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

假与真!

陈怀 June 14, 2025 11:41

在熙熙攘攘的小超市、社交媒体网站或电商应用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印着古驰 (Gucci) 图案的包包、印着闪亮 LV 标志的衬衫,或是印着熟悉的耐克 (Nike) 标志的鞋子。它们都很便宜,都很容易买到,而且……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h重要的不是假货,而是那种让人们愿意花钱,甚至借钱,去购买品牌商品的心理。这是一种品牌崇拜心理——更深层次的是渴望被认可、被看到、被尊重。

并非所有购买假货的人都是穷人。并非所有使用假货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假货。但许多人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想进入一个只要拎着一个香奈儿包包,无论真假,就足以被称为“奢侈品”的世界。他们购买的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包裹在标志之下,伴随着他人转瞬即逝的赞赏目光。在一个越来越注重外貌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品牌就像一张无声的“护照”,帮助我们穿过偏见的大门。

我们为何如此渴望被认可?每个人内心深处是否都存在着空虚,等待着被他人的点头、赞赏的目光或无意的赞美所填补?这种心理并非人人独有,而是一种本能。它是一种对自身价值感的追求,一种对归属感的追求,一种对自身更有品位、更美丽、更自豪的追求。在这个人类价值往往以消费来衡量的世界里,品牌塑造成为了一种最快捷的自我表达“语言”。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说,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物品不再出于自身需求,而在于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个包包不再仅仅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表明我们“属于”某个阶层。一部手机不再仅仅用来通讯,而是用来证明我们没有被落下。而这些东西,无论真假,都能制造一种暂时的假象: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看见的。《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奢侈品和品牌是一种“集体虚构”,即自然界中并不客观存在,却被我们所有人相信和认可为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路易威登包包,不过是几块皮革和几条缝线,却因为千百万人相信它奢华,而成为了一种阶层的象征。

年轻人可以一个月不吃早餐,只为买一双和正品一模一样的假鞋。女孩可以买一个假迪奥包,只为拍一张虚拟照片。她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无知,而是相信没有了那件东西,她们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她们不会像别人一样美丽,不会像别人一样出众,不会像别人一样值得被人仰慕。于是,真假奢侈品都成了面具。它美丽,它闪耀,它帮助我们度过那些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渺小的日子。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将现代社会称为“流动社会”,一切都充满流动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执着于消费,以此来确认“我存在”。我有一个漂亮的包包,我有一部新手机,我有一双像著名歌手一样的鞋子,这意味着我并非隐形人。但遗憾的是,这种认知往往转瞬即逝。一张美丽的照片背后是空虚。赞美背后是不断购物、不断追逐、不断维护自身形象免于崩塌的疲惫感。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社交媒体和广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漂亮、不优雅、不“有品位”,就不值得被听到、看到和记住。品牌已经成为成功的象征。因此,人们愿意接受虚假的东西,只要它们看起来真实。这是一种痛苦的妥协——在自尊和渴望被认可之间。但如果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问问自己:“没有了这些东西,我还是我吗?”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却会让我们头晕目眩。因为有时,在品牌的外壳背后,是一个太习惯于被他人眼光看待的个体。我们不再为了吃饱、穿暖而吃,而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不再活出真实的自我,而是活出社会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

品牌忠诚度的心理,如果不加以启迪和理解,就会让我们过上虚伪的生活,追逐虚幻。假货或许很便宜,但借用身份的代价却不菲。因为一旦我们让别人通过我们的穿着来定义我们的价值,我们就放弃了做自己的权利。

或许,在这个充满虚幻的世界里,最勇敢的不是拥有昂贵的东西,而是敢于真实、简单地生活,无需证明任何事。因为那时,我们才会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背着的包,而在于我们行走的方式,无论身旁是否有一个名牌的标志。

但如果说消费者只是这幅图景的一面,那么另一面——造假者——也同样有值得深思的故事。他们究竟是谁?他们只是为了利益而罔顾道德的人?还是被迫在一个“真货导致贫困,假货带来生计”的体系中生存的人?

许多假冒工厂都坐落在偏僻的贫民窟,人们几乎没有选择。一个年轻的工人被雇佣来组装一个“香奈儿”包,而他们甚至不知道真品是什么样子。他们根据模具、样品以及来自隐形经纪人的订单进行工作。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养育孩子、偿还债务的方式。他们很少考虑“假货”的概念,只想着今天的饭菜。

还有一些人经营着复杂、规模庞大、利润丰厚的假冒产业链。在更高层次上,假冒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商业策略。他们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想要高雅,但资金不足。想要脱颖而出,但声望不够。他们提供外观相似、价格更低、更容易获得的替代品。这是一种无声却有效的替代品。在一个以品牌为尊严遮羞布的社会里,假冒也是不平衡体系的产物。在那里,假冒者并非坏人,而是在维护一种集体幻觉,在这种幻觉中,从制造者到买家,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了生存、为了被认可,或者仅仅为了生存。别忘了,假冒者往往也是其他假冒商品的消费者。在工厂里组装“LV”包的工人可能穿着在夜市买来的假耐克鞋。假冒工厂老板可能正在使用一款贴有外国标签、但零件却廉价组装的“手提”手机。假冒产品的恶性循环既是供应链,也是心理链,制造假象的人也是活在假象中的人。因为当真正的价值沦为奢侈品时,买卖双方都被迫寻找替代品,即使他们知道那并非真相。

我们需要一种更平衡的视角:不仅要批评造假者,更要探究他们为何存在?是社会创造了如此巨大的假冒需求吗?如果我们想要根除假冒,我们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改变我们对成功、美丽和人类价值的定义。

假冒商品是物质上的伪造。但更危险的是,它们反映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真实价值观的信任破裂。要治愈这种裂痕,我们必须从真相开始,敢于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做事,并相信真相即使不浮华,也拥有无可取代的分量。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假与真!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