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国大校——一位受“红色义静”培育的革命老干部
潘德国同志从义静苏维埃运动中成长起来,受组织委托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始终表现出色。
潘德国同志(1917-2012)是越南义安省安城县万寿乡(现莲城乡)莲池村人。潘德国同志出生并成长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爱国传统的国家,自幼受到启蒙,投身革命。

潘德国同志的童年生活坎坷。他三个月大时母亲去世,四岁时父亲也去世。潘德国的家人孝山女士出于爱心,收养了潘德国。孝山女士为潘德国创造了学习读书写字的条件。因此,他很快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接触到了爱国诗歌和文学作品。潘德国自幼就对关于芹王抗法运动中“野蛮英雄”兰毅(Doc Ngoi,Tac Bay)的诗歌和故事着迷。
1931年,义静苏维埃运动在安城各村蓬勃发展,时年14岁的潘德国被潘德荣同志招募入伍。[1]启蒙。年纪轻轻就做些小工作,在潘德荣同志的指导下,潘德国积极参与同志们交给的多项任务。
白天,放牛是少年潘德国伪装躲避敌人的一项工作,他担任党员会议的警卫,或担任党支部文件的联络员。晚上,他仍然满怀热情地参与红色自卫队训练的保卫工作。
然而,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法国殖民者使出各种阴险手段,压制人民的斗争意志。1931年3月,敌人派法国士兵在莲池乡进行了三次扫荡。该村的革命干部大多落入敌人手中。到1931年6月底,莲池乡乃至整个万斛乡的革命运动暂时平息。
面对新的革命形势,连治党的其他党员和爱国群众,以及潘德国都转入了秘密活动。义静苏维埃运动虽然暂时平息,但在那段战斗气氛沸腾的日子里,对党的同情和为祖国解放和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愿望,在爱国青年潘德国心中日益增强和滋养。
1936年初,在万图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连治党支部,潘德荣同志任书记。在该支部的领导下,群众运动逐渐兴起和发展,并开展了适应国家新的历史机遇的多种斗争形式。连治民主青年组织成立,其中包括潘德国、阮伯愚、阮伯惠等爱国青年代表。
在新的使命中,潘德国和他的组织开展了筹集资金购买和阅读进步书籍和报纸、教授国语、动员人们通过参加耕作和柴火行会互相帮助等活动......
1937年初,安城县党部代表大会在玉律村(现明城乡)多木公社召开。潘德荣同志委托潘德国同志负责此次会议的保障工作。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党部执行委员会,潘德荣同志担任书记。之后,潘德国同志还被潘德荣同志任命为县党委联络员。
1938年7月11日,潘德国同志凭借其积极的活动,光荣地入党,时年21岁。
1939年底,在敌人大规模围城、大批干部被捕后,党中央和乂安省委提出将党组织和爱国群众组织转为秘密行动的方针。
1940年初,乂安临时省委复辟后,出版《同亚报》,取代《丹田报》,作为机关报。省委认为,莲池地区地形极其有利于联络安山、杜良、清章等地的党组织,也有利于在乂安北部地区建立根据地,因此,省委选择莲池地区作为机关报的总部。
潘德国同志除了负责保卫省、区党委办公室、运送文件到各地之外,还参与赚钱购买纸张、油墨和印刷设备。他参与印刷了《斗争报》第5、6、7、8期,并把这些报纸运送到各地,以宣传和稳定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指导当时的斗争运动。
1941年8月16日,安城地区党委、省委和党支部的活动正处于高潮,义安驻军派出士兵包围了莲池村,抓捕了大批党员干部。1941年10月19日,潘德国同志被敌人俘虏。潘德国同志被押送到荣市监狱后,遭到敌人的残酷拷打。
一个半月过去了,他仍杳无音信,乂安省南朝法院于1942年1月13日以第9号判决判处他5年劳役和5年软禁。鉴于潘德国是“安全危险分子”[2],中部地区总督府于1942年3月2日于2月4日签发第498号决定,决定将该同志流放到李希军营(承天顺化省)。一段时间后,敌军继续将他关押在茶溪监狱(富安省)。
1941年至1945年五年间,潘德国同志在法国殖民者和伪政府的监狱系统里经历了三次牢狱之灾。但无论怎样,他都坚守对党的誓言。潘德国同志和他的同志们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政治,参加各种活动,为改善生活条件而斗争。
日军反法政变后,潘德果同志与茶溪监狱其他政治犯越狱,回到家乡继续革命活动。1945年6月,潘德果同志返回家乡,与家乡取得联系,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潘德果同志的积极活动为1945年8月25日安城县起义夺取政权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6年3月,潘德国同志被选为县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在春小村(合盛乡)举行的安城县党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继续被组织选举为安城县抗战行政委员会委员。
此后几年,潘德国同志受组织委托在地方担任许多重要职务。特别是,1952年9月,省委介绍他参加国防部举办的民兵学习班。1954年9月20日,第600团新潮团成立,负责保卫胡志明主席、党中央和政府夺取首都。潘德国同志任该团副政委、团员,后任团党委副书记。在潘德国同志和团党委的领导下,第600团官兵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确保了重要目标的绝对安全。
1962年底,潘德国同志受中央任命,任中央军事法院上诉部部长。1965年,他被选为中央军事法院副院长,负责直接指导各军区审理重大案件,并直接审理美军空降义安、河静、广平、越北等省区的案件。
1968年继续当选为总政治部党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军事法院党委书记直至退休(1979年)。
潘德国同志为祖国和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被党、国家和军队授予许多崇高称号,如:七十五周年党员纪念章;一级抵抗勋章;三级独立勋章;一、三级战功勋章;二级胜利勋章......
潘德国同志的一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不畏艰辛、出色完成党、国家和军队赋予的各项任务的坚强意志。潘德国大校值得世世代代学习和效仿的光辉榜样。
-----
笔记:
[1] 潘德荣(1915—1985),义安省安城县万寿乡(现莲城乡)莲池村人,1931年2月入党。
[2] 根据公安部提供的记录
参考:
- 《乂安省党委史(1930-1954)》,乂安出版社,2019年;
- 《安城县委史》,乂安出版社,2017年;
- 莲城乡、安城县史(草稿),乂安出版社,2012年;
- 法国公安部提供的法国特勤局档案;
——潘德国同志的传记由其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