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贵惇——才华横溢的老师批评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方式
黎贵惇三次考试均取得最高分,他批评应试学习的方式,提倡“为实践而学习”。
黎贵惇,本名黎登芳,1726年出生于太平省山南镇田河县田河村(现为兴河县独立乡)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曾任司法大臣的黎富秋(后改为黎忠秋)大夫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一位身兼数职的医生之女。
黎贵惇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记忆力超群。当时人们常说“天下无不学问,莫不问黎贵惇”。人们常称他为“时代的智者”,是越南封建时期的一位伟大学者。
前三名考试
1739年,黎贵惇随父前往首都升龙求学。17岁时,在黎显宗的麾下,参加香科科举考试,以状元(嘉阮)的成绩毕业。越南历史教师黎贵惇的试卷四次考试全部获得“优秀”,受到主考官的高度赞扬。公布名单当天,长长的扩音器里,士兵讲话的第一句就清晰地响起:“单身汉——一等奖获得者——孙南——黎贵惇——十八岁”。
尽管黎贵惇在乡试中名列前茅,但他却多次在会试中落榜。他留在家中教书著书。直到1752年,27岁的黎贵惇才再次参加会试,并最终以状元身份通过。在科举考试中,他还通过了邦仁会试。邦仁会试是授予在长原会试和坦和会试中名列第二的考生的称号。然而,这次会试没有选择长原会试,因此他第三次成为状元。
黎贵惇画像。图片:国家历史博物馆 |
黎贵惇中举后,立即被任命为官员,并在黎桢王朝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例如氏守、翰林院氏江、全嗣国术、翰林院承志、尚书院学士、嗣业国术监或裴松。据越南全书1783年,他被任命为公共工程部长。
黎贵惇身为朝廷官员,游历甚广,见闻广博,对朝廷事务了如指掌。他曾出使清朝,受到朝鲜使臣的接见,深得朝鲜使臣的尊敬和赞誉。
“时代的智慧”
黎贵惇以撰写多部越南历史、地理和文化研究著作而闻名。在历史和地理方面,他有大越通洙(其他名称是黎朝历史),共30卷,记录了黎朝从黎太祖到黎公黄一百多年的历史。
黎贵惇的其他一些著名著作如下:边关杂记(6卷)记录了18世纪以来党仲的社会状况;Van dai loai ngu(9卷)是封建时期最庞大的“百科全书”,包含大量有关哲学、科学、文学的知识,按以下顺序排列:宇宙学、地理学、习俗、政权、文学、语言、写作、自然产品、社会......
此外,他还著有《经论》、《故事》、《古籍研究》、《诗经》等多部著作。小记录(记所闻所闻)黎贵惇坦言,自己在公务出差、四处奔波期间,“走到哪里,就去哪里,观察研究,所见所闻,就用笔记录下来,加上一些简短的评论,分成一页放在包里”。
“工作用笔做笔记,添加简短评论他所说的只是儒生的谦称,他的著作,任何书包、任何书袋都装不下。因为那可是一本浩大的藏书,多达四十余部,数百卷,涵盖了哲学、法律、历史、地理、农业、社会学、民族学、天文、辞书等领域……”,本书作者越南历史教师写。
这位出色的老师批评了应考的学习方式。
黎贵惇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我国18世纪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据越南历史教师他曾开办学校,许多学生都通过了考试。在宫廷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一直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教师,参与教学并为学生评书。他组织会试和定试,负责为国家培养和招募人才。
与许多当代大师不同,黎贵惇也是一位教科书编纂者和教育理论家。他看到了基于章句的教育方式的局限性,这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考试使人成为官僚,培养缺乏勇气的人。
在小记录他写道:“学问使明论消失,求恩之风日盛。位高权重的人,少有廉耻之心,朝中不听谏言。遇事胆怯疏忽,遇险卖国自救,即使号称名士的人,也都安于不义之恩。”
也是在这部作品中,他分享道,他意识到花时间去打磨、润色诗歌和散文的每句每字,去互相赞美,是多么的无用和虚荣。在作品中云平台语言他批评当代儒家学者只懂得死记硬背晦涩的经典,对其他学科漠视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他恳切地提出改变:“教科书必须教授六艺,包括文学和武器。”
关于学风,黎贵惇主张学习要懂得把握要点,要有理有据,不要过于依赖书本,要学以致用。佛经翻译他写道“书无止境,言无止境……要领悟书字之外的圣人之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对于家长,黎贵惇劝告说:“要想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教会他们有事业心”(不一定非要把考试作为谋生的唯一途径),“要想孩子做好人,就要教会他们怕苦、知苦、知甜”。
在朝政混乱的背景下,黎贵惇身患重病。他请求返回母亲的家乡河南维进郡治病,但最终未能挽救生命。他于1784年中旬去世,享年58岁。
作者 Van Tan 在书中写道越南知识分子的过去和现在:“黎贵惇是越南封建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著书。”如今,越南各省市的许多街道、大学、幼儿园等都以黎贵惇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