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静苏维埃高潮

郊区的氛围……

个人电脑 October 2, 2014 15:09

很少有土地能够如此幸运地拥有并保存三处国家历史文化遗迹(Tria 寺、Uong 家庙和 Hoang 家庙);也很少有土地从其名称开始就赋予这里的土地和人民繁荣富饶的面貌......也就是说,Hung Loc 公社(荣市) - 一个沉积厚、变化多端的地区,现在有了新的面貌,部分原因是由于古老的传统价值观......

我常常习惯于仔细分析有机会到访的土地名称。而“兴禄”,难道是繁荣与富饶的结合吗?对于略显生硬的解释,王廷和先生笑着说道:“这解释也没错,只是太罗嗦,有点俗套,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由来,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名字。” 王廷和先生年近八旬,家住于一条被野树遮蔽的深巷中,身穿褪色的衬衫,但神情严肃,忙着牵着一辆大概二十岁左右的绿色本田车,带我游览这片古老的土地。车子隆隆作响,讲述着一代又一代定居于此的人们,以及土地的扩张,以及围绕着这片并不肥沃的沙地,一个个村庄的建立。他热衷于分享大量他几十年来一直试图阅读的土地历史,其中却没有一份文献对这里的土壤和地形给予高度评价,所以我最初草率解读的“繁荣富饶”,一定是出于别的原因?

在与何先生一起实地考察当地历史遗迹时,另一个原因逐渐被真诚地揭示出来。他出生并成长于此,自村名“禄达”(Loc Da)——“德盛”(Duc Thinh)时期起。在他这个年纪,这片土地上仍然有许多博学的老人,但何先生凭借其简洁的言谈和敏锐的记忆力,经常受到远近游客的追捧。另一部分原因是,他拥有“优势”,多年来一直担任汪氏家族理事会主席——与阮氏、陈氏、黄氏、范氏等家族一样,汪氏家族是最早踏上这片富饶土地的移民家族之一。说是最早,不知是几百年前还是几千年前,第一批移民踏上了探索和拓展这片古老土地的土地——位于林江左岸的越常土地。古代历史并未记载氏族迁徙的原因,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使得如今的后裔,如王廷和老人一样,不再保留传统的族谱,故前人的足迹也多少有些模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里许多氏族的祖先都是贤能之士,为保家卫国、扬名立万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这片贫瘠土地繁荣昌盛的一个原因、基础!”——王廷和先生总结道。

何先生掰着手指头,毫不掩饰地念出那些载入史册的汪姓先祖的名字:汪仲公(黎朝将领)、汪孟章(阮朝吏部尚书)、汪文欢、汪时渚(阮朝大学士、三等博士)、汪时绥、汪辉登(参加韩毅国王发起的文单芹王运动)……

英雄的祖先们在拥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家庙里,被子孙们虔诚地祭祀着。椽子、梁柱、古木都泛着岁月的光泽,在暮色中显得雄伟而坚固。何先生挥舞着香火,散发着缕缕烟香,在祖祠前恭敬地鞠躬,喃喃自语着我这位陌生客人的来意。静谧的空间里,环顾三间古老的殿宇,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方寺庙典型的“前低后柱”式建筑风格,方便祭拜。中殿供奉着将军汪仲公,右殿供奉着吏部尚书汪孟章,左殿供奉着汪家的后裔。我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这些精美的细节,尽管经历了时间的变迁、星辰的更迭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的多次修复,但幸运的是,这些细节仍然几乎完好无损,雄伟的老虎和月亮的面孔,以及教堂屋顶上精心设计的八条龙……

然而,翁家祠堂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化遗产本身,其革命历史价值在越南近代史上熠熠生辉。何先生若有所思地翻阅着镀金木盒,其中一本记载着翁家祠堂重要事件的完整记录,并向他致意:“翁家祠堂地处荣市-滨水县中心地带,地势幽静,树木茂密,行人稀少,故中部地区党委和荣市-滨水省党委决定将翁家祠堂作为1930-1931年苏维埃-义静运动的行动基地和直接领导机构。” 也正因为翁家祠堂的这些历史、文化和革命价值,翁家祠堂于1992年被文化信息部(现文化体育旅游部)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

Cụ Uông Đình Hệ thắp hương lên bàn thờ tổ tiên dòng họ Uông.
汪廷和先生在汪氏家族的祖坛上焚香。

首次荣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仅三年,1995年,黄家祠和三庙相继被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兴禄县的土地和人民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午后的阳光下,黄家祠显得古朴深邃。“几经沧桑”,祠堂已不复百年前的模样,但后人始终铭记在心,保留着四柱三间两面、南瓦顶的建筑风格,屋顶上雕刻着“双龙对月”的浮雕图案。特别之处在于,中间的祭祀室悬挂着一幅“正忠”字样的卷轴画;外面的四根砖柱上分别镌刻着两句对联:“家风流传千古,如今迎接下一代”。我心不在焉地抬头看着书,思索着家族传承的完整性,正是这种传承为红岭这片土地孕育了优秀的子孙。先有黄文雅、黄文阳等先辈,后来又有了北荣县党支部书记黄仲智同志的名字,以及义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年)中多次领导斗争的边水同志的名字。黄家祖屋里,寂静而庄严的气氛仿佛让人想起那些闭门会议的紧张气氛,想起阮风色、阮同辽、阮奎等同志的秘密来来往往,想起那些要求加薪、缩短工时、免税、减税等多次大规模示威游行的开始……

与王氏宗祠、黄氏宗祠一样,Tria宗祠(旧称Loc Da宗祠)也为禄多-德盛这个贫困村的名声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阮爱国领袖在1931年12月19日寄给共产国际东方部的《红色义安》一文中,这样回忆了当时的集会:“……在距荣市2公里的禄多村,荣市4000名工人和兴原、义禄等地的农民前来参加阵亡将士的追悼会,祭坛上悬挂着镰刀锤子旗,香火鼎盛,鲜花盛开。主持人宣读悼词,随后工会、农民协会代表和各村代表上台发言……”特里亚寺依然保留着古庙的雄伟气势,闭上双眼,依然能清晰地想象在万千爱国儿女的寂静中,那高亢的司仪声音。那眼神里闪烁着仇恨,那轻柔的呼吸仿佛在压制着“带头奋起”的不屈意志,那高举起誓的双手,那英勇的脚步,在万盏火炬和党的红旗的照耀下,绕着禄多-德盛村行进……

那个历史性的夜晚,已过去84年。昔日的禄多-德盛村如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广袤的田野已变成熙熙攘攘的小工业区。高楼大厦延伸至现代化的荣市,承载着当年苏维埃运动时期农民奋起争取居住权的足迹的乡村道路,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如今的兴禄,多少带着一丝“繁荣昌盛”的印记。正如王廷和先生所说,最“繁荣昌盛”的是,故乡的子孙懂得尊重古老的乡村习俗和传统,在现代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传承和发扬人文价值。他将其比作一个甜蜜的果实季节,这果实源于数十万年历史的种子——文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以及那些热爱祖国、血脉相连的儿女们战胜贫瘠土地的艰辛的意志!

今天的 Hung Loc 土地以前称为 Loc Da - Duc Thinh 村。黎朝末年至阮朝中期,德盛属吴夏公社,禄达属吴长公社,安长州,陈禄县。阮朝青泰王统治时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安长县的一部分划归兴阮府,德盛、禄达从吴夏、吴长公社中分离出来,分别为独立的行政单位,称为德盛公社和禄达公社。直到1946年,Duc Thinh - Loc Da公社合并为Duc Loc公社(隶属于兴原县)。 1947年3月,德禄乡与安勇乡、安琉乡合并,成立兴风乡。根据中央政府将大乡划分为小乡的政策,1953年7月,兴风乡被划分为三个乡(兴禄、兴化、兴勇),兴风乡的名称由此而来。1970年12月26日,兴风乡签发总理府第80-BT号决定,将兴风乡并入荣市。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郊区的氛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
Cao Trào Xô Viết Nghệ - Tĩ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