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岛前囚犯获得功勋工匠称号的历程
(Baonghean.vn)——在富国岛监狱被敌人囚禁的那些年里,唐廷施先生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乐器,以增强自己的战斗精神。回归正常生活后,他继续制作和使用传统乐器,并被授予“工匠”称号。
在帝国监狱里
唐廷释先生(生于1950年)在位于义安省演州县演东乡2村的家中,留出很大一块空间用来悬挂纪念照片和传统乐器。他说:“我从小就对单弦琴和二弦琴情有独钟。当我在南方战场上行军时,二弦琴和二弦琴的琴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即使在我被敌人俘虏流放期间,富国岛监狱在这个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地方,我依然能找到熟悉的声音……”。
![]() |
唐廷施先生自幼热爱民间音乐。图片:康康 |
少年唐廷释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打鼓、拉二胡、弹独弦琴、吹笛子、唱独奏,并四处演出。1967年,初入青涩的唐廷释应征入伍,与战友们一起在长山线演出,成为559团41站的“文化艺术家”。
经过两年多的战斗,1969年,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士兵唐廷施负伤,不幸落入敌手。他饱受毒打和折磨,却只透露自己名叫阮忠孝,来自乂安省。敌军无法套出任何情报,便将他押送至富国岛监狱。
在近四年的惊涛骇浪中,共产党囚犯唐廷释和他的战友们忍受了敌人的毒打和残酷的迫害。也正是在这里,他有机会结识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才华横溢的人士。民乐学习和交流制作和使用乐器的经验。
![]() |
唐廷释先生在军队服役期间,功勋卓著。图片:孔康 |
为了抚慰自己和战友们每次遭受毒打后的痛苦,同时也为了维护共产党员的意志和正直,释先生尝试制作演奏用的乐器。二胡的琴颈是用厨房里的柴火做的,二胡管是用狱警扔在后院的水罐做的,包着二胡管的皮革是从口粮里的河豚皮上取下来的,琴弦则是从扔在篱笆后面的电线上剪下来的……
两弦琴终于完成了,战友们听到这深情的旋律,无比欣喜,这旋律传达着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和眷念。之后,释先生继续制作笛子,他把一块瓦楞铁皮剪下来,卷起来,打孔排气。虽然音色不如乡下的竹笛,但依然清脆悦耳,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心生怀念。
从此,共产党战俘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兄弟同志之间更加亲近,同甘共苦,互相鼓励,共渡难关,坚定了对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信心。
转移有价值的资产……
![]() |
唐廷施先生的乐器收藏。摄影:Cong Khang |
1973年,唐廷释先生根据《巴黎协定》获释。南方解放后(1975年),他复员返回家乡,当时他的残疾程度已达到71%。尽管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位前军人仍然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并多年来一直担任被敌军囚禁在演州县的革命士兵协会主席。
尤其是,Thich 先生仍然对民间音乐怀有热情,他花时间游历全国各地,与著名艺术家见面,民间艺人一方面学习乐器演奏和民歌演唱技巧,另一方面投身于本地文化艺术运动,成为一名演奏奏鸣曲、二弦琴、单弦琴、竹笛和鼓的音乐家。
同时,唐廷释先生还成立了乐团,在节假日、节庆、丧葬和家庭祭祀等仪式上为当地社区服务,并向子孙后代、乐团成员和民众传授和提高使用传统乐器(单簧管、笛子和竹笛)的技能。
他的儿子唐廷孝和两个孙子唐廷顺和唐氏琼如都是他得意门生。目前,唐廷顺已精通单弦琴、长笛和二弦琴,并开始学习制作这些乐器。唐廷顺也是他祖父创立的音乐团体的活跃成员。
![]() |
唐廷师先生和他的孙子唐廷顺演奏传统乐器。图片:Cong Khang |
表彰对保护工作的贡献文化认同,保护和教授传统音乐,总统刚刚签署了一项决定,授予唐廷施先生“功勋工匠”称号。
“这不仅对我,也对我的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和骄傲。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动力,让我能够继续坚持演奏传统乐器。” 阮先生坦言。
唐廷师先生和他的孙子唐廷顺演奏传统乐器。片段:Cong K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