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景同志(1911-1941):为革命理想奋斗一生
黎巴景同志鲜活的战斗一生是苏联故乡义静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许多法国殖民者来到德昂县北部,霸占土地,驱逐居民,建立种植园。当时,黎巴景刚到齐英县上小学的年龄。在家乡读书期间,黎巴景每天都会遇到许多没有田地和菜园的农民家庭,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别处打工。这些不公和矛盾很快在黎巴景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6年夏天,黎巴景离开家乡清山(今奇英县奇文乡),前往河静市的法越小学就读。当时,河静省正兴起一场运动,要求法国殖民者释放爱国人士潘佩珠,并为潘周桢举行追悼会。黎巴景迅速投身于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
在阮思萨等新越党员老师的指导下,他积极参与新团组织。他的宿舍成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的场所。每逢周日或节假日,他们常常来这里陪他读书看报、品评诗歌、畅谈时事……

黎巴景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一位积极反抗学校不公的学生。有一次,一位名叫格里普冯的法语老师把麦开除了。黎巴景挺身而出,抗议这位老师兼间谍的傲慢态度。他厚颜无耻地离开了教室,回家了。他的同学们也纷纷效仿黎巴景。面对学生们的坚决反对,校长孙世康迅速介入。尽管孙世康威胁,黎巴景还是代表学生要求格里普冯不要殴打、侮辱或随意开除学生。为了平息学生们的愤怒,孙世康不得不接受了他们的要求。
经过这场斗争,黎巴景加入了新越党。不久,他被新越党河静省委员会任命为学生会组织负责人。在黎巴景的领导下,学生会组织迅速发展,成为河静市革命运动的突击力量之一。
1928年末至1929年初,新越党遭受迫害。一些党员被敌人逮捕,一些工人默不作声,救国志向逐渐消散。在这种形势下,黎巴景和学生会的一些核心干部前往德寿县拜会了福越协会(新越党的前身)创始人之一黎焕先生。黎焕先生虽然在救国斗争中屡遭失败,并被敌人控制,但他仍然保持着革命精神,密切关注时事。他劝告黎巴景和他的朋友们要坚定不移,坚定决心,沿着阮爱国同志的救国之路前进。
暑假期间,黎巴景没有回家乡。他借口在城里学习考试,和朋友们一起想办法听取黎欢先生的建议。当听说印度支那共产党在义安省有活动时,黎巴景立即前往荣市联系。他的妹夫、荣市国民学校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阮进向他介绍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的革命道路。黎巴景如同在夜里行走的人,依靠北极星的指引,怀着十八岁少年的热情,投入了革命道路。
黎巴景未能考入荣国中学,为了留在河静市继续活动,他报考了一所小学。他与阮辉龙、阮廷柱等人一起组建了一支核心小组,致力于在青年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1929年10月,以该小组为基础,在河静小学成立了红色学生协会。
此后,每当收到义安学生会秘密转交的传单和报纸时,黎巴景便与红色学生会成员组织转载,并分发到全省各地。1929年11月6日晚,黎巴景率领红色学生会,在全市多处散发传单,庆祝俄国十月革命。印度支那共产党的传单首次出现在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号召工人、农民、士兵、青年、学生和劳动者效仿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法国帝国主义和封建的南朝王朝,建立工农兵苏维埃……”。
1929年底,在荣国学校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的帮助下,河静镇小学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成立,共有5名党员,黎巴景任书记。1930年初,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干部陈友绍同志来河静建立党的根据地时,黎巴景积极与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联络,并于1930年成立了河静省共产党委员会。
黎巴景的活动被揭露。1930年3月1日下午,河静特工搜查了他的宿舍,没收了部分文件和印刷设备,并逮捕了他和七名同学。
秘密警察知道黎巴景是河静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于是用尽各种阴险手段制服了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然而,黎巴景却对河静党的活动讳莫如深。
1930年4月18日,河静省南朝法院对黎巴景及其被捕者进行审判。这是河静省首次对共产党员的审判,旁听者众多。黎巴景抓住机会,将审判变成了革命宣传的平台。他驳斥了敌人对共产党的诬蔑和恶意歪曲。黎巴景以坚定的立场和庄严的语气,痛斥法国殖民者篡夺国家的罪行,谴责阮朝的叛国罪。他坚定地为战友辩护。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将与黎巴景一起被捕的七名学生定罪,敌人不得不将他们无罪释放。然而,他们以“印刷共产党传单、藏有共产党书籍和报纸”的罪名,判处黎巴景13年劳役和7年软禁。此外,印度支那总督府还颁布了第1500S号决定,对黎巴景处以“永久开除印度支那所有学校学籍,永不准其担任任何公职”的处罚。
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的不公正判决和严酷的监狱制度,都未能浇灭黎巴景的革命意志。他一方面进行宣传,动员狱友们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与城里的党组织建立联系,了解群众斗争的情况。黎巴景欣喜地得知,在义安省和河静省,荣市—滨水市的示威和罢工浪潮正迅速蔓延至各府县,吸引了数十万工人和农民的参与。
1930年9月8日,当听说石河农民举行抗议游行并进入法国领事官邸提出要求时,黎巴景与河静监狱的其他政治犯一起协调斗争,宣布绝食并要求当局满足以下要求:
+ 免费洗澡和洗漱
+ 改善饮食
+ 每天4小时的空闲时间
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他经常向战友们讲述前辈们不屈不挠的榜样。每天晚上,他都会朗诵革命诗歌,向大家传递信心和乐观。黎巴景还带领战友们唱《国际歌》。黎巴景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在14天的绝食抗议中,给予了战友们更多的力量。
共产党士兵在河静监狱的斗争刚刚胜利结束,越南中央秘密警察就立即将黎巴景和其他几位党的骨干成员转移到广平省的洞海监狱。他们的阴谋是想让他们远离义静工农斗争如决堤般高涨的高潮。然而,在德昂山口的另一边,黎巴景仍然日夜关注着家乡革命运动的每一步。他欣喜地得知,许多村庄的农民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尽管黎巴景双脚被铐,双手被锁链束缚,但他始终感觉自己身处工农的队伍之中。他给狱友们写诗,表达了对这一新事件的感受:
红旗照青山绿水,
专制的电台一会儿就被摧毁了。
风云突变,龙虎穿天,
我们在监狱里仍然很快乐……
广平省的统治者对待囚犯越来越残酷。省长阮希恃强凌弱,仗着自己是阮丹之子的身份,而阮丹曾与法国殖民者一起镇压芹王运动,犯下滔天罪行。他每天明目张胆地强迫政治犯服侍他的家人。同海的法国监狱长也毫不留情地殴打囚犯。黎巴景和他的狱友们不堪忍受这种不公,开始绝食抗议不人道的监狱制度,并要求:
+ 必须给予政治犯特殊待遇。
+ 不得强迫囚犯为官员家属劳动。
+ 停止殴打和惩罚囚犯,不要制定囚犯必须遵守的规则。
政治犯的斗争吸引了众多经济犯和刑事犯的参与。中央驻军不得不从顺化赶来干预。黎伯景和政治犯们借此机会,坚决揭露了总督和狱警的残酷罪行。面对这种情况,中央驻军被迫下令将总督阮希调往其他地方,并解除了狱警的职务。
在同海监狱,黎巴景同志组织成立了党支部,下设四个小组。执行委员会成员包括:
黎巴景:书记。陈孟陶:负责士兵;妇女宣传:武氏娥;工人:阮忠禄、丁桂(据1934年1月18日特警局长保罗·亨伯特向顺化市警察局长和中部地区警察局的报告)。同海监狱的牢房转载了《走向》和《劳动》两份报纸。
自被敌人判刑之日起,黎巴景便孜孜不倦地投入狱中斗争,不断向中央驻地官邸、枢密院、印度支那总督府和法国议会写信请愿。黎巴景的恳求合情合理,法国驻印度支那当局不得不于1934年12月25日将他释放。
黎巴景回到家乡时,河静省的党组织和革命运动在敌人多年白色恐怖之后仍未恢复。与家人团聚后不久,黎巴景便重新投入工作。他独自一人从奇英到德寿、香山,再到芹苴、甘川了解情况。但黎巴景所到之处,都遭到敌人的严密监视。联络重建根据地的计划遇到了重重困难。他没有放弃,设法前往荣市,与义安省的党的根据地取得联系。为了蒙蔽敌人,黎巴景应聘到荣市黎云私立小学任教,校长是范剑辉。
奇安县长拒绝接受黎巴景的请愿,于是直接将其呈交给法国驻河静省领事馆。领事馆被迫允许黎巴景居住在荣市,但他却秘密地将此事报告给了乂安省的首席间谍翁贝(Humber),以监视他。
在黎文学校任教期间,黎巴景设法蒙骗秘密警察,秘密联系荣市的党的根据地。当他得知党中央提出发起“印度支那大会党”运动的方针,即收集各阶层民众的呼声,转交给即将前往印度支那考察的法国人民阵线特使时,他激动不已。黎巴景趁此机会,开始公开活动。1936年9月20日,他与荣市的政治犯同伴们一起参加了在广治厅举行的“印度支那大会党”会议,以统一行动,凝聚群众力量。会后,黎巴景与刚从监狱获释的河静老同志们成立了省级联合“行动委员会”,负责指导各县的“印度支那大会党”运动。
1937年2月23日,德寿、芹苴、义春等县人民代表数百人前往荣市-滨水市,与义安省各县人民代表数千人配合,参加法国人民阵线特使戈达的接待活动。
由于黎巴景的积极活动,法国驻义安领事下令将他驱逐至河静。黎巴景离开荣市返回家乡后,受河静省委委派,担任该市“莲城”书店(河静省委下属的一家公营书店)的管理委员会主席。
“莲城”书店位于省市场前,租自一户公务员家的两栋砖房,日夜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这让河静市的秘密警察非常恼火。他们每天派人跟踪黎巴景,查明来做生意的人。1937年6月23日和8月13日,秘密警察两次搜查并没收了数百本书,对黎巴景进行威胁和严厉管束。黎巴景的公开活动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情况,1937年11月,河静省委安排他转入秘密活动。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黎巴景离开河静前往奇英,然后在河静省委的推荐下,从奇英秘密前往顺化。
受中部地区党委直接指派,黎巴景假扮为失业公务员,前往海云关以南各省寻找工作。黎巴景性格积极,精通多种职业,有时在私营贸易公司工作,有时在办公室当职员。通过出差,他与广南、芽庄、双桥、潘切等省的党的根据地建立了联系……黎巴景走到哪里,都深受党组织的信任和工人们的爱戴。
1939年中,黎巴景前往大叻(林同)工作。在一位在帕拉索酒店波伊贝普党支部工作的同乡狱友的帮助下,黎巴景给一个经营别墅生意的资本家子弟上课。他指导波伊贝普党支部动员这个资本家子弟建立友谊小组,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他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阶级情感,引导他们按照党的口号进行斗争。
1939年底,黎巴景离开大叻,前往潘朗活动。党组织安排他担任协成贸易公司的秘书。他在这里的活动被曝光后,他便迁往西贡。1941年4月23日,西贡警察局报告第2539号发现黎巴景“与当地积极分子保持联系,并在西贡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交趾支那总督于1941年4月25日下令将黎巴景遣送回乡。
1941年5月29日,中部地区总督府发布命令,逮捕黎巴景,并将其送往李希特别劳改营,理由是“黎巴景是一名主要活动家,为了公共安全,必须孤立他的反对活动”。
在承天顺化省李希监狱,黎巴景结识了许多老朋友。他们都是二战爆发后被敌人逮捕收编的中北各省的干部和党员。他深受战友们的信任,被选入囚犯代表委员会。黎巴景每天都代表囚犯与监狱管理层联系。在狱中,黎巴景坚决反对狱警虐待囚犯。敌人知道黎巴景是“永不屈服的囚犯”,便试图将他转移到德苏监狱。
黎巴景身处西原偏远山区,虽然被敌人利用“特殊再教育”制度逐渐杀害,但他仍然对革命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同志们宣讲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会议的决议。他劝告大家保持战斗精神,等待时机冲出牢笼,与同志和同胞们一起,为祖国夺回自由和独立。
1941年10月18日,交趾支那总督致函中越驻军总督府,要求黎巴景重返西贡警备总局。在交趾支那起义沸腾的背景下,黎巴景同志于1941年底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刚满30岁。
黎巴景同志鲜活的战斗一生是苏联故乡义静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