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景蓉同志(1902-1933):闪耀的革命意志和信念
Le Canh Nhuong是义安省Thanh Chuong区Xuan Lam公社(现玉山公社)Phong Nam村一个贫穷木匠家庭的儿子。
黎景蓉的父亲黎景蓉很早就去世了,当时蓉八岁,弟弟通(Ton)还不满半岁。蓉的母亲阮氏咏(Nguyen Thi Vinh)每天出去打工养育孩子。在丰南省,几乎全村的人都出去打工,免费耕田,所以蓉的母亲不得不去白河乡(Anh Son)找工作。每次母亲逆流而上,蓉的兄弟姐妹就独自留在家里,既没有母亲的温暖,也没有食物。曾经有一次,母亲逾期不归,蓉兄妹连续四天只吃豆薯而不是米饭。
然而,无论Vinh太太多么努力工作,她仍然无法挣到足够的钱来养活两个孩子。由于工作太辛苦,她也经常生病。家庭状况迫使她考虑让Nhuong找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最终,她不得不再婚,希望依靠他人抚养Ton。
阮11岁时,开始了他的仆人生涯。做了五年仆人后,阮回到叔叔家学习木工。从此,阮每天都要跟着叔叔扛着锯子、刨子和凿子,去各个村庄找活干。这个15岁的少年,站在一棵比人高两三倍的树旁,必须伸开整个身子才能拉动锯子。阮每天的饭菜,都是用汗水,甚至是泪水换来的。做木工,阮走遍了各处,听取了不少意见,知识也得到了拓展。

当时,清昌县的爱国志士们正在成立“报社”,宣传革命,聚集进步青年。阮氏白天打工,晚上听报,对报社的工作毫不犹豫。青年协会和印度支那共产党的传单也传到了阮氏手中。阮读了传单,虽然不太明白,但他知道革命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穷人……阮氏非常高兴。阮氏等人动员丰南县的巡防队兄弟与地主斗争,争取先收割,保卫自己的田地。无奈又愤怒的丰南县地主和村长只好请县里的地主来评判。但最终,在巡防队兄弟和丰南村民的共同努力和民心的驱使下,主仆双方都不得不妥协。然而斗争的胜利仅仅体现了团结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的生活。
随后,1930 年 5 月 1 日国际劳动节在永安、滨水和清章爆发抗议的消息,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丰南,让像黎景蓉这样的人兴奋不已。
几天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党的干部富同志来看望阮。这就像旱灾遇上雨。阮认真地听着富同志说的每一句话。他说,要想摆脱压迫和剥削,就必须发动革命,像苏维埃俄国那样成为共产主义者,推翻资本主义帝国、封建地主和官僚统治。他毫不掩饰自己将要经历的艰辛,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富同志最初给阮布置了一些紧急任务,为全县的群众运动做准备。
1930年6月1日,3000多名青章农民、大批妇女和学生首次参加示威游行,并向县公所提出诉求,抗议法国帝国主义镇压边水和行林的示威活动。他们要求释放被捕者,赔偿示威中被枪杀者家属;要求减税并将税款推迟到10月份;要求取消巡防费和其他税费。阮先生参加示威游行时,自称是革命群众,是“为未来而战的战士”。
游行结束后,1930年7月的一个晚上,阮被邀请到春祥村参加一个聚会。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阮被接纳加入共产党。他成为丰南村的首批党员之一。
黎景蓉在阶级利益的觉醒和革命真理的照耀下,以神奇的力量和平和的心态投入斗争。他与党员和群众一道,紧急准备全县农民大规模斗争,继续提出要求,要求落实县长潘清祺在上次示威游行中签署的各项条款。

1930年9月1日,黎景蓉率领凤南派,带领两万名清章县农民,像洪水一样涌入清章县,烧毁了县衙,捣毁了监狱,砸毁了法国资本家在罗市场经营的芳丹酒铺,捣毁了县长潘时攀的家宅。之后,他们计划向清官站进发,决心找到逃跑的县长。但当他们听说荣市的士兵刚刚抵达时,抗议者们立即折返包围了他们。黎景蓉心中立刻发出命令:
- 每 4 名警卫配备一名士兵。
- 让士兵们把枪指向地面!
——工农联盟!
数千人的欢呼声如同声浪般回荡在枪手们的意识中,他们手中的枪,缓缓地垂落于地……
全县范围的示威游行取得了胜利。政治和权力都掌握在村委会和红色农民协会手中。阮的喜悦中夹杂着他刚刚呼吸到自由空气的自豪。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为人民、为党服务的事业中。
阮虽然脾气暴躁,但思维灵活,行动果断果断,足智多谋。看到有人在集体任务面前犹豫不决,阮立刻勃然大怒。但过了一会儿,他平静地解释道:“同志,革命不能胆怯!帝国主义者和暴君根本不尊重我们!”
阮氏身材高大,额头宽阔,眼睛大大的,走到哪里都习惯随身携带长矛。因此,他的战友们常常把他比作一位战斗中的战士。无论阮氏做什么工作,只要他参与,战友们就感到安心。无论是在镇压暴君和特务的示威游行中,还是在为人民借米救济饥民的斗争中,阮氏总是身先士卒,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
1931年1月,丰南党成立了独立的支部,阮氏荣被任命为负责自卫工作的副书记。不久,在困难时期,他被任命为支部书记。
在义静工农的铁锤斧头打击下,敌人再也无法掩饰其阴险的嘴脸。他们集中兵力,在农村地区,尤其是青章县实施残酷的恐怖统治。他们还举行了“黄旗游行”和“发放投降证”。
当时,敌人在春林县饶冈、春邦、乔昆、春祥和玉山等地设立了哨所。每隔几个村庄就设立一个岗打站。他们昼夜不停地派士兵和脚夫搜捕遭到敌人多方围剿的丰南党员和干部。
面对这种情况,黎景润根据县委和总委的政策,在巩固党支部的同时,还懂得如何巩固群众组织,尤其注重巩固自卫力量。他懂得如何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筑起围墙,抵御敌人,保卫人民,保卫干部。他还动员青年,教育和组织儿童军,参与保卫安全的工作。儿童军是警觉灵敏的“眼睛”和“耳朵”,在许多情况下有效地协助了峰南自卫队。
1931 年 4 月,阮被任命为春林总部执行委员会委员,从春阳搬到丰南,并驻扎在阮的家中。
在邻近村庄受到敌人严密控制和监视的情况下,确保总委员会办公室的安全以及总委员会与党支部的联络成为越南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
黎景蓉身先士卒,坚持不懈地组织和领导方南党员群众游行示威,进行示威游行,镇压焚烧投降证、撕毁黄旗的反动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维护了运动的胜利。他指挥方南和月峰民兵解围春祥村,解救被敌人俘虏的干部,夺回文件……
面对敌人白色恐怖政策的严峻挑战,直至1931年5月,丰南支部党员依然展现出坚定的忠诚,丰南群众依然坚定不移。运动领导人黎景蓉同志忠于职守,在指挥抗敌斗争、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经验丰富。丰南支部办公地点依然安全。尽管被夹在春祥和玉山两大敌军据点之间,丰南仍然是邻村干部的临时避难所。
从1931年5月底起,敌人两次包围了丰南村,党员干部在人民的庇护下两次逃脱。
由于形势所迫,党的支部无法继续留在村里,阮氏将所有暴露的党员带到距村子 7 公里的 Trang Ri 营地(现位于南丹县南兴公社),以保存力量并继续战斗。
白天,阮氏和他的兄弟们到山沟里印制传单;晚上,他们把传单带回村里分发。当权者们既害怕,又惊慌,又愤怒。他们四处搜捕,希望把共产党员全部“清除”。由于抓不到任何干部,他们便开始抢劫和折磨人民。然而,每天晚上,来自长里的阮氏都会手执长矛,卷起裤腿,带着兄弟们回到村里分发传单,并与民众见面,鼓励他们保持斗志。
1931年7月,长里根据地暴露,总委员会指派阮与省委联系。其余同志则改名换姓,逐步向上游迁移寻找工作,等待联系。
阮带着3钱前往安山。他非常节俭地花钱,但最终还是花光了。很多天他不得不挨饿,或者吃无花果代替米饭。很多个夜晚,他不敢在村里睡觉,只能跑到森林里,睡在树枝上。每到一个村子,他都以找工作为借口,找到省委办公室。到达清山后,他联系上了。
省委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去寻找兄弟们。尽管敌人时刻严密监视,阮仍然前往安山县的村庄,召集那些等待汇合的兄弟们,并组织他们搭起竹筏,顺着多良河顺流而下,直达省委所在地永江。
不久,帮主陆克和帮副手安山得知了省委的所在地。他命令杜良站长调集军团士兵、绿衣士兵和脚夫,从永江到长同包围了省委。省委不得不迁往侗族村的树林里。
不到一个月,他们的新住所就被发现了。机构搬到了另一片森林。从那以后,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不超过一周。每次搬家,那些还有些力气的人都会尽力帮助生病的兄弟们跟上他们。疾病和饥饿正在摧毁他们的身体,但对党和革命的信念依然在他们心中闪耀。
阮先生总是行动迅速、积极主动。他勤奋工作,不让任何闲心事阻碍他。每次搬到新住处,他都会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为重新点燃运动的热情做好准备。
1931年8月,省委只剩下刘同志一人。当时,省委代表是直接领导乂安省委的方同志(即黎春道同志)。同志们决定派干部到各县了解情况,为巩固省委做好准备,并制定工作方向和政策。阮同志和黎春道同志被派往南丹县。由于尚未与根据地建立联系,两位同志留在了泰寺。白天,他们印制传单,晚上则深入村庄散发传单,建立联系,收集信息。
1931年9月,黎春道同志与安山、清章、南丹等县建立联系后,在长溪洞召开会议,选举省党部执行委员会。阮同志获准出席会议,并被任命为财政委员会委员,由黎春道同志担任主席。
面对敌人的疯狂恐吓,特派员办事处不得不不断搬迁。敌人向各地发出通缉令,通缉黎春道和黎景蓉。有一次,黎春道、阮功略和黎景蓉三位同志差点全部被捕。
根据地区党委的政策,省委办公地点必须逐步向平原地区迁移,以紧跟地区发展方向。因此,省委办公地点决定迁往长里。
1931年12月,阮被派往南丹建立基地。敌人设下网要抓捕他。但他逃到了安福的一个营地。
“无论如何,一定要继续行动!”——黎景蓉在安福营躲藏的日子里,这个想法促使他主动联系省委。他刚抵达昆山,就落入了敌人手中。那天是1932年4月18日。
敌人劝诱不成,便对他施以极其残酷的酷刑。他们强迫他跪在一根竹竿上。如果他的膝盖从竹竿上滑落下来,他们就打他。他们把他的双手紧紧绑在身后,吊在一根横梁上。在他面前,埋着一根竹竿,竹竿上的节都剥光了。他吊得太累了,就用脚趾抵着竹竿,双腿被扭断,疼痛更加剧烈……
无论打多少拳,阮都喊不出一个字。尽管被打得痛不欲生,他仍然大声斥责官员,直到昏过去。每次他恢复意识,敌人都会盘问他。但最终,他们只得到一个答案:“我不知道。”
尽管他们没能从 Nhuong 口中得到任何解释,但他们仍然判处他终身监禁,并将他送往荣市监狱。

在狱中的日子里,他从未流露出任何动摇或恐惧。当时荣市监狱里,有个臭名昭著的恶棍,名叫巴。他经常带着一根末端带钉子的鞭子进牢房鞭打囚犯。每次挨打,阮都会义愤填膺,大声咒骂。巴队长勃然大怒,威胁要枪毙他。他把他带到前面,举起拳头:
- 如果可以的话就射击吧!
Nhuong的过激行为让三队心生警惕。但狱友们仍然劝Nhuong在不必要的争斗中不要太冲动。
在狱中,犯人们自发组织了各种活动,比如听故事,出版了一份名为《狱中散》的口述报纸。这份报纸不用纸,不用墨水。编辑部安排每个人负责一篇文章。报纸“出版”后,每人负责朗读自己写的文章。阮先生喜欢在狱中听报纸,收集新闻,并分享给狱友们。阮先生乐此不疲地聆听张文灵讲述革命斗争的故事。他从中找到了信心,也找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狱中,阮先生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这样出狱后才有足够的“资本”来做自己的工作。
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笔:一根削尖的木棍插在一瓶装满水的Nhi Thien Duong油里。纸已经放在监狱的地板上了。写一会儿,水干了,他就可以继续写……
1933年1月初,一个寒冷的冬末清晨,北风从监狱的缝隙中呼啸而过,几名士兵打开牢房门,把阮(Nhuong)叫了出来,带走了他。监狱里没有人知道他们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汽车发动的声音让他们确信,他们要把阮带去枪决。
灰色轿车把阮送到了丰南村的村口。村里每隔五米就站着一名卫兵,道路两旁悬挂着旗帜。村里的官员们既兴奋又害怕,互相低声说着:“今天要办聚会。”
Nhuong从车里悠闲地走下来,他的眼睛被一块红布蒙住,双手被铁链紧紧地铐在身后,胸口微微弓起。Nhuong仍然咒骂着敌人:
- 你们是懦夫,你们惩罚无辜的人……
他缓缓而平静地走向已立下的标杆。此刻,有官员、战士们紧张焦虑;也有他的同胞隐隐约约地站在竹林后,用悲痛的目光望着他,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听到枪上膛的声音,他怕浪费时间,连忙鼓起全身力气,大声喝道:
——打倒法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南朝!
——印度支那共产党万岁!
五名士兵跪在他面前,瞄准他开枪。
卑鄙的法国封建南朝把黎景蓉带回家乡处死。他们用刺刀和枪炮炫耀权力,把丰南的绿野变成了刑场。然而,就在这里,31岁的共产党员黎景蓉把刑场变成了战场,揭露了南朝的丑恶,谴责了殖民者,维护了革命精神,增强了革命群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