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披,一位具有伟大爱国精神的知识分子
孙光披同志被誉为“具有伟大爱国精神、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坚持不懈奋斗、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以达到真正革命者水准的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孙光披于1900年出生于清章县武烈乡的一个儒家家庭,父亲是单身汉孙嗣定。
孙光披的家乡以人杰地灵而闻名。黎利将军潘达在追击明朝侵略者时英勇善战,在武烈县牺牲。当地民众为纪念他修建了白马庙。武烈祠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爱国儒生聚会、探讨文学、探讨时事的场所。祠内竖立着武烈子弟通过香、会、定科考试的姓名石碑。从成泰国王统治时期到1945年八月革命,武烈县一直是该县的首府。

武烈人民积极响应并参加了19世纪末的反法运动——万丹—干王运动和20世纪初潘佩珠领导的同益运动。
孙光披自幼随父学习汉字,并接触了义安文人充满激情的爱国诗歌和文学作品。他的叔叔们以及祖父的学生——二等博士阮生色、一等博士阮政、学士邓如海、二等博士邓仲灿、一等博士邓太旦……——之间关于国家命运、抗法救国运动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孙光披的脑海里。
1920年,孙光披考入荣国立学校一年级。在校期间,孙光披一直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三年级时,他已经能够写出充满爱国情怀的短篇小说和文章。
1924年,孙光披从荣国立学校毕业后,考入河内师范学院。1925年1月25日,他与范绍、邓太梅、阮国绥等16名爱国学生组织成立了越南自由协会。
1925年初,孙光披和黎欢先生前往清化拜会黄文凯,商讨成立“福越协会”事宜。1925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在滨水荣省孔庙山,“福越协会”正式成立。创始人均为知识分子,包括:黎文焕、孙光披、吴德典……
孙光披被任命为北岐支部负责人。1925年12月5日,在潘佩珠案期间,北岐支部成员散发传单,号召民众起来抗争。
1926年7月,孙光披与陈富、潘仲平、潘仲光、阮文利、黄松等福越会成员在黎维艳的组织和指导下前往中国广州。但在越境前,他和黄松被法国秘密警察逮捕。由于证据不足,秘密警察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后释放孙光披。
1929年底,孙光披被捕。乂安省南方法院于1930年1月21日以第11号判决,判处他7年劳役和7年软禁,并将他流放到邦美蜀。在狱中,孙光披和其他政治犯以诗歌和文学创作为武器,反抗严酷的监狱制度。1933年,孙光披获释。
1934年,孙光披在荣市任教;1937年,他担任顺化私立学校校长。他积极参与国语推广协会的活动,为报刊撰稿,为印度支那大会党奔走呼号,并积极参与顺化民主阵线。
1945年8月23日,顺化起义胜利,孙光披当选为承天省革命人民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后任承天省行政委员会主席。

1946年至1963年,孙光披连续担任国会代表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国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清化省行政抗战委员会主席,第四区跨越南委员会副主席,越非人民团结委员会主席,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越苏友好协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委员,越南历史科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革命活动中,孙光披还创作诗歌、撰写历史并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和研究项目包括:1946年出版的《越南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1950年出版的《越南人民的斗争道路》;1958年出版的《潘佩珠与越南人民抗法的历史时期》……

1973年12月1日,孙光披逝世,结束了他为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一生。1973年12月5日,悼词中这样描述孙光披:“孙光披是一位光辉的知识分子典范,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坚持不懈地战斗,不断提高自己,努力锻炼自己,以达到真正革命者的标准”。
由于孙光披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家授予胡志明勋章等多项崇高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