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最小的民族——乌度族的变化
(Baonghean.vn)——回到义安省西部地区,在温和的秋季天气里,我们参观了祥阳县牙美乡旺门村——越南唯一居住着乌都族人的地方;我们看到并听到了越南最小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思维和工作方式上的新事物。
保护文化认同
如今来到旺蒙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宁静祥和,干净通风的水泥路,房屋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我们跟随娥美乡妇女联合会主席梁氏玉女士,拜访了56年党龄的党员维氏蓉女士(生于1947年)的家。

看到有访客,那位面色红润、双目明亮、正在自家门前一台锃亮的棕色织布机上勤快织布的妇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笑着说:“我只是担心我的孩子和孙子们会不了解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和重要性,也会忘记奥杜族的风俗习惯。所以,趁着身体还好,我就织布绣衣,既补贴家用,也为保护奥杜族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据悉,邓女士平均每周可制作一套O Du服饰(上衣、裙子和腰带),根据面料不同,售价在10万至100万越南盾之间。她表示:“O Du服饰图案简单,不像泰式服饰那样繁复,通常只是简单的色块,很少绣上花叶图案。”

目前,在旺蒙村,除了薇氏蓉女士之外,还有几位村民会制作奥杜裙,例如罗氏娥女士和梁氏红女士。薇氏蓉女士担心民族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经常提醒村里的妇女协会将这门手艺传承给年轻一代。除了缝制奥杜裙,旺蒙村的妇女们还会接单刺绣泰式裙子,以增加收入。
邓太太的邻居奥克·蒂·蒂女士说:“为泰国人绣裙子速度更快,收入也更高,但邓太太经常提醒村里的妇女们要保护奥杜族的身份认同,所以我们经常教孩子们在重要场合穿奥杜族服装,并学习如何刺绣我们的民族服装。”

据我们了解,薇氏蓉女士的母亲是吴杜,父亲是泰国人,丈夫是罗鸿峰先生——金多乡的前任领导,因此他思想进步,总是为妻子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所以,蓉女士20岁时就加入了党,当时她是金多乡金花村妇女协会的会长。
邓太太很早就加入了党,对党员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深刻的认识,她不仅努力做好自己在村里的工作,而且成为丈夫出色完成社会工作的坚实后盾。
“过去,奥杜人也被称为泰哈人(泰语中,哈特意为衣衫褴褛),他们的游牧生活十分悲惨。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关注,奥杜人才有了今天沿用的新名字(泰语中,奥杜或奥杜伊杜意为爱、怜悯和同情),”邓女士回忆道。
此前,奥杜族人散居在南侬河和南莫河沿岸,分布于金华村、金田村(金达乡)、塔香村(金田乡)和香香村(夏隆乡)。2006年,为配合班维水电站项目,政府实施人口迁移政策,奥杜族人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迁徙,放弃了原有的家园,集中居住在阿美乡旺蒙村。她也随夫家迁往新址,当时她的丈夫罗鸿峰先生被委任为旺蒙村党支部书记。

经过许多困难和起伏,在党、国家、各级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帮助下,在党员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下,奥都人民逐步摆脱了饥饿,减少了贫困,稳定了生活。
迁居到新家园后,旺蒙村的奥杜族人也格外注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村里的长者们常常努力“去污明晰”,将本民族日常生活、婚礼和葬礼中的风俗习惯传承给子孙后代;妇女们教孩子们编织和缝制奥杜族的传统服饰,男人们则教孩子们如何保存和传承本民族的乐器、器皿和其他传统物品……
虽然如今在旺蒙村,只有少数人能流利地说奥都语,但一些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例如迎接新年第一声雷鸣的节日(奥都人通常从第一声雷鸣之日开始计算一年的时间),这个节日大约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举行。
据旺蒙村党组书记罗文廷先生介绍:“以前,迎接新年第一雷的仪式主要由各家各户组织,但现在由全村统一组织,以保护奥都族的文化认同。在村里德高望重的巫师罗文强用奥都语进行祭祀之后,接下来是文化交流、文艺表演和美食欣赏环节。”
在新年祈福仪式上,奥都族人常常向祖先、天地、山神和森林神祈求风调雨顺,稻田和玉米丰收,家人健康平安,子孙满堂。奥都族人的新年祭品盘中通常摆放着山林特产,例如鼠肉、松鼠肉、竹筒米或三种颜色的糯米(黑、紫、白)、糯米酒、烤鱼等等,以此祭祀世世代代养育奥都族祖先的神灵。过去,为了获得这些祭品,奥都族的男女老少需要进山狩猎、捕捉、砍伐、采摘。如今,祭品盘的内容已发生很大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据旺门村一位年长的奥渡族人介绍: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方针,对保护和弘扬包括奥渡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旺门村的奥渡族人投资购置了织布机,发展传统织布技艺;开设了奥渡语课程;建造了宽敞漂亮的社区文化中心,配备了音响设备,并支持村里的艺术团积极开展活动。
改变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
村长梁氏兰(Luong Thi Lan)——一位嫁到旺蒙村的泰国新娘——带我们参观了一些经济模式,她高兴地说:全村目前有107户人家,455人。在党和国家的支持性计划和政策的帮助下,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旺蒙村的村民们逐渐感到工作、生产和团结一致,共同建设村庄,使村庄日渐变化。
最初,奥都人迁居到新地方时,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耕作和生产方式,但通过“稳扎稳打才能赢”的宣传工作和各级部门、分支机构和组织的“扶持指导”,奥都人的思想和工作习惯发生了许多变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森林里放牧牛群,而是将它们圈养在集中的牛栏里,并种植象草和乳草作为牛的饲料。一些家庭建立了稳定的经济模式,例如:罗文田先生家饲养了30头水牛和奶牛,同时植树造林、种植农作物和木薯,并开设了一家锯木厂,为当地居民提供锯木服务;罗氏娥女士和她的丈夫则以养黑猪为生(每年养约50头猪),每3-5个月出售一次,扣除各项开支后,平均年收入约为6000万至7000万越南盾。“除了养猪,我家还种植了1公顷的相思树,养水牛和奶牛,最多的时候养了15头猪。”罗氏娥女士说道。

为了鼓励和激励人们逐步克服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态,努力摆脱饥饿、减少贫困,许多党员和村级干部在生产和畜牧业方面树立了榜样。例如,党员罗文俊(村卫生员)一家就以养殖牲畜(猪、牛、羊)为生;村长梁氏兰(其丈夫是乡卫生站站长)一家仍然饲养着8头水牛,种植1公顷相思树,并种植果树以增加收入。据村长梁氏兰介绍,为了支持奥杜村村民发展畜牧业,2022年,娥美乡农民协会成立了旺蒙村养牛专业协会,共有10名成员。

成立该协会的目的是改变畜牧业的思维方式,提高生产价值,增加收入;为成员创造联系、互相支持、分享生产活动经验和良好做法的条件,为可持续地消除饥饿和减少贫困做出贡献。
据悉,这是恩加米乡第一个专业的养牛协会。同时,恩加米乡党委选派乡内农业干部党员到旺蒙村党支部参与党务活动,支持党支部领导各村乡开展耕作和畜牧业发展。恩加米乡党委除了落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外,还注重巩固和提升政治体制,特别是旺蒙村党支部——旺蒙村奥杜族领导核心力量——的工作质量。
据被乡委派到旺蒙村党支部参与活动的恩加美乡妇女联合会主席梁氏玉女士介绍,该党支部共有22名党员,其中包括2名乡干部和公务员。他们不仅在传承文化和精神价值观方面堪称典范,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努力培养子女学业有成,并致力于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党员罗文强(生于1964年),他在村里德高望重。每当村里有婚礼、葬礼或与奥都族习俗相关的活动时,罗文强先生都会亲自指导孩子们遵守习俗。他还积极鼓励村民遵守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努力摆脱贫困。罗文强一家也是奥都族中一个勤奋好学的家庭,两个孩子都有稳定的工作(长女罗氏丹,生于1990年,现任恩加米乡卫生站副站长;次子罗文航,生于1993年,现任谭泰乡警员)。
再比如党组书记罗文廷(62岁)一家,他的儿子毕业于海防医科大学,现任安静乡卫生站站长;儿媳在祥阳县卫生中心工作,两人都是党员。虽然罗文廷先生和妻子年事已高,但他们仍然饲养着7头水牛、牛、猪、鸡,并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来维持生计。总的来说,自从迁居旺门村以来,乌渡村的村民们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目前,乌渡村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100%。
据当地领导人称,在旺蒙村,许多奥杜人已从大学、学院和中学毕业,13人已在国家机关部门获得稳定工作,例如医生、警察和乡级官员……

在穿插着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的故事中,党组书记(也是原旺蒙村村长)罗文廷表示:现在仍然有很多困难和艰辛;全村还有56户贫困家庭,没有田地,所以他们的很多孩子都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
然而,与过去相比,乌渡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希望在党和国家的关注与投入,在各级党委和领导层的共同努力下,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旺门村的乌渡族社区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越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