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如同志(1900-1985):革命事业中坚韧不拔、模范精神的闪耀者
黎如于 1900 年 2 月 1 日出生于越南义安省演州县万潘乡安里村 Ngoai 村利村(现为越南义安省演州县演安乡)。
安里村原有3个村庄。1号国道上方是上村,公路下方是同村和义村。后来,安里村与美瑙村的美泉村合并,组成了田安乡。在通往上、忠、义三村中心的国道旁,曾有一个名为玄市的市场。当地人常以其所在地为名,称之为“里市”,也常将其误读为“鲁市”。
楚鲁市场,又称玄市场,是北演州地区规模最大、商品最齐全的市场。之所以被称为玄市场,是因为过去,演州、安城和琼吕三个县都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同城县。玄市场这个名字标志着同城县的总部曾设在这里,后来迁至归陵(现安城县朗城乡)。

黎如的村庄,安里村,俗称安村。最初来此征集人口建立村庄的人们,以为自己能永远过着平静的生活,于是便以此命名。但事实上,在封建殖民时期,这里的人们很少享受到平静的景象。黎如出生几年后,法国人开通了铁路,在天理路上那座古老的钢筋混凝土桥旁修建了一座供火车通行的甘宝桥。这座新建的桥是该县北部最大的铁桥,靠近黎如的村庄。后来,他们修建了一个火车站,也叫安里火车站。
那时,铁轮碾过铁轨发出的怪异声音,火车头上蒸汽机的轰鸣声隆隆作响,火车的汽笛声急促地盖过了汽车喇叭声。车后冒出浓浓的黑烟,弥漫着煤和石油的怪味,刺鼻难闻。就在那时,从他村到富贵—格榜—芒诺的48号省道开通了,卡车运来了盐和酒,也运回了珍贵木材、蜂蜜、蚁翼、沉香、大理石、铝矿石、锡矿石、黄金和鸦片等林产品。安里成为北演州地区的行政、交通和商业中心。
黎如成长于印度支那总督和克洛布科普斯基相继来越、老挝、柬埔寨三国,这是由其前任波尔杜梅提议的。黎如村子入口处48号公路与1号国道铁路的交汇处,见证了殖民政府通过掠夺他的家园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Dong Thanh 是母亲和父亲
“如果你饿了,衣服又破了,就去同城吧”
没人知道这首歌的起源,也不知道其他地方究竟有多穷,但安利在同城县的钱,依然是沿海山区的遗迹,那里有“汉卓”(Hon Tro)、“昆仁”(Con Nhan)、“博吕”(Bo Luy),这些名字似乎都与贫困相映成趣。黎如县年轻的时候,没有引水灌溉工程,土地是盐碱地。为了开路,部分土地被占用。村民们不得不辛勤劳作,修建道路和桥梁。田地越来越窄,人均产量下降,税收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黎如家是当地比较富裕的家庭之一,也有着怜悯贫苦的传统。他的父亲黎合学习汉字,未能通过三中考试,于是开办学校任教,后来被聘到邮局工作,有时担任站长,年老后成为村里的第一任站长。他的母亲黎氏普出身于一个富裕而守纪律的农民家庭,子女众多。黎如小时候随长兄学习汉字,后进入富田的法越学校就读,并于1921年通过小学考试。当时,黎合先生也已退休,小学教职工的退休金微薄。黎汝的长兄长期患病,33岁时去世。黎汝不得不辍学,报考师范培训班,毕业后成为一所普通学校的助教,教授幼儿园和预备班。
他任教的黄长地区土地不如安利地区肥沃。他的学生们都是穿着棕色衬衫、赤脚的孩子,每天吃的土豆和蔬菜比饭团多。黎如老师希望学生们明白家乡贫困的原因,于是在课堂上试图证明这一点。然而,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能够理解他的观点之前,秘密警察就已经听闻了。
当时,乂安省有“福越协会”,广州(中国)也有以阮爱国为首的越南爱国人士,并成立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他们都主张驱逐法国殖民者,恢复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与此同时,潘佩珠被驻中国杭州的法国殖民者押往河内,被判处终身监禁,并被流放到顺化。一年后,潘周桢从法国回国,在西贡去世。这些伟大爱国者的消息激起了人民对敌人的仇恨,也增强了人民奋起反抗的愿望,尤其是在同游运动和维新运动蓬勃发展的义安等地,而文潘和黄长也是那里的热点地区。
当地革命组织立即发起了一场运动,悼念潘周桢,并要求撤销潘佩珠的刑罚。这场运动在黎如任教的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并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黎如受到严密监视,后来校长要求他写辞职信。
家里闲着没事,他就开办了一个辅导班,给几个孩子上课,主要作为联络和活动的场所。武迈是万潘村人,刚从广州回来。武迈去那里参加越南革命青年协会举办的培训班,领导人阮爱国是该协会的直接指导老师。回来后,武迈受上级指派担任联络员,负责在黄长-安里地区组织青年党支部。在这场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武迈的工作遇到了许多有利条件,并很快取得了成效。黎如被选入临时执行委员会,负责这个青年党支部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1929年秋,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一个支部在河内成立后,曾在广州参加过训练班的陈文恭,也是河内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联系武梅,希望在河内建立一个党支部,成员也是来自万潘—黄长两公社的青年。黎如被吸收进了这个支部。1930年3月,万潘—黄长印度支部改组为越南共产党支部。黎如从此被正式承认为共产党员。
一个月后,黎如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关押在荣市监狱。直到1934年初才获释。1936年,他在家乡为民主阵线的诞生工作时,再次被敌人逮捕,关押在富田监狱,后又押往荣市,共被监禁近五个月。1937年,党恢复后,他被选为演武宫党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群众运动。他直接动员捐款,帮助演武宫民主妇女协会购买位于富田路口和安里路口的一批宽幅织布机,担任运动联络员,并为组织筹集资金。与此同时,驻宫的印度支那民主统一战线执行委员会还组织妇女们设立了多个春季摊位,售卖和平扇、自由饼、爱心果酱……宣传党当时的斗争方针。
1937年3月22日,黎如参加群众管理团,欢迎法国政府特使高达视察印度支那局势,并参观了演州宫疗养院。从此,黎如组织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随着教育促进协会的成立,演州宫还开办了两所私立学校。黎如也是党领导下负责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保卫印度支那的关键干部。自入党以来,黎如在外漂泊了很长时间,为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40年初,黎如被敌人俘虏,先后被关押在多莱、德苏、昆嵩等地的集中营,后来又被关押到邦美蜀。直到1945年7月,他才被释放。
1945年8月,黎如被任命为万藩将军秘密越南同盟会的书记,领导了夺取政权的起义,并随后成立了演州州临时人民委员会。1946年4月,他被选为演州政府行政委员会主席。
从当老师开始,经过多次秘密活动、多次危险的监禁、出狱后又重新投入活动,直到担任省革命政府主席,黎如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模范精神,尽最大努力为革命作出最大贡献,因此深受朋友、同志的爱戴和上级的信任。
担任演州县主席一个月后,黎如被任命为中央财政督察团委员。1947年10月,他再次被任命为乂安省越盟主席和联越党副主席。1949年7月至1960年,他被选为乂安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1949年至1954年6月,他任省行政抗日委员会主席。1954年8月至1956年6月,他在乂安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工作,直接领导乂安省英山县和河静省芹禄县石河的工作。由于上级土地改革委员会判定他没有按规定划分足够的地主,而且他的家人在家乡被划分为剥削分子,他不得不暂时外出务工。
1955年12月,当选为第四区祖国阵线联席委员会委员。1956年4月,任乂安省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1971年12月,当选为越南祖国阵线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继续担任省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兼乂安越苏友好协会主席直至1974年。此后直至乂安省与河静省合并,他仍被选为省祖国阵线执行委员会顾问。
1974年起,黎如先生以退休干部的身份回到荣市下辉塔坊景北坊的住所,生活简朴,为人朴实,与众人亲近。他曾担任坊党支部委员一职,年近八十时还经常骑自行车参加坊、市会议,还曾担任坊老年组组长,主持各项工作。黎如先生小学中文和法语水平才刚毕业,但他每天仍努力学习提高,两种外语都比较流利。在中央督察局工作期间,必要时,他审讯过一些被俘的法国战俘,他的沟通能力令战俘们敬佩。年事已高,他仍很好地保持着以前的日常生活习惯。
黎如先生凭借其美德和奉献精神,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以及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授予的以下奖项:
- 一级抗法勋章
- 一级抗美勋章
- 一级独立勋章
以及许多其他高贵的奖章和徽章
晚年,他和妻子黎氏边,以及儿孙们住在一栋低矮的三室瓦房里,瓦房里有木柱和软木墙。屋里最值钱的家具是一套老红木沙发,是他退休时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室送给他的。1985年8月8日,他在这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