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第一部分:探索南农地区

南风 September 1, 2025 11:31

奥杜族目前只有大约100户人家,主要居住在瓦蒙村(Nga My 乡)。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有着辉煌的过去。据说他们的祖先是第一批开垦南农河(Lam 河上游源头)两岸土地的人。

0ngangki1.png
Ki 1 DOC

内容:Tien Hung——美哈;技术: 南风 • 2025 年 9 月 1 日

奥杜族目前只有大约100户人家,主要居住在瓦蒙村(Nga My 乡)。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有着辉煌的过去。据说他们的祖先是第一批开垦南农河(Lam 河上游源头)两岸土地的人。

1-titphungang.png

八月初,我们来到万蒙村,村民们依然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因为他们最重要的仪式——“乌都族新年雷会”刚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个成果是整个乌都族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万蒙村党支部书记梁氏兰女士说道。20年前,为了建设班韦水电站,分散在南农河两岸的73户人家被集中安置在万蒙村。从那时起,这个村子就成了绝大多数乌都族人的家园。目前,乌都族人口只有约500人,而万蒙村集中居住着461人。这是越南历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最少的族群。

box1.gif

在泰语中,“O Du”意为“爱”。研究员宁越教在其著作《祥阳县地理志》中指出,O Du 族过去主要居住在南农河沿岸,从良明乡到友姜乡。O Du 族人口曾经非常稠密,控制着南农河沿岸的大片地区。在那里,他们除了刀耕火种之外,还从事淘金、捕鱼和沿河贸易,经济生活相当繁荣。

如今,古代奥都人与世隔绝的历史痕迹依然存在,例如友姜乡(旧祥阳县)的竹墙。泰族和科穆族的传说都证实,古代南农河和南莫河上游地区均由奥都人开发,洞穴、溪流和山脉的名称仍带有浓重的奥都语口音。古代奥都人拥有相当发达的社会,有统治者,也有奴隶。奥都人居住的南农河上,诸如Xieng Tam、Xieng Lam、Ta Xieng……等地名总是熙熙攘攘,船只来来往往。

然而,随着许多其他民族迁徙到南农河沿岸居住,争夺土地的内战开始爆发。由于体弱多病,奥杜族被迫居住在溪流和小溪的源头。失去土地后,他们不得不为芒族和其他民族的村长劳作。作为南农河两岸广袤土地的先驱和主人,他们不得不散居在泰族和克木族村落之间。根据法国统计,1934年,自称奥杜族的只有34人。

Cộng đồng Ơ Đu trong ngày lễ đón tiếng sấm năm 2025. Ảnh TH
2025年雷雨天的O Du社区。图片来源:TH
2 - Tit Phu Ngang

78岁的罗文静先生说,万蒙村成立之初,他就是第一任村长,为乌都族人安排了安置区。当时,村里只有73户乌都族人,他们来自南农河上游的8个不同村庄。“这8个村庄并非集中在一个公社,而是分散在4个公社:金达、金进、友阳和友姜。到2007年,又有5户乌都族人自发迁居到这里。”罗文静先生说。20年后,万蒙村如今有109户乌都族人,其中103户乌都族人,共有461人。

BOX 2

迁居此地之前,丁先生在金多乡的索普布村(Xop Pot)出生并长大。这个村子曾被认为是乌都族(O Du)族的中心,也是乌都族(O Du)族的聚居地。“虽然说是聚居地,但乌都族的户口屈指可数。由于乌都族(O Du)族居住分散,村里以泰国人和科穆族(Kho Mu)人为主,乌都族(O Du)族独特的文化正在逐渐消亡。在泰国人多的村庄,乌都族(O Du)族会说泰语;在科穆族(Kho Mu)族多的村庄,为了方便沟通,他们也会说科穆语。文化习俗也是如此。”丁先生说道。

至今,乌都族仅存罗姓,分为罗英(Lo Anh)和罗恩(Lo em)。因此,绝大多数乌都族成年后会与其他民族通婚,并受到其他民族的极大影响。这也是乌都族独特文化逐渐消亡的原因之一。

不仅语言,连奥都族独特的服饰也逐渐消失。此前,奥都族人会自己织布,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然而,在与泰族和克木族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改穿主体民族的服饰。就连奥都族最重要的仪式——新年伊始迎雷仪式,在他们迁居到万蒙村居住时,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许多年轻的奥都族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仪式。

罗文静先生说,他的祖父被视为整个乌都族的领袖和巫师。因此,新年打雷仪式经常在他家举行。“每逢节假日,来自各地的乌都族人都会来到他家举行仪式。但1969年,我的祖父去世了。从那以后,乌都族人就不再举行这个仪式了。幸运的是,当时我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多次见证过这个仪式,所以我对此非常理解。” 罗文静先生说道。

Ở bản Văng Môn, thầy mo Lo Văn Tình như là
在万蒙村,巫师罗文静(Lo Van Tinh)就像“Kho su O Du”一样,因为他是少数仍然了解本族文化和习俗的人。图片:TH

据万蒙村另一位有地位的人士罗文强先生(62岁)介绍,部分文化已经失传,每年不再定期举行特别仪式,是因为生活艰难。“以前住在河上游,出行非常困难。没有电,到公社中心要花半天时间。人们忙于生计,没有人关心本族的文化。现在我们搬到这里,住在国道旁,交通方便,生活也更加富裕,所以我们开始怀念文化,决心保护它。”罗文强先生说。2019年,在乂安省的支持下,乌都族的迎新年雷霆仪式在停办了半个世纪后得以恢复。从那以后,万蒙村的乌都族每年都会举行这项仪式。

峨美乡党委书记卢清一表示,当他们迁至万蒙村集中居住时,乌都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大量流失和侵蚀。从村落结构、房屋到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元素也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化元素。最大的损失之一是乌都语几乎消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乌都族的民歌和舞蹈。节日也消失了,风俗习惯在生活中也很少见。

Những thiếu nữ Ơ Đu uyển chuyển trong điệu múa truyền thống (Ảnh THÀNH ĐẠT)
优雅的O Du族女孩在跳传统舞蹈。图片来源:THANH DAT

--------------------------------------------------------------------------

>>

>>第二部分:新年伊始,雷声隆隆

>>第三部分:重新学习母语

>>最终集:延续奥杜人的愿望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第一部分:探索南农地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