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义安省的下垂树树皮造纸
(Baonghean.vn)—— 位于宜风乡(Nghi Loc)的风风都纸艺村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全乡仅剩约20户人家仍在从事这项工艺,但人们仍然渴望传承祖先的传统技艺。
宜风乡风富村的白氏丽女士就是从事造纸业的家庭之一。她说:“除了下雨天,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因为下雨天纸张无法烘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家里有20个模具,每天可以造两次纸,每次20张。”
![]() |
制作风纸的原料是从森林里采摘的网树树皮。 |
制作薄而坚韧、光滑的纸模,主要材料是尼特树的树皮。这种树种只生长在义安省高地各县的森林中,例如桂丰县(Que Phong)、贵州县(Quy Chau)、奇山县(Ky Son)和祥阳县(Tuong Duong)。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必须经过多个阶段,所有步骤都必须手工完成。首先,要剥去尼特树的叶子,只留下树干和树枝。接下来,刮掉外层的丝状物,分离果肉,丢弃里面坚硬的果核。挑选出来的果肉会被切成薄片,塞入浓石灰水,煮上一天。
![]() |
浸泡在石灰水中 |
每50公斤桶原料,需要消耗20公斤煤。待煤烧尽,也正是熟化的时候,就把煤取出,放入研钵中捣烂,直至光滑,再洗净,取出清水,放入缸中,涂抹筛模(称为织纸)。织纸工序虽然轻松,但需要技巧和毅力,因此通常由女性承担。
工人舀出纸浆水,放在竹竿上沥干水分。当纸模上只剩下纸浆时,工人就把它拿出来晒干。纸模干了之后,就可以撕下来,形成一张薄薄的、不透明的、透明而坚韧的纸片,这就是风纸制品。
![]() |
丰富造纸村的人们正在晒纸。 |
在造纸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工匠的细心和一丝不苟。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需要经验和家族秘诀的一步,是生火——将尼特树皮放入浓石灰水中煮沸时,必须保持高温。据经验丰富的老人们介绍,都纸可以保存数百年而不腐烂。都纸之所以如此耐用,是因为都纸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和放湿能力。
据在丰富县打工的家庭介绍,平均而言,一个有两名主要工人的家庭,在炎热天气下每天最多只能织出80张,阴天时也只能织出50-60张,每张售价2500越南盾。扣除日常开支后,每户每天的收入约为14万越南盾。虽然收入不高,但足以维持日常开支。
![]() |
将纸从模具上撕下来。 |
风纸制作行业的资深人士范氏秋女士忧心忡忡:“我今年快60岁了,从事这个行业30多年,但现在工业用纸产量很大,风富县的风纸制作行业正在逐渐衰落。因此,我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机制,鼓励和支持新的科技知识,为我们的手工艺村民找到出路,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职业为生,传承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
![]() |
完成做论文 |
此前,省内外客商纷纷前来购买纸,用于贴扇子、包香、保存海鱼等。但如今,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已逐渐减少,只有罗门、会门、琼琉、演州等地的客商前来购买,用于贴鱼、包香等。
宜风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仲孝先生表示:“2007年12月,风富都纸艺村被评为省级手工艺村,每年从该工艺村获得约7亿越南盾的收入。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用纸也开始普及,因此风富都的纸艺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当地政府正致力于与企业、合作社联盟和宜安手工艺村协会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消费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将继续鼓励居民注重培养和提升技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守贤-玉梅
(宜禄电台)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