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茂同志(1896-1951):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气节
何东茂同志,本名何巴居,1896年6月15日出生于义安省琼庐县琼堆村。
胡伯古出生并成长于一个有着爱国主义和教育传统的家庭,他很早就有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在义安省清章县教了一段时间书后,胡伯古决定辞去教职,以便有条件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春,胡伯居改名为胡同茂,与黎洪山、阮氏积、邓琼映等在邓春清的带领下,以及一批爱国青年秘密前往暹罗。在披集省班同市的崔溪待了三个月后,胡同茂被邓树华派往中国开展革命活动。1924年3月,潘佩珠委派胡同茂带回文件,宣传并动员青年出国。1923年,胡同茂与黎洪山……成立了“三三舍”组织。
1924年11月,阮爱国从苏联返回广州(中国)。他在“三三舍”会见了越南爱国青年。在此基础上,阮爱国于1925年吸收一批青年加入“共产主义同盟”。1925年6月,他成立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并为越南青年开办了政治训练班。“特别政治训练委员会”设在广州文明街13号。何东茂和黎宏山担任阮爱国的助理讲师。

1926年3月,由于革命的需要,阮爱国介绍何东茂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29年,何东茂同志三次被捕,在禁狱中受尽酷刑。
1930年初,何东茂同志和黎洪山同志积极准备领导人阮爱国于1930年2月3日在中国香港九龙召开的统一共产主义组织的会议。
1930年6月,何东茂同志在中国被英国警察逮捕,并被移交给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者。1931年2月6日,乂安省南朝法院判处何东茂终身监禁,流放至昆嵩。在荣市、昆嵩、班美蜀、茶溪(富安)等地的监狱中,他始终保持着共产主义精神,将监狱变成了革命学校。在狱中,他创作了戏剧、文学作品和诗歌,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和革命性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日本反法政变后,何东茂与狱友们逃出茶溪监狱,回国开展革命活动。
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后,胡志明主席委托何东茂同志负责组织南北各地方人民革命委员会之间的联络工作。1946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校长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和政府任命他为中央抗日行政委员会主席、第四区联区委员会委员。1947年,他被任命为政府监察长。

1951年,在越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东茂同志当选为越共中央委员,并担任越中友好协会首任主席。
1951年7月21日,何东茂同志在前往四区工作途中,在清化牺牲。胡志明主席为何东茂同志撰写了悼词。
何东茂同志被追授胡志明勋章。河内、胡志明市、顺化、荣市等地的街道均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