公顷的米树林,其中谭莲村就占了三分之一。米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计来源,也是他们经济经商方式中的一种文化特色。

谭光乡不仅有竹鼠养殖和米树养殖,也是传统畜牧模式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典范。白索村的丁春光先生一家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家养了2头母猪和2-3头肉牛,每年出售4-5窝种猪,收入数亿越南盾,还不包括稻田的收入。
特别之处在于,在谭光乡,不仅村民,就连乡官员也擅长经商。“我们深知,每个乡官员都必须成为村民学习的经济榜样。目前,约80%的乡官员都拥有自己的畜牧或种植模式。”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氏贤女士介绍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常务副书记罗光合,他采用养猪和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年收入约2亿越南盾。
“熟练群众动员”运动的势头
目前,谭光乡共有36种群众动员模式,其中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发展模式,以植树造林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模式为主。据统计,全乡2400户家庭中,高达70%的家庭至少饲养1头母猪,30%的家庭饲养种牛和育肥牛,牛群总数超过4000头。此外,20%的家庭参与商品鸡养殖,产品销往区内外市场。

整个谭光乡目前有 100 多户家庭年收入超过 2 亿越南盾。。该图清晰地显示了根据当地现有潜力实现经济模式多元化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与泰国接壤、76%人口为泰国的边境乡镇,谭光乡过去主要依靠自给自足。但如今,这里的商业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力求生产商品,开拓市场,为家庭储蓄,”一位乡镇官员说道。

从小规模模式起步,谭光乡正逐步构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产业链,朝着生态可持续农业的目标迈进。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人民的积极行动下,谭光乡在义安省边境地区稳步走在可持续减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