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边境公社从本土动植物发展到竹鼠特产
在越南义安省西部边境地区,Tam Quang 乡(Tuong Duong)立足于当地居民的潜力和活力,在家庭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转变。从本地动植物到特色竹鼠,每一种模式都讲述了一个可持续减贫的故事。
竹鼠——受欢迎的特产
竹鼠养殖曾被视为“奇特”的动物,如今在三光乡已成为一股潮流,当地政府力推竹鼠养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引领这一模式的是白苏村的童文建先生家。除了像许多其他家庭一样饲养牛和鸡外,童文建先生还大胆投资养殖商品竹鼠,目前已繁育了100多对竹鼠。

“饲养竹鼠成本低,疾病少,而且竹子、甘蔗、玉米、木薯等食物随时可用,非常适合当地环境。不过,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习性,因为它们是野生动物,非常怕光怕噪音。”钱先生分享道。
商品竹鼠的售价约为每公斤35万越南盾,钱先生家的竹鼠养殖每年不仅能带来稳定的收入,还能赚到出售竹鼠养殖的收入。许多家庭也纷纷效仿他的经验。

自2019年推出首个养鼠模式以来,三光乡已有7户家庭饲养竹鼠,为当地发展新兴产业开辟了机遇。三光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氏贤女士表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食物充足,养竹鼠简单易行,无需投资建仓,而且市场受欢迎,因此乡里鼓励推广这种模式。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一个有前景的方向。目前,市场上装饰用竹鼠的供应量远未满足需求。”
米树——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除了畜牧业,三光乡还以米树而闻名。米树是一种与当地泰族人民息息相关的本土树种。米树不仅在雨季产出竹笋,也是土木建筑和手工艺的宝贵材料。

三莲村梁氏宝女士家目前拥有5公顷多的竹林。宝女士说,要想竹林丰产,必须从竹笋生长季节就开始精心照料:“留着个头大、饱满的竹笋长成大竹树,剩下的就砍掉卖掉。竹林下,他们家还养着土鸡和肉牛。”土鸡的售价为每公斤18万越南盾,竹子年产量可达数千棵,这种模式为这家人带来了相当稳定的收入。
据三光乡统计,全乡现有618公顷水稻林,仅三莲村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水稻林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计来源,也是当地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特色。

三光乡不仅止步于竹鼠或米树,传统畜牧模式与技术改进相结合,发展势头强劲。白苏村丁春光先生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家有两头种母猪和两到三头肉牛,每年能卖出四到五窝种猪,收入数亿越南盾,这还不包括稻田收入。
特别的是,在三光乡,不仅村民,就连乡干部也善于经商。“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位乡干部都要成为群众学习的经济榜样的精神。目前,大约80%的乡干部都有自己的牲畜或作物种植模式。”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氏贤女士说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常务副书记罗光合,他经营着养猪和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年收入约2亿越南盾。
“熟练的群众动员”运动的韧性
目前,三光乡有36个群众运动模式,其中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以植树造林与畜牧相结合的模式为主。据统计,在2400户家庭中,高达70%的家庭至少饲养1头母猪,30%的家庭饲养育肥牛,总存栏量超过4000头。此外,20%的家庭参与饲养商品鸡,供应县内外市场。

整个 Tam Quang 公社目前有 100 多户家庭,年收入超过 2 亿越南盾。。该图显示了基于当地可用潜力的多样化经济模式的明显有效性。
作为一个边境公社,三光公社76%的人口是泰族,过去主要依靠自给自足。但如今,这里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满足于温饱,而是要生产商品,开拓消费市场,为家人攒钱。”一位公社官员分享道。

三光乡从小规模发展,逐步构建起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链条,致力于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全乡人民的积极参与下,三光乡正坚定地走在义安边境地区可持续减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