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早晨的热情

清琼 DNUM_CEZABZCACD 08:25

(Baonghean.vn)——这些年轻人既是党员,又是村长,他们同时承担着两个角色,成为党委、政府和迁居到Thach Ngan公社(Con Cuong)的Dan Lai族人民之间的桥梁。

以此为切入点,帮助面临失去党支部风险的村庄巩固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建设新生活创造前提。

以村庄为“核心”建设

石岩公社石山村(Con Cuong)是一个安置村,居住着55户丹莱族居民。历经15年的艰苦定居,村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在普孔山脉上,数十公顷的金合欢树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加上8公顷水稻和蔬菜的高效种植,为丹莱族人民在新土地上安居乐业创造了可持续的生计。

铜江省石岸乡石山村村长黎文豪在自家种植的相思树模型前。摄影:Thanh Quynh

石岸乡党委书记阮丹明指着普孔山上3公顷茂盛的相思树说,这是石山村党员村长黎文豪(1984年生)的典型代表,他率先大胆示范,鼓励丹莱族人民开垦荒地、贫瘠土地,在当地种植工业用相思树,同时,还实践种植水稻、建设畜圈,发展经济。

在逐步摆脱贫困的同时,黎文豪还跟随当地党委、政府为发展党员、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开辟了道路。

2007年,石山村还没有党支部。作为村长,黎文豪深知,发展强大的基层党组织是推动村庄发展的前提,党员必须懂得带领群众建设新生活。因此,他积极建议并配合公社、区党委,鼓励和动员典型,培养和锻炼自己,争取入党。

石岸县的少数民族放弃了刀耕火种和轮耕作制,共同开垦荒地,专注于种植水稻,发展生产。图片:Thanh Quynh

此次活动分为两个方向,主要针对两支力量:一是有能力、有资质的年轻人,二是村里由村长、村长和村民信赖的有影响力人士组成的队伍。得益于此,2007年,石山村党支部成立,当时只有5名党员。如今,党支部已发展到8名党员……更重要的是,群众对党的认识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

黎文豪坦言:“如果意识形态不稳定,民众不理解自己应享有的政策和指导方针,又如何努力稳定生活、创造可持续的生计呢?”这种担忧促使我与支部党员密切合作,逐步改变民众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此,民众相信地方党委和政府会积极参与劳动生产运动,建设新生活……

团结的“粘合剂”

“魏文孝有两个第一。首先,他是巴哈村第一个高中毕业的人。其次,他是村里年轻人中经济状况最稳定的党员,家里有5公顷的金合欢树,20只山羊,10多头牛。”村长卢廷贵(1947年出生)在我们拜访时高兴地分享道。石岩公社巴哈村。

铜江省石岸乡巴哈村村长魏文孝在参观他的综合畜牧养殖模式。图片来源:Thanh Quynh

巴哈村共有69户人家,其中丹莱族35户,泰族34户。韦文孝(1988年出生)是一名年轻的党员,肩负着村长的重任,他始终努力成为连接丹莱族和泰族人民的纽带。

泰族人长期居住在巴哈村,而丹莱族人家则是2019年才迁入定居。迁入初期,丹莱族人的生活生产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并有“内聚”和“外聚”的观念(认为内聚属于泰族,外聚属于丹莱族)。每个聚落还必须单独召开村民大会。

牲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帮助石岸乡的居民改善生计,实现可持续脱贫。图片:Thanh Quynh

为了消除这种隔阂,村长魏文孝与公社和县级官员一起,直接指导村民发展经济,提供技术培训,并分发种子,供村民种植玉米、水稻、蔬菜和饲养牲畜。魏文孝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将丹莱族的年轻人聚集到自己的村子里,学习如何经商。在村长的领导下,巴哈村的村民如今已经融合在一起,聚在一起,在村里开展文化活动,发展经济。

关于创建党员队伍工作,巴哈村党支部10名党员中,有一名丹莱族党员,名叫拉文拜。今年,村长魏文孝和村党支部已创建了3名优秀党员党员队伍,参加党性培训班并办理入党手续,其中2名是丹莱族人。

石岩公社(Con Cuong)巴哈村党支部召开会议。照片:清琼

见证石岸县全面变化的昆强县委书记阮廷雄表示:“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丹莱族群众,始终受到各级党委的关心和支持。该县有效落实了省委 2016 年 8 月 10 日 01-DA/TU 项目为了在该县各街村,特别是石山、柯嘉、巴哈等村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在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巩固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那时起,民族大团结精神不断增强,政治局面得到维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同步贯彻落实,为人民生活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石岩早晨的热情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