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如同志(1900-1985):在革命事业中展现出坚韧不拔、堪称楷模的精神
黎如于 1900 年 2 月 1 日出生于义安省奠州县文潘乡燕里村外爱村里村(现奠州县奠安乡)。
安礼村以前由三个村组成。国道1号线以上是上村,路以下是东村和外村。后来,安礼村与美峪村的美泉村合并,组成了奠安乡。在通往上村、中村和外村中心的国道旁,有一个名为玄市的市场。当地人常根据市场所在位置将其称为礼市,并误读为鲁市。
赵銮市场(又称玄銮市场)是北奠州地区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丰富的市场。之所以被称为玄銮市场,是因为过去奠州、安城和琼銮三个县都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单位——同城县。玄銮市场这个名称也反映了同城县县府设于此的时期,之后县府才迁至归陵(现安城县陵城乡)。

黎如的家乡安理村,俗称安村。最初来此招募人口、建立村庄的人们如此命名,希望村庄永远宁静祥和。然而,在封建殖民时期,这里的人们鲜少享受到安宁。黎如出生几年后,法国人修建了铁路,在天理路上的老旧钢筋混凝土桥旁修建了锦宝桥。这座新桥是该地区北部最大的铁桥,距离黎如的村庄很近。后来,他们又修建了火车站,也叫安理站。
铁轮碾过铁轨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火车头的蒸汽机隆隆作响,汽笛声急促地盖过了汽车喇叭。火车尾部冒出浓浓的黑烟,散发出煤和油的刺鼻气味。也是在那时,从他所在的村庄通往富贵-己榜-芒诺的48号省道开通,卡车开始运送盐和酒,并运回各种林产品,例如:名贵木材、蜂蜜、蚂蚁翅膀、沉香、大理石、铝矿石、锡矿石、黄金和鸦片。安礼成为了北奠州地区的行政、交通和商业中心。
黎如成长于印度支那总督和克洛布科普斯基接连到访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开始掠夺这片土地的时期,而这正是他们的前任波尔杜姆提出的。黎如村庄的起点,48号公路与1号国道铁路的交汇处,正是殖民政府通过掠夺他的家园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地方。
“董清是母亲和父亲
“如果你又饿又破烂,就去东城吧。”
没人知道那首歌起源于何时,也不知道其他地方究竟有多穷,但安利在东城县的财富,至今仍是沿海地区与山丘接壤的遗迹,这些山丘的名字似乎都在与贫困作斗争。黎如年轻时,没有引水工程,土地盐碱化严重。部分土地被征用修建道路,村民们不得不辛勤劳作,修筑道路和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地面积缩小,人均产量下降,税收却不断增加。
黎如家是当地较为富裕的家族之一,也素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他的父亲黎合学过汉字,但三长科考试落榜,之后开办学校教书,后来又被邮局聘用,有时担任站长,晚年成为村长。他的母亲黎氏福出身于一个家境殷实、家风严谨的农民家庭,子女众多。黎如幼时跟随大哥学习汉字,后进入富田的法越学校就读,并于1921年通过小学毕业考试。此时黎合先生也已退休,而小学教师的退休金十分微薄。黎如的大哥体弱多病,33岁就去世了。黎如不得不辍学,报读师范班,毕业后在一所普通学校担任助教,教授幼儿园和预备班的课程。
他任教的黄长地区土地不如安礼肥沃。他的学生都是穿着棕色衬衫、光着脚的孩子,每天的饭菜以土豆和蔬菜为主,饭团却很少。黎如老师希望学生们明白家乡贫穷的原因,因此他在讲课中努力解释。然而,还没等孩子们的心灵消化他的想法,秘密警察就已经窃听了他们的谈话。
当时,在义安有福越协会,在广州(中国)有以阮爱国为首的越南爱国者,他们建立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这两个组织都主张驱逐法国殖民者,恢复国家独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与此同时,潘佩珠被法国殖民者从杭州(中国)押往河内,判处终身监禁并流放至顺化。一年后,潘周桢从法国返回,在西贡去世。这些伟大爱国者的事迹加剧了民众对敌人的仇恨,也激发了他们奋起反抗的决心,尤其是在东都运动和维新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例如义安省,潘文潘和黄长也曾是那里的活跃人物。
当地革命组织立即发起了一场悼念潘周贞、要求撤销潘佩珠判决的运动。在农村地区以及黎如任教的地方,这场运动发展迅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黎如受到了严密监视,之后校长要求他写辞职信。
由于在家无所事事,他开办了一个辅导班,教几个孩子,实际上也把它当作一个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武迈是文潘村人,刚从广州回来。他去广州参加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举办的培训班,该协会领导人阮爱国是直接授课人。回来后,武迈被上级指派负责在黄长-安理地区组织青年党支部。凭借这场群众运动,武迈的工作遇到了许多有利条件,很快就取得了成果。黎如当选为临时执行委员会成员,负责该青年党支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1929年秋,在河内成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一个支部后,曾在广州参加过培训班、也是河内印度支那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文宫联系武迈,提议在河内建立一个支部,成员也包括来自文潘-黄长两个公社的青年。黎如被吸纳进这个支部。1930年3月,文潘-黄长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改组为越南共产党支部。黎如从此正式成为越南共产党党员。
一个月后,黎如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关押在荣市监狱,直到1934年初才获释。1936年,他在家乡参与民主阵线的创建工作时,再次被敌军逮捕,先是被关押在富田监狱,后又被押往荣市,总共被监禁了近5个月。1937年,党复辟后,他当选为奠州宫党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群众运动。他直接动员捐款,帮助奠州宫民主妇女协会在富田路口和安礼镇购置了多台宽幅织布机,作为运动的联络点,并为该组织筹集资金。与此同时,印度支那民主统一战线执行委员会在宫内组织了一系列春季摊位,帮助妇女们售卖和平扇、自由蛋糕和爱心果酱……以宣传党在这一时期的斗争政策。
1937年3月22日,黎如参加了群众管理小组,迎接法国政府特使郭达访问奠州宫医务室,郭达当时正在印度支那视察局势。此后,组织了更多公共活动。奠州宫成立了教育促进会,并开办了两所私立学校。黎如也是党领导下反帝战争、保卫印度支那运动的重要干部。对于黎如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在外奔波,但他自入党以来一直为党辛勤工作。1940年初,黎如被敌军俘虏,先后被送往多莱、多托、昆嵩省的战俘营,以及邦美蜀的战俘营。直到1945年7月,他才获释。
1945年8月,黎如被任命为文潘将军领导的秘密越盟的书记,并参与领导了夺取政权的起义,随后又领导了奠州省临时人民委员会。1946年4月,他当选为奠州省政府行政委员会主席。
从当教师的年代起,历经多次秘密活动、多次危险的监禁,出狱后又迅速重返革命活动,直至成为某省革命政府主席,黎如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堪称楷模的精神,竭尽全力为革命做出最大贡献,因此深受朋友、同志的爱戴和上级的信任。
在担任奠州县县长一个月后,黎如被任命为中央财政监察局委员。1947年10月,他再次被任命为义安省越盟主席和联越党副主席。1949年7月至1960年,他当选为义安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1949年至1954年6月,他担任义安省行政抗战委员会主席。1954年8月至1956年6月,他在义安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任职,直接负责义安省英山县和河静省石河县、干禄县的土地改革工作。由于他被上级土地改革委员会认定未按规定对足够多的地主进行分类,且其家族也被认定为家乡另一剥削分子,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1955年12月,他当选为第四区祖国阵线委员会委员。1956年4月,他担任义安省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1971年12月,他当选为越南祖国阵线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继续担任义安省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和义安越苏友好协会主席,直至1974年。此后,直至义安省与河静省合并,他仍以顾问身份当选为义安省祖国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
自1974年退休后,黎如先生回到荣市河辉塔坊肯北街区的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待人亲切。他曾担任过该街区党组组长。近八十高龄时,他仍经常骑自行车参加街区和市里的会议。他还曾担任过街区长老会组长,负责所有工作。黎如先生只学过中文和法文,但他坚持每天学习和提升自己,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法文。在中央监察局工作期间,他曾审讯过一些被俘的法国战俘,以其出色的沟通能力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即使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
凭借这样的美德和奉献精神,黎如先生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以及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的嘉奖:
- 法国抵抗运动一级勋章
- 美国抵抗运动一级勋章
- 一级独立勋章
以及其他许多高贵的勋章和徽章
晚年,他和妻子黎氏弼与子女和孙辈们住在一栋低矮的三室瓦房里,房子有木柱和抹着软木的墙壁。屋里最值钱的家具是一套老旧的红木沙发,是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在他退休时赠送的。1985年8月8日,他在这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