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最小民族——乌都族的变迁
(Baonghean.vn) - 回到越南义安省西部地区,在温和的秋日天气中,我们走访了Tuong Duong 县Nga My 乡Vang Mon 村,这是越南唯一的O Du 族聚居地;我们看到并听到了越南最小民族群体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新变化。
保护文化认同
如今,来到万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祥和的氛围:水泥路干净通畅,房屋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我们跟随峨美乡妇女联合会主席梁氏玉女士,来到了56岁党员魏氏勇女士(1947年出生)的家。

看到来访者,那位面色红润、眼神明亮的妇女,正勤奋地在家门口的一台锃亮的棕色织布机上织布,她连忙停下脚步,热情地笑着说:“我就担心我的子孙后代不知道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和重要性,不知道奥都族人的风俗习惯。所以,趁着身体还好,我就利用这段时间,织绣衣服,既能补贴家用,又能为传承奥都族的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据悉,Dung女士平均一周能制作一套O Du服饰(衬衫、裙子和腰带),售价根据面料不同,可达10万至100万越南盾。她介绍:“O Du服饰的图案比较简单,不像泰国服饰那样繁复,通常只有方块图案,很少绣上花朵和树叶。”

目前,在万蒙村,除了魏氏勇女士,还有不少人会做乌裙,比如罗氏娥女士和梁氏红女士。由于担心民族认同感正在消逝,魏氏勇女士经常提醒村里的妇女协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给年轻一代。除了缝制乌裙,万蒙村的妇女们还接受订单,为泰式裙子绣花,以增加收入。
邓太太的邻居Oc Thi Thi女士说:“给泰国人绣裙子比较快,收入也比较高,但邓太太经常提醒村里的妇女们要维护乌都族的认同感,所以我们经常教孩子们在重要场合穿乌都族的服饰,并让他们懂得绣制我们的民族服饰。”

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魏氏勇女士的母亲是吴都人,父亲是泰国人,丈夫是罗红峰先生,他曾是金多乡的领导,思想进步,总是为妻子创造条件参加社会活动。因此,魏氏勇女士20岁时就入了党,当时她是金多乡金花村妇女协会的主席。
董女士入党早,深刻认识到党员的作用和责任,不仅努力做好村里的工作,还成为丈夫出色完成社会任务的坚强后盾。
“过去,乌杜族人也被称为泰语‘Hat’(衣衫褴褛的意思),过着艰苦的游牧生活。感谢党和国家的重视,乌杜族人有了新的名字,并沿用至今(泰语‘O Du’或‘O Du’,‘I Du’意为爱、怜悯、可怜)。”阮女士回忆道。
此前,乌都族人居住在南农河和南莫河沿岸,分散居住在金达乡金花村、金进乡金进村、金进乡达祥村和沙良乡香香村。2006年,为配合班韦水电站项目实施移民政策,乌都族人进行了历史性迁徙,为了水电站建设放弃了故乡,集中居住在峨美乡万蒙村。她也跟随丈夫的家人来到了新土地,当时她的丈夫罗红峰先生被委任为万蒙村党支部书记。

乌杜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党和国家、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下,逐步摆脱饥饿,减少贫困,稳定生活。
迁入新居后,万蒙村的乌都族人也格外注重传承本族传统文化。村里的长辈们常常“拨开浑浊,取其清净”,将本族的风俗习惯传承给子孙后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中;妇女们教孩子们织造乌都服饰,男人们则教孩子们保存和传承本族的乐器、器皿和传统物品……
虽然如今在万蒙村,能流利讲奥都语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一些习俗仍然保留着,比如在农历二月至三月左右举行的迎新年第一雷节(奥都族人常以第一声雷响起的那天开始计算一年的时间)。
万蒙村党支部书记罗文静表示:“以前,迎新年第一雷仪式主要由各家各户自行组织,现在则由村里组织,以传承乌都族的文化特色。在村里德高望重的巫师罗文强用乌都语进行祭祀之后,接下来是文化交流、文艺表演和美食品尝等环节。
在新年祈福中,欧都族人常常向祖先、天地、山神和森林神灵祈祷,祈求风调雨顺,稻田和玉米地丰收,人人身体健康,子孙满堂。欧都族人的新年供品中,常常会包含一些山珍海味,例如鼠肉、松鼠肉、竹筒饭或黑、紫、白三种颜色的糯米饭、糯米酒、烤鱼……用来祭祀世世代代滋养欧都族祖先的神灵。过去,为了获得这些山珍海味,欧都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森林里打猎、捕捉、砍伐、采摘,然后祭祀祖先。如今,供品的样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
据万蒙村老年乌都族人分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方针,为维护和弘扬包括乌都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特色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万蒙村乌都族人投资购置织布机,发展传统织布业;开设乌都语培训班;修建了宽敞美观的社区文化屋,配备了扩音设备,支持村里的艺术团积极开展活动。
改变思维和做事方式
带我们参观一些经济典型,嫁到万蒙村的泰国新娘——村长梁氏兰高兴地说:全村现有107户,455人,在党和国家的扶持计划和政策的惠及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万蒙村人民逐渐安心工作、安心生产,齐心协力把村寨建设得日新月异。
最初,迁居到新地方的敖都人还保持着原有的耕作和生产方式,但通过“稳扎稳打,方能成功”的宣传工作和各级部门、分支机构的“手把手”指导,敖都人的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不再在森林里放牧,而是把牛圈养在密集的笼子里,种植象草和马利筋作为牛的饲料。一些家庭建立了稳定收入的经济模式,例如:罗文进(Lo Van Tien)先生家有30头水牛和奶牛,种植森林、种植农作物、种植木薯,同时开办锯木厂,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罗氏娥(Lo Thi Nga)女士和她丈夫经营的养黑猪模式(每年饲养约50头猪),每3-5个月出售一次,扣除成本后,平均每年收入约6000万至7000万越南盾。“除了养猪,我家还种植1公顷的金合欢树,饲养水牛和奶牛,最多的时候有15头猪。”罗氏娥女士说。

为鼓励和带动群众逐步克服等待和依赖心理,努力摆脱饥饿、脱贫致富,许多党员和村组干部在生产经营和畜牧业中发挥表率作用。如,担任村卫生员的党员罗文俊一家是种养牲畜(猪、牛、羊)的典范;丈夫担任公社卫生站站长的梁氏兰村长一家至今仍饲养8头水牛、种植1公顷槐树、栽种果树以增加收入。梁氏兰村长表示,为支持乌都族群众发展畜牧业,2022年,峨美乡农民协会成立了万蒙村养牛专业协会,现有会员10人。

成立该协会的目的是转变畜牧业观念,提高产值,增加收入;为会员们创造条件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分享生产活动的经验和良好做法,为可持续消除饥饿和减少贫困做出贡献。
据悉,这是峨麦乡首家奶牛养殖专业协会。与此同时,峨麦乡党委派本乡农业干部党员参加万蒙村党支部的党务活动,协助党支部带领各村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峨麦乡党委在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措施的同时,还注重巩固和提高政治体系活动质量,特别是作为万蒙村乌都族领导核心的党支部。
受公社党委派前往万蒙村党支部参加活动的峨美乡妇女联合会主席梁氏玉女士介绍,万蒙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2人,其中参加活动的有2名公社干部和公务员。党支部党员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方面堪称楷模,还积极投身经济发展,教育子女学业有成,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
典型的例子是党员罗文强(1964年生),他在村里很有威望。村里凡是涉及乌都族风俗习惯的婚丧嫁娶或工作,罗文强先生都是直接带头教导孩子们遵守风俗习惯。他还积极鼓励全村人遵守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努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罗文强家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乌都族家庭,两个孩子都有稳定的工作(长女罗氏丹,1990年生,现任峨美乡卫生站副站长,次子罗文恒,1993年生,现任三泰乡民警)。
还有党支部书记罗文静(62岁)一家,他的儿子毕业于海防医科大学,现任安定乡卫生站站长;儿媳在祥阳县卫生院工作,两人都是党员。罗文静夫妇虽然年事已高,但仍饲养着7头水牛、奶牛、猪和鸡,并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计。总的来说,自从搬到万蒙村定居以来,乌都村人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目前,乌都村孩子的入学率已达100%。
据当地领导介绍,在万蒙村,乌都族群众中很多都有大学、大专、中专毕业,有13人进入了医生、警察、乡干部等国家机关从事稳定工作……

在穿插着过去和现在回忆的故事中,村支书(原万门村村长)卢文静表示:困难和艰辛还很多,全村还有56户贫困户,没有田地,很多孩子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打工。
然而,与过去相比,乌都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投入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投入下,在每个人的努力下……万蒙村乌都族群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越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