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早晨的热情
(Baonghean.vn)——这些年轻人既是党员又是村长,他们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成为党委、政府和重新安置在石岸乡(Con Cuong)的丹莱族人之间的桥梁。
从这里开始,帮助那些面临失去党支部风险的村庄巩固其基层党组织,为人民建设新生活创造条件。
从村庄建设“核心”
石岩公社石山村(Con Cuong)这是一个安置村,居住着55户丹莱族家庭。经过15年的艰难定居,村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在普孔山脉,数十公顷的相思树林郁郁葱葱。加上8公顷种植得当的水稻和蔬菜,为丹莱族人民在新土地上安居乐业创造了可持续的生计。
![]() |
石银乡石山村村长黎文豪在其家族种植的相思树示范苗前。照片:清琼 |
石银乡党委书记阮冼明指着普孔山上3公顷茂盛的相思树说,这是党员、石山村村长黎文豪(1984年生)的示范项目——他是第一个大胆运用这一模式鼓励丹莱人民开垦荒地和贫瘠土地,在当地种植工业相思树;同时,推广水稻种植和畜舍建设,以发展经济。
当他逐渐摆脱贫困后,黎文豪与当地党委和政府一起创造资源,发展党员,加强村级党支部建设。
2007年,石山村还没有党支部。作为村长,黎文豪深知,发展强大的基层党组织是村庄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党员必须懂得如何带领村民开创新生活。因此,他积极指导并陪同乡、区委开展工作,鼓励和激励典型人才培养和加入党。
![]() |
| 石岸县的少数民族放弃了刀耕火种和轮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共同开垦荒地,专注于水稻种植,发展农业生产。照片:Thanh Quynh |
这场运动分为两个方向,主要针对两股力量:一是具备能力和素质的青年,二是深受村民信赖的村中长者、村长和德高望重的人士。正因如此,2007年,石山村成立了党支部,最初有5名党员。如今,该支部已发展到8名党员……更重要的是,村民对党的认识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黎文豪坦言:如果思想不稳,人民不理解自己所享有的政策和方针,又如何努力稳定生活、创造可持续的生计呢?正是这种担忧促使我与党组党员紧密合作,逐步改变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参与劳动生产运动,建设新生活……
团结的“粘合剂”
“维文孝有两个第一。第一,他是巴哈村第一个高中毕业的人。第二,他是村里年轻人中经济状况最稳定的党员,拥有5公顷相思树、20只山羊和10多头牛,”村里的长者罗廷桂(1947年生)在我们拜访时高兴地分享道。石岩公社巴哈村。
![]() |
巴哈村村长(昆强)维文孝在其综合畜牧养殖模式展示。照片:清琼 |
巴哈村共有69户人家,其中35户是丹莱族人,34户是泰族人。维文孝(1988年出生)是一位年轻的党员,被任命为村长,因此他一直努力成为当地丹莱族人和泰族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泰族人长期居住在巴哈村,而丹莱族人则是在2019年才迁居至此。丹莱族人在新居之初,生活和生产文化与泰族人存在诸多差异。他们还形成了“内聚落”和“外聚落”的概念(内聚落属于泰族人,外聚落属于丹莱族人)。村里的会议也必须针对每个聚落分别召开。
![]() |
| 牲畜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帮助石银乡村民获得更多生计,从而可持续地摆脱贫困。照片:Thanh Quynh |
为了消除这种隔阂,村长维文孝与乡镇和县级官员一起,直接指导村民发展经济,提供技术培训,并向村民分发种植玉米、水稻、蔬菜和饲养牲畜的种子。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维文孝将丹来族的年轻人聚集到他的模式中,学习经商之道。在村长的凝聚力下,巴哈村的村民们如今已融洽地聚在一起,开展村内文化活动,并发展经济。
在基层建设方面,巴哈村党支部10名党员中,有一名丹莱族党员,名叫拉文贝。今年,村长维文孝和村党支部选拔了3名优秀人才参加党的意识培训班并完成入党手续,其中2人是丹莱族人。
![]() |
石岩公社(Con Cuong)巴哈村党支部会议。照片:清琼 |
亲眼见证石银地发生的全面变化,昆强县委书记阮廷雄表示:“少数民族,特别是丹莱族人民,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党委的关注和支持。当地已切实落实了相关政策。”省委2016年8月10日第01-DA/TU号项目为了在全区各乡镇,特别是石山、克嘉、巴下等村庄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对地方党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巩固做出了明显改变。
此后,民族团结精神得到增强,政治形势保持稳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得到同步贯彻落实,为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