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井——胡伯伯童年记忆中的地方
也许,这种放松、温柔和舒适的感觉正是游客们在胡伯伯故乡流连忘返的原因之一。这片宁静的空间,榕树、水井……的景象,将游客带回到古代越南民族的文化空间,唤起人们简单却有意义的社区活动的回忆。
参观森村——胡伯伯的祖籍。在前往胡伯伯童年生活的坡邦先生家的路上,向右望去,有一口盆状井。井周围环绕着各种树木,显得十分古老。井口并非圆形,直径约8米,深约5米,井底直径约4米。通往井的路旁有红土砌成的小台阶。村民们常称之为“谷井”。
炎炎夏日,轻轻走下台阶,触摸清凉如镜的池水,望向池底,看着鱼儿游来游去,几只螃蟹悠闲地上下游动,让心灵追随被风吹起的黄叶,轻轻地飘落在水面上……那种感觉是那么惬意,那么清爽,就像充满了能量。
据考证,这口井之所以被称为谷井,是因为大约在1708年,这口井是由林盛县忠古乡富潭村(现义安省南丹县金莲乡森2村)的阮丹谷先生挖的,当时他为了家里取水。之后,这里就成了村里人们的日常起居场所。当时,这一带水井稀少,村民们经常来这里打水,闲聊,开玩笑,交流农耕经验和历史故事。
.jpg)
1901年,胡伯伯的父亲阮生色先生考中了新肃科举,并获得了平章学士的学位。胡伯伯一家搬到了森村居住。他们住在谷井右侧约100米的一栋集体住宅里。当时,胡伯伯的姐妹们经常去谷井取水,供家人日常使用,尤其是制作南丹乡的特色酱油和煮义合族人常喝的绿茶。
居住于此的时光,以及他为父亲的朋友、爱国学者潘佩珠、大学士王树贵等送药送茶的时光,让年轻的阮必清体会到父辈和叔父们对时代问题的忧虑和苦恼。从此,他的爱国之心和解放民族的意志被点燃。
1901年至1906年,短短五年,却承载着胡伯伯童年生活的许多回忆。与邻居们亲切友好的交谈,听长辈们讲述童话故事或祖国的光辉历史,有时与朋友们在谷井边玩耍……这些都永远是胡伯伯心中难以忘怀的回忆。正因如此,1957年6月16日,在为救国而背井离乡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在参观了家乡的纪念品,与邻居们闲聊之后,在前往朗森体育场与乡亲们见面的路上,胡伯伯想起了谷井,一个充满回忆的熟悉地方,便问同行的人们:“谷井还在吗?”“谷井的水清澈甘甜,可以用来泡绿茶和制作美味的酱油,在当地很有名。”
毋庸置疑,谷井水是胡伯伯一家乃至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谷井里还有一项至今仍为当地民众流传的习俗。
法国殖民者响应咸宜国王的《芹王诏书》入侵我国后,在这片土地上,学者王叔茂(学者王叔贵的父亲,胡伯伯的儿时老师)集合当地民众,成立了“中义平”队伍,并于1885年在钟山升起了“平西福国”旗。森村、楹村和其他村庄的人民跟随王叔茂英勇抗敌。志愿军在森村设有锻造刀枪和制造火药的工厂。森村的古五在灌装火药时不慎被火药弄瞎了眼睛。1886年,“中义平”队伍遭到法国殖民者及其爪牙的残酷镇压。在森村,许多人被捕、被杀、遭到残酷镇压,许多房屋被烧毁,但人民没有灰心丧气。文人王叔茂英勇牺牲,义勇军将武器藏匿于谷井,以免落入敌人手中。
因此,谷井不仅是承载着胡伯伯童年神圣回忆的地方,也是纪念胡伯伯故乡南丹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凭借这些历史价值,1991年,谷井遗址被文化、信息、体育与旅游部认定为金莲遗址的属地之一。金莲遗址是国家特殊文物,保存着关于胡志明主席故乡、家人和童年的珍贵遗产。