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是时候向“内鬼”宣战了
国家最高领导人将小规模腐败比作“鼹鼠”,需要严厉打击,以免损害人民的信任。
上周末,在中央反腐败指导委员会会议上,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将“小”腐败比作“鼹鼠”,认为它们非常令人讨厌,会侵蚀人们的信任。
中央反腐败指导委员会主任阮富仲也明确表示:今后,预防腐败不仅要抓大抓小,更要抓“内鬼”。为此,当局将选择一些典型的“小”腐败案件进行处理。
我们需要有足够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小规模腐败。图片:KT |
小额腐败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一部分民众产生了一种同谋心态,认为“社会就是这样,我也必须这样”。他们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接受小额腐败。但一部分人并不代表全部人。小额腐败本身就造成了社会不平等。那些没有手段或能力“行贿”的人当然不得不接受不利的条件。
为什么小腐败会如此猖獗?首先,这是“索取-给予”机制的残留,这种机制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一些公职人员明知是自己的责任,却依然采取给予的态度。
其次,虽然进行了诸多改革,但很多领域的行政程序仍然复杂繁琐,民众和企业不得不多次奔波……最重要的是,缺乏足够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除了丢掉职务、开除公职、调动工作等情况外,几乎没有因“受贿”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
在第十四届国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前夕,选民们也对一些小腐败现象表达了愤慨。选民们表示,这些负面表现往往只有通过民众的反思、举报或通过新闻媒体才能发现,而几乎从未通过官员和公务员内部斗争、自我批评和批评来发现。
在专家看来,小腐败已不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小腐败最危险之处在于,它会导致社会失衡,尤其会导致民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失去信心。
因此,中央内务委员会研发的“打击‘小’腐败”项目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关注。他们期待当局能尽快拿出足够有力的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不仅要依靠民众的眼睛和耳朵,依靠现代科技,还要有让“施者”和“受者”都感到“害怕”的严厉制裁。
向小腐败宣战,是党和国家元首在多起大案要案、多起复杂严重腐败案件被曝光、多名高官被刑事追诉的背景下做出的。这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出现的“内鬼”将得到有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