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学生考试多次违规
考试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对队伍的培训,有可能暴露考试题目,缺乏客观性。
2018-2019学年初,教育部督察局对教育培训部质量管理司开展的一系列问题检查结论指出,该司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全国优秀学生考试组织工作中存在诸多违规行为。
在考试出题委员会中,一些成员参与了出题,同时还负责培训和指导考试团队。同时,许多科目,例如文学2、信息技术3和法语4,出题数量非常少。教育部督察局表示,出题流程的执行和考试题目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存在泄露机密的风险,且缺乏客观性”。
参加2018年全国高中考试的考生。照片:阮东 |
2015-2017年全国优秀学生会考的评分也存在诸多错误,统一成绩单上只有1、2号考官的统一分数,没有上述各考官的分数,且5个科目考试的所有科目中,两个考官的分数均无差异。
检查结论指出:“统考卷面成绩与录入计算机的成绩不符;化学理论考试成绩录入计算机的记录(2017年1月5日)没有考试委员会秘书的确认签字。”
根据《全国优秀学生考试规定》,考试委员会成员不得参加复试委员会。然而,2017年考试复试委员会中有成员担任主考官。教育部督察组在审查复试后分数发生变化的4份试卷时,未按规定开具和检查试卷袋的记录。阅卷小组的记录未能准确反映考试分数的实际增长情况。
教育部督察局的结论写道:“代码为0436xxxx的试卷从零分变成了三等奖……重考前是11.5分,重考后是12.5分。根据阅卷小组的重考报告,原因是加分错误,但经核对试卷分数后发现,并非加分错误,而是负责重考的考官对用紫色墨水书写的部分加分。” 其他考生的试卷也因同样的原因和实际情况被加分。
教育部督察组的结论引发了人们对全国优秀学生考试客观公正性的质疑。1月22日上午,教育部质量管理司发布书面回复。该部门承认训练和指导球队的局限性一些单位在考试前专门邀请老师或带学生组队到河内进行复习,引发了人们对考试组织和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的质疑。
多年来,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质量管理系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克服局限性。具体来说,该系动员了在国外接受过培训的年轻干部、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地区等参与考试的专业工作。邀请退休干部、教师和讲师提出拟议主题,并参与考试编题和评分委员会的工作,但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
成立考委会的原则之一是不派全国优秀学生竞赛参赛队的老师参加考委会。拟定的试题由出题人密封寄送,质量管理部以密封铁盒保密保存,并完整送达隔离区的考委会。
“该提案并非针对少数人。从提案的构思来看,考试委员会至少要修改原有试题的70%,形成考试的正式试题和备用试题。这些试题只有经过起草小组成员独立制定和审核,并在提交给委员会领导审批的会议记录中一致签署后,才能成为正式试题和备用试题。”质量管理部的文件写道。
该部门还表示,监考、评分、评级和录入分数等工作均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并接受督察局官员和公安部(A83)的监督。此外,所有科目的评分过程均由摄像头全程记录,数据保存12个月。
质量管理司在听取全国优秀学生考试组织工作的意见时表示,将继续全面梳理全国优秀学生考试,创新考试工作。2020年后,参加地区性、国际性奥运会比赛的国家队训练也将朝着进一步放权、促进教育培训机构自主化的方向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