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探索南侬地区
奥都族目前仅剩约100户人家,主要居住在旺蒙村(位于阿美乡)。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拥有令人骄傲的过去。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开垦南侬河两岸土地的民族,南侬河是林江的上游源头。


内容:天雄 - 我的哈;技术: 南峰 • 2025年9月1日
奥都族目前仅剩约100户人家,主要居住在旺蒙村(位于阿美乡)。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拥有令人骄傲的过去。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开垦南侬河两岸土地的民族,南侬河是林江的上游源头。

八月初,我们走访了旺蒙村,当地村民仍然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之中,因为他们最重要的仪式刚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是“奥都族新年雷祭”。
“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个成果是整个奥渡族小社区共同努力的成果。”旺蒙村党支部书记梁氏兰女士说道。20年前,为了修建班维水电站,南侬河两岸分散的73户人家被集中安置到旺蒙村。自那时起,这个村庄就成了绝大多数奥渡族人的家园。目前,奥渡族人口仅约500人,其中461人集中在旺蒙村居住。在越南历次人口普查中,奥渡族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

在泰语中,“O Du”意为“爱”。在《祥阳县地理》一书中,研究员宁越交(Ninh Viet Giao)指出,O Du族人过去主要居住在南侬河沿岸,从梁明乡(Luong Minh)到友康乡(Huu Khuong)一带。O Du族人曾经人口众多,控制着南侬河沿岸的大片区域。在那里,除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外,他们还从事淘金、捕鱼和沿河贸易等工作,因此经济生活相当繁荣。
如今,古代奥都族地理隔离的历史遗迹依然存在,例如友康乡(旧祥阳县)的竹制城墙。泰族和科姆族的传说都证实,古代南侬河和南莫河上游地区都是由奥都族开发的,洞穴、溪流和山脉的名称至今仍带有浓厚的奥都语口音。古代奥都族拥有相当发达的社会,有统治者和奴隶。在奥都族的南侬河沿岸,诸如香潭、香林、塔香等地名,总是船只往来穿梭,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许多其他民族迁徙到南侬河沿岸地区居住,争夺土地的内战开始爆发。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奥杜族被迫居住在溪流源头。失去土地后,他们不得不为芒族和其他民族的村长工作。他们从南侬河两岸广袤土地的开拓者和拥有者,沦落到散居在泰族和克木族村落之间。据法国统计,1934年,仅有34人自称是奥杜族人。





78岁的罗文廷先生说,当初为了安置乌渡族人而设立旺蒙村时,他是第一任村长。当时村里只有73户乌渡族人,他们来自南侬溪上游的8个不同村庄。“这8个村庄并非集中在一个乡,而是分散在金多乡、金田乡、友阳乡和友康乡这四个乡。到2007年,又有5户乌渡族人自发迁居到这里。”廷先生说。20年后,旺蒙村现在有109户人家,其中103户是乌渡族人,共有461人。

在搬到这里之前,廷先生出生并成长于索普波特村(原金达乡)。这个村庄曾是奥杜族人聚居的中心。“虽然说是聚居地,但实际上奥杜族人的数量屈指可数。因为奥杜族人分散居住在很多地方,村里以泰族和科木族人为主,所以奥杜族独特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在泰族人口较多的村庄,奥杜族人说泰语;在科木族人口较多的村庄,为了方便交流,他们就说科木语。文化习俗也是如此。”廷先生说道。
至今,奥都族仅存罗姓,又分为罗安和罗恩两个分支。因此,绝大多数奥都族青年成年后会与其他民族通婚,并深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奥都族独特文化逐渐消逝的原因之一。
不仅是语言,奥都族独特的服饰也逐渐消失。过去,奥都族人自己织布,制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然而,随着他们与泰族和克木族人共同生活,他们逐渐开始穿着多数族群的服饰。就连奥都族最重要的仪式——新年伊始迎接雷霆的仪式,自从他们迁居到旺蒙村后,也已经几十年没有举行过了。许多年轻的奥都族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仪式的存在。
罗文廷先生说,他的祖父被认为是整个乌都族群的领袖和巫师。因此,新年雷祭仪式经常在他家举行。“每逢节假日,各地的乌都族人都会到他家来举行仪式。但1969年,我的祖父去世了。从那以后,乌都族人就不再举行这个仪式了。幸运的是,那时我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多次亲眼目睹过这个仪式,所以我很清楚其中的含义。”罗文廷先生说道。

据旺蒙村另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罗文强先生(62岁)介绍,部分文化失传、特殊仪式不再每年定期举行,是因为生活艰辛。“过去,我们住在溪流上游,出行非常困难。没有电,去村委会要花半天时间。人们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本民族的文化。现在我们搬到了这里,紧邻国道,交通便利,生活也更加富裕,所以我们开始重视文化,并决心将其传承下去。”罗文强先生说道。2019年,在义安省的支持下,中断了半个世纪的奥渡族新年雷鸣迎春仪式得以恢复。自此以后,旺蒙村的奥渡族每年都会举行这项仪式。




娥美乡党委书记罗清日先生表示,当他们被迁往旺蒙村集中居住时,乌度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大量流失和消亡。从村落结构、房屋到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仅如此,有形和无形文化元素也迅速消逝,并被新的文化元素所取代。其中最大的损失之一是乌度语几乎消失殆尽。如今,知晓乌度民歌和民舞的人寥寥无几。节日也随之消失,许多习俗和做法在生活中不再盛行。

--------------------------------------------------------------------------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