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的生活“重新安排”
(Baonghean)——蒙山乡(Con Cuong)的许多丹莱族家庭多年来一直被重新安置,但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改变。贫困、落后和陈旧的思想仍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Con Cuong县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重新安排”丹莱族人的生活。
多年来,昆强县本着扶贫济困、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精神,领导、动员全系统政治力量和人民力量,携手为丹莱人民创造新生活。
![]() |
丹莱族安置区的土地每年只能产两季稻米。此外,由于缺乏灌溉水,其他作物经常处于休耕状态。图片:Tuong Vi |
来到新家已经17年了,但像许多丹莱族人一样,住在孟山乡新山村的黎氏念女士直到现在才真正养成饲养和照料家禽的习惯。不仅如此,她还在菜园里用栅栏围起来,精心排列。“以前在老家,蔬菜都是不带栅栏的,鸡猪也是自由放养的,但在这里,干部们教她如何种植作物,所以情况好多了。住在市中心附近,生活没那么艰难。”黎氏念女士说道。
过去,在故乡溪康(普玛特国家森林的核心区),丹莱族人主要在深山老林中狩猎采集为生。白天,他们下溪捕鱼或进林采竹,夜晚则彻夜宿火堆旁,躲避严寒和野兽的袭击。自种蔬菜、饲养牲畜家禽,或自行解决一日三餐,对这个族群来说,曾是一段奇特的经历。后来,他们开始饲养鸡和猪,但最终只能听天由命。深山老林的生活,与世隔绝,加上诸多落后的习俗,使这个族群面临着贫困和乱伦婚姻导致物种灭绝的风险。
![]() |
江河上游丹莱族人的生活。摄影:Dao Tuan |
2002年,遵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党委、政府和地方各部门、分支机构的帮助下,聂女士一家和35名丹莱族人搬迁到孟山乡新山和库饶安置区,开始新的、更加繁荣、充实的生活。
在新的居住地,国家为群众提供了住房、生产用地、苗木,电力、道路、学校、车站等生活必需品也得到了满足。这些都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得到了更好的照顾。然而,尽管丹莱群众迁居到新居,但他们仍然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习惯,98%的丹莱群众仍然是贫困户。
国家扶持建设的房屋,多年无人关注修缮,严重破损;田地菜园无人照管,大多荒废;紧邻房屋修建的牲畜圈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健康;年轻人或适龄劳动者远赴他乡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因此,人们仍然抱有等待和依赖国家扶持的心态。
![]() |
当地官员帮助居民整修菜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图片:Tuong Vi |
面对这样的现实,为了帮助丹莱村的村民转变观念,积极创业,创造稳定的生活,逐步摆脱贫困,颜氏丹女士和孟山乡新山农会、妇联成员协同各部门、各支部,深入每户,指导生产,鼓励村民注意环境卫生。改变丹莱村的习惯并非易事。因此,颜氏丹女士和孟山乡众多干部党员不畏艰辛,定期深入新山村和库饶村,倾情劝导,密切沟通,帮助村民“重新安排”生活和工作,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昆强县孟山乡新山村农民协会的颜氏丹女士表示:“刚来这里时,大家对新家乡的生活并不熟悉,认识有限,语言不通,因此帮助、宣传和指导非常困难。经济状况也很难改变。尤其是很多人感到沮丧,想回到老家,靠森林生活。但现在,人们的生活稳定多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 |
蒙山乡(Mon Son)的一名干部(右)指导丹莱(Dan Lai)一家种植蔬菜。图片:Tuong Vi |
为帮助丹莱族同胞,昆强县指示43个党委、直属党支部以及地方机关、单位对新山村36户丹莱族同胞进行帮扶。
在整个政治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平均每个丹莱族家庭获得1000万越南盾的援助,用于修缮房屋、建造牲畜棚和重建生活。援助金来自该地区干部、党员、公务员、公务员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
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各组织派出干部和党员直接深入各村、各村,动员、宣传、指导群众重建生活。从改良田地、种植水稻,到布置牲畜棚、保障环境卫生,再到指导群众饲养牲畜、改善伙食。
![]() |
当地官员帮助丹莱村的农户修缮菜园。图片:Tuong Vi |
截至目前,已有近20个党委、支部参与支持丹莱族人民修缮房屋,共投入资金3.3亿多越南盾。在全社会的团结帮助下,新山村和库饶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学会了饲养牲畜、种植农作物,发展家庭经济,许多家庭拥有蔬菜、鱼、粮食等农产品,并与邻居和社区分享。
在昆强县干部党员群众的帮助和分享下,丹莱族人民对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稳定新生活更有信心。今年春天,36户丹莱族居民将住进修缮一新的、更宽敞、更温暖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