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义安省的假僧侣村
(Baonghean.vn)—— 近20年前,义东乡(新奇)的一个村庄被冠以“假和尚村”这个不雅的称号,因为村民们互相模仿,假扮和尚,四处乞讨钱财和布施。
开车上班
三月中旬,我们得知岘港警方刚刚破获了一起来自义东(新奇)乡的假僧乞讨案,于是决定重返故乡。因为一提起义东,人们总会想起“假僧村”这个让乡民颇为羞愧的名声。然而,多年过去,我们觉得这种“职业”应该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
义东乡是一个位于庆尚北道中部、距离荣市一百多公里的贫困乡镇,坐落在孝河畔。当我们拿出刚刚被抓获的三名假扮僧侣乞讨者的照片和姓名时,乡长们并不感到意外。“这种人经常被抓。在一个省份被揭穿后,他们就去另一个省份继续行骗。我们知道,但我们无法禁止,我们已经多次宣传,但还是容忍了。”一位乡长笑着说道。
我们提到的这三人均在义东乡登记居住。二月底,他们剃光了头发,从义安省开车前往岘港。抵达岘港后,三人穿上僧袍,携带大量伪造的僧侣证件,在当地的寺庙和商铺挨家挨户乞讨。“这三人开着车,出示伪造的僧侣证件。他们声称在岘港丢光了所有积蓄,所以请求帮忙买汽油回家。”岘港一座寺庙的住持说道。

2月29日上午,该团伙出现在灵应侬诺寺(五行山县)。警方接到民众举报后,与五行山县佛教僧团执行委员会协调,传唤三人到辖区进行调查,并没收了僧袍和伪造的证件。该团伙承认冒充僧侣骗取钱财。此前,该团伙曾多次前往南方各省市,以同样的伎俩冒充僧侣行骗。
其中,42岁的VDN据说是这行里的“老前辈”。这位僧侣的住所位于10号村尽头的路边,与邻居相比显得相当体面。“他没出家,只是出来谋生而已。就在春节期间,他整天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唱卡拉OK。难道他又被人发现了?”一位年长的邻居在我们提到N时似乎并不感到惊讶。
据这位人士透露,N先生结婚已久,妻子目前在国外工作;至于他本人,行踪成谜,很少回家。他的孩子经常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每次回老家,N先生都从不承认自己是假扮乞丐的僧侣,但街坊邻居都知道。“他做这行很久了,只是羞于启齿,不敢承认。每次回老家,他都会把僧袍藏起来。”这位邻居补充道。

假僧侣职业的“资本”
离开N.家后,我们去了义东乡第五村,这里被认为是义东乡假和尚之都。“以前有很多假和尚,但现在由于劳务输出,做这行的人少了。”在第五村担任村长二十多年的黄文来先生说道。
据罗先生介绍,过去由于极度贫困,村里人纷纷涌向南方打工。在那里,人们互相学习假扮僧侣,兜售香烛、乞讨钱财、布施。这种情况大约在20年前开始盛行。“近年来,他们大多年老体衰,不再工作。有些人让子女出国打工,但子女一旦有了钱,就退出了。”罗先生补充道。
罗先生也无法估算全村有多少人从事这项工作。他只知道偶尔看报纸时,会看到村里有人被抓获。“没人敢承认自己做这份工作,所以一切都只是村民们的传言。他们总是说这个人假扮和尚,那个人假扮和尚。除了警方破案的案例,我们根本无法核实。”罗先生说道。

离罗先生家不远就是TVL先生(52岁)的店铺。L先生和他的妻子是假和尚行里的“老前辈”,几年前才“退休”。我们费了好大劲才说服L先生同意讲述他的“职业”故事。
“如果不是警察发现了,又没有报纸报道,谁也不会知道我和我丈夫在做这份工作,”L先生笑着说。将近20年前,L先生和妻子决定去南方打工。在异国他乡,他偶然遇到一个假扮僧侣乞讨的同胞。打听之后,得知这份工作轻松赚钱,又不用付出太多努力,L先生和妻子便立即辞去了公司的工作。
这对夫妇只花了几十万日元,通过一位同乡,就轻松弄到了两套僧袍和假证件。L先生随后去店里剃了光头,妻子则把头发高高束起,用头巾包住。从此,他们便在南方各省游历谋生。“我们只去几家商行,或者挨家挨户敲大户的门要。有时候我们会在城里买些香,然后高价卖掉。有时候我们会以修建佛塔为借口……”L先生说道。由于害怕遇到熟人,这对夫妇不在人多的城市修行,而是经常去西南的乡村。春节期间,L先生通常会早早离开,等头发长长了再回老家,以免引起人们的怀疑。
“大家都以为我们是工人。所以每次回家,我们都会把工具藏起来,”L先生补充道。“如果晚上干活太多,迟早会遇到鬼。”几年前,他和妻子在南方的一个省份被警察发现并驱逐出境。之后,他和妻子决定“退休”,用多年积攒的钱回到家乡开店。
据L先生说,义东县仍有许多人选择假扮僧侣谋生。他们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难以辨认。问题在于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也没有人承认自己假扮僧侣是为了谋生。

识别信号
越南佛教僧伽中央文化委员会主席、义安省佛教僧伽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释寿乐法师表示,假僧现象猖獗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僧伽的棘手问题,严重影响了僧伽的声誉。“整个新岐县至今还没有建起一座佛塔,因此僧侣也寥寥无几。”释寿乐法师说道。
据释寿乐法师所说,其实很容易辨别假僧侣。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义安省,几乎没有僧侣会乞食。在佛教中,只有南方宗和南方省份的托钵僧会乞食(身穿黄色或深黄色僧袍);而北方宗的僧尼则不会乞食。
因此,任何身着北传佛教僧袍(即黄色、蓝色或棕色僧袍)乞讨的“僧侣”,以及任何遮盖头巾的“僧侣”,都是假僧侣。更何况,当教会正式下令暂时停止乞讨活动时,所有乞讨者都可被视为假僧侣。合法的乞讨不接受金钱,只接受足够一餐的食物。因此,乞讨并接受金钱的行为属于违法。这是识别假僧侣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他们更注重索要金钱而非食物和饮水。

此外,托钵乞食的正确时间是上午,中午十二点前结束。中午十二点后继续乞食至傍晚者,属于非法行为,是假僧侣。合格的托钵乞食者举止端庄,遵循僧侣的礼仪,例如:行走缓慢而悠闲;目光向下,不左右上下;不索取任何东西;不摇铃、敲木鱼或大声诵经以吸引注意;绝对不进入施舍者的房屋,只需站在门外(稍等片刻,若无人施舍,则必须立即前往另一户人家)……
“僧侣们也不会在街上卖香。如果他们要卖,也只能在寺庙的文化产品区卖,不能在街上卖。”释陀乐法师说道,并补充说,当局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假僧侣问题的严厉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