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切雄同志(1906-1986)
黎铁雄的真名是黎文严,1906年出生于义安省雄原县通朗乡(现雄通乡)东通村。他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他的父亲黎巴氏曾积极参与潘廷峰在雄原地区领导的反法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响应咸宜王的《干王诏书》,反法殖民运动在义安省和河静省蓬勃发展。他的家乡雄原是众多民众参与《干王诏书》运动的地方之一。法国殖民者镇压《干王诏书》运动后,义静省的爱国学者,如陈山吴光、邓子京、邓叔华等,前往暹罗(今泰国)建立据点,等待回国后开展活动。他们在暹罗建立了一个营地,建立经济基础并进行武术训练。之后,他们从那里返回义静省,选拔爱国青年进行革命训练。义静省的青年留学运动蓬勃发展。在他的家乡兴原,有一位名叫武仲岱(又名吴岱)的富沙村村民,他的家人在暹罗。1923年秋天,在父亲的鼓励下,黎文严和另外12人在武仲岱的带领下前往暹罗。与他同行的还有黎辉端(又名黎鸿峰)和他的朋友范岱(又名范鸿泰)。

临行前,他的父亲将他的名字改为黎如望(意为家庭和祖国的希望)。他们一行人从富沙村出发,途经香山,穿过老挝,最终抵达暹罗。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黎如望和他的朋友们抵达后,住在吴帝(即邓叔华)的翠礁。他们一边学习中文,一边打工,等待前往广州(中国)的机会。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去广州,黎如望不得不留在翠礁。在他之前,黎鸿峰、黎鸿顺、范岱和黎光达已经去了广州。1924年6月,范鸿泰在广州引爆沙田炸弹,刺杀总督麦岭,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印度支那。1924年底,他和张文灵前往广州。他们秘密前往曼谷,乘船前往香港,然后从香港乘独木舟前往广州。在此期间,阮爱国同志受共产国际委派,肩负起在东南亚建立工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从苏联前往广州。他还向农民国际负责亚洲农民运动。1925年5月,阮爱国同志以广州的“三三社”为基础,创建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简称“青年协会”)。
在广州短暂逗留后,黎如荣结识了李翠同志(真名阮爱国)。李翠同志介绍他和刘国龙一起参加了“农民运动”班和“教育小组”,学习汉语。李翠同志又介绍黎如荣和张文灵一起进入黄坡军校学习。在黄坡军校学习一个月后,他和学校的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了在越中边境地区与丹丹西土匪的战斗。1925年10月,李翠同志接纳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越南革命青年团内部的一个秘密组织),并把他的名字改为黎国荣(寓意永远铭记祖国,祖国对他寄予厚望)。

黄埔军校是应孙中山政府向苏联政府的请求而设立的。苏联政府批准向孙中山革命政府提供200万墨西哥比索的财政援助,并派遣鲍罗金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学校建于距广州25公里的西江黄埔岛上。1924年6月5日,学校举行了落成典礼。这在当时是一所规模庞大的军事学校,由苏联的军事顾问进行培训。作为一所步兵学校,学校还设有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等专业课程。后来,学校又承担了培养政治干部的任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孙中山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培养核心军官。学校的校长是蒋介石,主任是李继深。学校的组织架构仿照苏联红军,由苏联军事专家进行培训。阮爱国同志也曾在这所学校担任政治讲师。据该校教官艾崔雷帕诺同志所述,1924年至1927年间,该校学生中有30多名越南学生。但据黎铁雄同志所述:“黄坡军校的越南学生人数超过200人。”(《永远感激这个人》,黎铁雄回忆录,摘自《源泉》,河内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286页)。
黎国荣的班级有8名越南学生,他学习步兵,3人学习炮兵,其余学生学习其他兵种。他之后的班级有200多人,学习各个兵种。他们每月有两天乘船回广州,学习阮爱国教授的政治理论。
1925年2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背离孙中山“支持俄国、容忍共产主义、支持工农”的政策。为了实施夺取国民党领导权的阴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政变,并对革命力量进行一系列恐怖镇压,主要攻击中国共产党在各城市的基层组织和工人。1927年4月13日,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李继深在广州发动政变。右翼军队摧毁了黄浦学校,黎国荣及其班上七名同学,以及下一级的两百多名越南学生被捕。他们被关押在珠江上的一艘水上监狱一段时间后获释。黎国荣和同学们跟随学校前往南京继续学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派往蒋介石师部担任参谋。
广州起义爆发于1927年12月11日。黎国荣和一些越南学生曾在黄埔学校就读,例如:何东茂张学霸、张文灵、刘国龙等人怀着强烈的国际情怀,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反动的蒋介石作斗争。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起义最终失败,被蒋介石的军队血洗镇压。黎国荣虽然没有暴露身份,但与李翠同志失去了联系。他在广州遇到了何东茂同志,何东茂派他去南京了解接下来2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他和刘国龙去了南京,但两人被反动的国民党逮捕,关押了一周。回到广州后,他与李翠同志取得了联系,这让他非常激动。此前,根据李翠同志的计划,黎国荣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将被派往苏联,在东方大学(即以斯大林同志命名的东方劳动人民共产主义大学)继续深造。李翠同志将他召到上海,并赋予他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李翠同志告诉他:“你身在蒋介石的军队里,这是个优势。你和胡学林先生商量如何获取有关这次袭击阴谋的文件,并将其交给中国共产党。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都必须参与并组织那里的活动,你必须把中国革命视为越南革命。”(永远感激他……)
计划有变,他必须穿上蒋介石军官的制服,应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协助中国革命。因为广州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创,蒋介石正从各个方面着手攻击中国红军。
黎国荣明白,他需要积累更多经验,以便日后回国后更好地为祖国效力。但首先,他必须出色地完成党请求他协助的国际任务。李翠同志给他起了个代号“乌木”(这个代号既有象征意义,也有字面意义:他肤色略黑,无论境遇如何,都像乌木一样坚韧不拔、忠心耿耿)。李翠同志还给了他一张十字形卡片,作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志联络的信号。
作为蒋介石军队的一名步兵排长,他深入敌后,秘密地在自己指挥的部队中安插了优秀人员。其中一些部队经过训练并配备新式武器后,突然“消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军。当时,在蒋介石的军队中,逃兵被视为一件小事,因为逃兵越多,上级就越容易伪造数字以谋取私利。1928年冬天,黎国荣晋升为连长,他的部队被派往苏苏边境附近执行任务。应党的请求,他申请调任到沪南京汉口铁路担任铁路官员。在新岗位上,他协助党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例如按要求运送文件和武器,有时还能成功地交换和释放政治犯。
1929年底,他回到上海与李翠同志会面。广州起义后,李翠同志前往暹罗,途经苏联返回中国,以躲避蒋介石军队的追击。李翠同志向友党提出请求,建议黎国荣暂时留在敌军中,以便协助他们掌握蒋介石军队的情报和阴谋。在上海,黎翠同志接纳他加入了越南共产党。
为了做好这项任务,黎国荣不得不依靠何学林先生——蒋介石军队中的重要人物。自从来到广州,黎国荣就知道何学林是一位爱国的越南人。他的父亲曾参与干王运动,被法国人杀害;他的妻子是潘廷峰麾下才华横溢的将军陈山吴光的女儿。陈山吴光被迫隐居暹罗,建立翠峪基地,等待行动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进入蒋介石军队总参谋部作战部门工作,但他仍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的住所是越南爱国青年经常聚集的地方。他在蒋介石军队中颇具威望,并且与蒋介石是同班同学,就读于陈武士学校(日本东京)和保定学校(北京)。蒋介石也欠何学林一个人情,因为在北伐期间,何学林曾率军解救过蒋介石。黎国荣请求何学林设法将蒋介石军队的文件和作战计划送入中共苏维埃基地。何学林答应了,尽管他知道这极其困难且危险,会影响到他的生命和家人。当时,蒋介石军队的总参谋部直接受德国军事顾问指挥,效仿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模式。因此,最严格的纪律仍然是对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下班后,所有文件都必须密封并存放在保险箱里,不允许带回家。为了给黎国荣提供文件,何学林白天必须仔细阅读并背诵这些文件。晚上回家后,他还要记得把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抄写下来,重新绘制出来,并添加到他事先准备好的地图上。此外,他还花费大量金钱和黄金贿赂其他军官以获取情报。有时,何学林会利用其职务之便视察即将出征的部队,以核实他所读到的文件。黎国荣则需要将这些信息内化后再传递给对方。
1930年夏秋之际,一些重要消息传到了中国红军耳中,例如:蒋介石军队禁止沿如水河和共江河运输大米;张辉民师、大道原师和刘花定师刚刚扩充了兵力并配备了更多武器……还有蒋介石批准的进攻中共中央总部的计划,进攻范围和目标位于罗林-宜黄-黎川-水金四边形区域,以及参与各阶段进攻的部队……结果是,蒋介石军队对中共苏占区的进攻全部失败。曾有一次,蒋介石亲自指挥,并由一位名叫西尔特的德国顾问率领30万大军进攻红军,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由于接连失败,蒋介石于1930年10月调动人力发动第四次总攻,但仍然失败。此后,蒋介石的军队内部开始流传“搜捕内奸”的传言。黎国荣开始受到蒋介石的秘密特工的跟踪,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人尾随。
此时,义静苏维埃运动在国内遭到血腥镇压。陈富同志(印度支那共产党总书记)落入敌手。阮爱国同志在香港被英国秘密警察抓获。1932年5月,黎鸿山和阮氏明开从香港来到上海与黎国荣会面,黎国荣与他们讨论了革命形势。黎鸿山患上霍乱,在上海防疫医院接受治疗,大约一个月后,他的钱用完了。黎国荣只好带着裴海绍同志和阮氏明开同志到南京何学林家暂住。之后,黎国荣经广州一位共产党员介绍,从南京前往香港。他回到南京后,与阮氏明开、裴海绍和陈玉丹一同前往上海,通过张福达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蒋介石军队在香港和上海对共产党进行搜捕后,他受到了中共中央的审讯。在与党取得联系并通过审讯后,党要求他继续留在蒋介石的军队中,为党创造条件。
为了应对困境并开展革命活动,何学林先生不得不第四次举家搬迁。黎国荣等人被法国帝国主义者指控为危险的共产主义者,是上海、香港和越南之间的联络人,并悬赏五十万印度支那皮亚斯特捉拿他。但国民党内许多人仍然认为黎国荣是何学林的堂兄,因此不敢采取行动。
1933年10月,蒋介石的军队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默许下,向中国红军发起进攻,并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被迫向西撤退,开始了长征,最终抵达四川和甘肃。从此,黎国荣与中国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自1931年9月起,日本法西斯开始侵华;到1933年1月,日军已占领内蒙古、热河,越过长城,威胁到首都北京和华北地区。1937年7月,日军占领南京、上海、汉口、徐州……蒋介石的军队退守四川重庆。为了与友军保持联系,黎国荣请求调入运输部队,指挥一个负责江西-湖南-贵州运输路线的运输营。
不久后,他晋升为上校,并被任命为坦克、装甲车、运输车和技术兵驾驶员训练学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抓住机会学习驾驶坦克,并掌握了各种车辆的机械原理。他相信,将来越南革命军会拥有坦克和装甲车,需要这些知识。1939年初,党派一名干部联系黎国荣,请他支援驻扎在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当时八路军缺乏枪支弹药和医疗设备,只有他才能提供帮助。他请求前往华北地区的第一运输团。由于那里战况激烈,日军主力集中于此,蒋介石的军队中没有哪个将领愿意前往,因此他的请求立即被接受。他被任命为106营营长,该营下辖8个汽车运输连,活动范围涵盖河南、山西、锦德等大片地区。凭借其机智灵活的才能,他赢得了上级的信任,也深受士兵的尊敬。短短半年内,他就协助八路军向党交付了30吨武器、医疗设备和药品,用于抗击敌军。
1940年夏天,黎国荣接到组织命令,要求他离开蒋介石的队伍,接受新的任务。第一封信是冯志坚同志写的;第二封信是一位自称“王”的作者寄到“乌木”的。这样,他就联系上了阮爱国同志。他非常高兴。他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岳父何学林先生将他调往华南(他于1937年成为何学林的女婿)。从华北到华南的路途十分艰辛。有一次,他几乎被枪毙,因为中国游击队怀疑他是叛徒而逮捕了他(他被发现是蒋介石军队的上校)。在山西省被拘留和多次审讯后,他被释放并返回桂林。在这里,他结识了阮爱国同志。他向阮爱国同志汇报了自己在国民党总参谋部的活动,并与胡学林先生一起搜集了蒋介石的绝密计划的情报。之后,他被阮爱国同志派回国执行新的任务。
1931年底,在北坡,阮爱国同志指派黎国荣与黎光霸同志合作,组建一支由12人组成的越盟游击队。黎光霸同志担任队长,黄三担任副队长,黎国荣则兼任政治委员和党组书记。越南第一支游击队由此成立。该队的任务如下:
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
武装宣传
- 特别通讯
军事任务
- 为日后建设武装力量和半武装力量奠定基础。

据黎光霸同志回忆录记载:“1941年第四季度初,来自中国的黎定同志(又名黎铁雄)回到北坡拜访胡伯伯。胡伯伯说:‘同志,你留在这里,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讨论工作。’从此,黎铁雄同志就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工作。我心想,胡伯伯让黎铁雄同志留下肯定有他的用意,因为冯志坚同志牺牲后,北坡只剩下黎铁雄同志一人,而黎铁雄同志是唯一一个在黄坡军校接受过正规、基础、系统军事训练的人。一天下午,我和黎铁雄像往常一样坐着讨论工作,这时胡伯伯来了。”他告诉我们:“越盟运动发展得越快,敌人就会想方设法对付它……现在这里有一些枪……但每个人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因此,黎定同志和黎光霸同志应该一起商量如何组织武装力量。你们同志制定计划,然后汇报。”……我和黎定同志一致同意的选拔标准是,首先要挑选那些忠于革命、勇敢、身体健康、有枪且经历过实战考验的人。我们立即从南光(中国广西省静西市)43名学员中选出了邦江同志、德成同志、白山强同志和世安同志。这样,包括我和洪先生、萨姆先生在内,就只有7个人了。作为当地人,又在这个地区工作了很长时间,我给每个人起了名字,然后和洪先生一起又选了5个人加入队伍。因此,在北坡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由 12 人组成,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农氏忠的女同志”(黎光霸同志回忆录,军事史研究杂志,1984 年 12 月)。
胡志明主席出席了该队的成立仪式,并亲自起草了十条纪律规则和原则,指导该队的建设和运作。该队设有一个由六名同志组成的党组,黎国荣同志担任书记。
1945 年 3 月 9 日,日本发动政变推翻法国统治后,黎国荣指挥一支武装部队,领导人民在谅山省东登县那三镇夺取政权,缴获数千件敌军武器,装备了革命的第一批军队。
1945年10月,胡志明任命黎国荣同志为第四区司令,胡松茂同志为政治委员,黄田同志为参谋长,陈文光同志为政治部部长。
八月革命成功后,年轻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不得不承受来自内外敌人的压力。在北方,20万蒋介石军队伪装成盟军进入越南,试图解除日军的武装。在南方,数万法国远征军藏匿于英国军队的掩护下,卷土重来,密谋再次入侵我国。1946年3月6日,双方签署了《初步协议》。根据该协议的附件,我国政府必须组建一支“接收军”来接替蒋介石军队,监督其撤离,并迫使法国切实履行已签署的协议。为了使蒋介石军队“体面地撤退”,法军在言行举止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我国,我国总司令也必须佩戴与其指挥官相对应的将军军衔。党中央和胡志明主席推选黎国荣为“接待军”总司令,并授予其将军军衔。当时,他担任第四区司令。陪同他前往中央的是陈文光同志。胡志明主席为他取了个新名字,叫黎铁雄,希望他“钢铁般”和“英雄般”的品质能在反法斗争中得到发扬光大。陈文光同志是“接待和防御军”的政治委员。

根据1946年9月24日颁布的第185号法令,他是越南人民军第一位少将。直到两年后的1948年5月28日,在越北抵抗基地,我们党和国家才正式举行仪式,授予我军一些重要同志上将军衔和上校军衔。
1946年11月,在成功完成抗法战争中“接收军”总司令的任务后,黎铁雄同志和陈文光同志被调任为第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阮山同志接替他后,黎铁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1948年,黎铁雄少将被任命为陆军第一任总监,兼任宣传部部长和陈国俊陆军学校校长。
1948年春,法军在进攻越北基地的战役中遭遇惨败,被迫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转而采取持久战策略,实行总体战,实施“以战促战,以越人打越人”的政策。我方方面面,军队训练有素,日趋成熟,与敌军的兵力对比已向我方倾斜。然而,我方正规军和民兵力量尚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歼灭作战。因此,培养和训练指挥官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当务之急。正是在此背景下,陈国俊学校应运而生。
这是我们军队在保卫祖国、解放民族战争初期,克服重重困难开设的第一个长期正规训练班。学校设在平定省、新强省,毗邻郭山、共江等安全区。黎铁雄同志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新任务中,致力于培养优秀学员,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学校全体教职工对黎铁雄同志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视他为陈国俊军大家庭的兄长。他是一位极其严厉的兄长,对违反校规的学生毫不留情;同时,他也是一位慈爱的兄长,关心着每个人的饮食起居。无论天气如何,黎铁雄同志从未缺席过训练场或野外考察。他在执行方面堪称楷模,激励干部和学生努力奋斗、奋力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和艰辛,以“只进不退”的决心把任务做好。

奠边府战役开始时,黎铁雄同志被派往战役指挥部。
1956年,炮兵部队成立,黎铁雄同志被任命为炮兵部队司令。1957年2月18日,炮兵军官学校成立,黎铁雄同志兼任校长。当时,学校设施简陋,只能借用驻扎在通机场(山西)附近金岱平房区的第63团旧营房。此外,为了赶上新学年开学,学校还需搭建更多茅草屋,并搭建竹棚和芦苇棚。新教师在郑州(中国)接受了培训。学生们需要加强学习,并复习文化知识,以掌握足够的炮兵技术。
住宿地点离训练场很远,所以教员们每天都住在城里(山西镇),骑车去金岱训练和上课。当时训练课程还没有制定出来,专业军官也短缺……情况非常艰难。然而,黎铁雄同志和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干部们常常亲切地称他为“薛先生”,因为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战术精湛、纪律严明的正规军。
他常说:学校必须注重基础训练。良好的基础训练,掌握理论,熟练运用动作,才能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更好地运用。
1963年,应越共中央要求,黎铁雄同志转任外交官,出任越南民主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代表(1963-1970年)。此时,南方人民反美帝国主义斗争蓬勃发展,越朝外交关系日益密切。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的盟友仍慷慨提供武器装备,为最终取得抗美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了贡献。
1970年,黎铁雄同志回国后,担任48国共副主席兼中央外事委员会委员,直至退休。
为了帮助黎铁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伴侣。在与黎国荣同志共同为中国共产党效力的岁月里,何学林先生对黎国荣同志十分喜爱,并为他的长女何迭兰选定了未来的女婿。1937年,黎国荣同志与何迭兰同志喜结连理,刚刚参加完中共五大回国的黎鸿峰同志也出席了婚礼。当时,何迭兰年仅17岁,高中毕业后在湖南蚕业公司打工。与此同时,在中国,城乡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离开蒋介石的“白区”,前往位于奠安的共产党革命基地。在延安,她被派往陕西甘宁基地区,进入由共产党开办的陕西工人大学学习。胡宜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在基地服役,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1年间,基地生活极其艰苦,气候恶劣,食物匮乏。胡宜兰患上了当时不治之症——肺炎。那时,黎国荣正在外地支援其他党组织,两人相聚的时间很少。1941年,党组织计划派胡宜兰到河内做海外华人,但当时国内党组织正遭受恐怖统治,她无法返回。1946年6月,胡宜兰与母亲和妹妹胡茂拉受到政府代表的欢迎,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胡雪岚先生于1943年在重庆因病去世。

1947 年 10 月,何艳兰因肺结核复发,在丈夫的家乡去世,年仅 27 岁。她与丈夫携手组建家庭 10 年后,却未能成为母亲。
黎铁雄的第二任妻子是军医阮雪梅。雪梅女士生于1924年,曾就读于河内同庆中学。1945年,她毕业于河内医药大学妇产科,并在首都青年运动初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48年,她嫁给了黎铁雄少将。尽管身为将军夫人,她依然跋山涉水,尽职尽责地履行军医职责。她甚至一度随陈国俊军校前往云南(中国)为学生提供医疗服务。她一直服役到退休。
1986年,黎铁雄同志逝世,享年80岁,葬于河内梅地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